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本文从“学科本位”模式、教育适应性和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分析了中职构建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的必要性,以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为例,进行了中职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的探索,最终从完成职业技能鉴定与实践教学的有效接轨、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方式“多样化”和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的技能实训教材几个方面对中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的实践进行了分析总结。
  [关键词] 中职 就业导向型 课程体系 探索 实践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层次教育的功能和定位已经非常明晰,中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完成这一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成为中职学校适应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达成中职教育核心目标的关键。中职学校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特别是新职业、新岗位的能力要求。因此,中职学校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成为其发展和建设的必要条件。
  一、中职学校构建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1.企业对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学科本位”模式发生矛盾
  据调研显示,辽宁省的化工与制药行业正在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生产一线专门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企业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仅就本溪市而言,本溪市现有医药工业企业13家,规模以上企业4家,在岗职工人数480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50人,占职工总数的17.7%,保健品、饮片加工企业和医药商业流通企业314家。目前正计划实施建立1个北方药材种苗繁育基地,3个中药材种植指导中心和14个中药材种植GAP实验基地。市场调查结果表明,即有专业知识又有操作能力的人员非常缺少,只占在职人数的2%左右,特别是目前保健食品制造行业的分析检测人员的学历低、专业性较差、高水平的人员的年龄又偏大。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在职人员的流动,仅按本溪市地区平均每年每个企业需要20~30名计算,全省每年需要培养2000~3000名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操作人员。因此,企业对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较大。与此同时,目前中职教育仍然被基于“学科本位”三段式课程模式所主导。在课程结构中偏重学科基础课程,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违背技能传授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学科本位”课程模式容易造成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技术轻素质、重“教”法轻“学”法等诸多问题。“学科本位”模式阻碍了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打破“学科本位”模式,新的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中心,以突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2.教育适应性对传统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挑战
  由于普通高中、高校的不断扩招,社会对高学历的普遍认可,中职学校生源质量的普遍下降已成为一个不争事实,而且在短期内还很难改变。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学习困难、行为纪律散漫等问题。面对这些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中职学校不得不积极思考对策。而进行课程改革,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因为职业能力的塑造将树立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重视技能、重视实操过程、注重形象思维的教育方式也会弥补学生逻辑思维方面的不足。另外,当今的职业教育虽然没有完全产业化,但面对日益激烈的学校竞争和生源争夺,中职学校如何能为企业和学生所青睐,中职学校如何求生存求发展,关键看它能否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3.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需要以就业为导向
  与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的紧密联系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也是职业教育区别其他教育的特征所在。职业教育从广义上讲是一种职业准备教育,是劳动者从事职业或职业能力提升或职业转移前重要的专项准备,其具体表现为职前准备教育和在职培训教育。显然,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因此,这一培养过程与企业和劳动者将要从事或已经从事的岗位群特点、要求分不开,作为实施职业教育的学校必须从课程体系、实施方式到培训内涵上去主动适应这种特殊要求。建立适应市场需求、注重培养学生劳动就业能力、按教学规律合理组织教学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是中职教改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职学校主动适应就业为导向、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举措。
  二、中职学校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的探索
  1. 探索职业技能鉴定融入实践教学的方式
  探索能力评价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使专业课教学和能力考核标准、方式逐步开放,并与社会接轨。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对毕业生实行双证制,并将技能鉴定标准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纳入到实践教学中。
  2. 探索“教学做考合一” 教学模式改革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结合化工行业的特点和学校具体情况,研究采取“教学做考合一” 的教学模式,以技能训练为重点、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依托。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既体现知识的综合性、通用性,又反映技术的实用性、针对性,把实训场所作为教学的重要阵地,形成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新体系。
  3. 探索性提出教学实训考核全程化
  传统的教学实训考核模式由于考核重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不能全面检验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造成学业评价的不公平,失去考核的信度和效度。为解决现行教学实训考核模式的弊端,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课程体系探索性地提出基于实训过程的考核模式,变原有的阶段性考核为过程考核,做到教学实训考核全程化。
  4.探索与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建设相适应的实训教材
  随着我国化工、医药企业行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课程教材出现了严酷的危机,教学中长年累月地使用一本教材,陈旧的知识、过时的技术,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要求充斥其中,所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岗位职业能力发展的要求。如何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动态更新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创新课程教材,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是中等职业学校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针对岗位技能要求变化,依托工业分析与检验品牌专业的优势,在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化工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
  三、中职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的实践
  1.完成职业技能鉴定与实践教学的有效接轨
  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以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的实践教学“课业”为主线,形成专业认知见习、课内实训、综合实训和毕业顶岗实习等课内外结合、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同时,为了增强实践教学的职业趋向性,根据行业准人制度,把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对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考试等考证课程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取相应资格等级证书,取得化学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和计算机证书,并具有进行简单的外语交流能力,使学生在毕业时获得“三证一交流”,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教学模式改革
  课程体系在技能教学上建立了“达标”模式,根据岗位技能目标确定专业技能目标,根据专业技能目标确定课程技能目标,根据课程技能目标确定课堂技能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达到岗位技能的实际要求。第一步,由实践指导教师进行现场示教,要求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增强教学演示效果;第二步,学生进行训练,要求学生边操作边陈述,强化记忆和操作的规范;第三步,要求学生边对照操作规范进行掌握性训练,达到训练掌握;第四步,对学生进行考核,要求学生边操作边陈述,教师对每一操作步骤(技术环节)评价计分,有必要的可通过口试或现场答辩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分;考核完成后,立即将计分卡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计分卡及时获知自己的训练效果。变原有的阶段性考核为过程考核,在课程体系实施中做到教学实训考核全程化。
  3.考核方式“多样化”
  实践证明,过程考核是实践教学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之一。打破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原有的考核方式,逐步建立和完善过程考试。为了突出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将学生的理论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建立校外导师制,聘请企业资深技术人员和工程师担任校外导师,学生由校内教师和校外导师共同培养。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考核取消传统的考试、考查考核方式,逐步建立过程考核、项目考核、实践考核、结业测试等多种工学结合的考核方式,在考核过程中,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考核评价。
  4.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的技能实训教材
  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专业核心课程的技能实训。主要针对辽宁地区相关企业岗位要求,以岗位职业活动为导向,重组课程教学内容,引入企业产品分析和案例,把职业技能标准融入课程内容中,合作开发《化学分析》、《药物分析》、《仪器分析》和《工业分析》核心课程技能实训教材。具体实施过程:与北方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辽阳华兴集团有限公司、辽宁本溪三药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同制订《化学分析》、《药物分析》、《仪器分析》和《工业分析》等4门核心课程的实训教材编写框架,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完成4门核心课程配套实训教材的编写工作。核心课程技能实训的开发,将成为中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实践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姜云霞,李亚娟,孟红梅.突出就业能力培养的中职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0,17(8).
  [2]施新生.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中职课程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
  [3]王军.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职课程体系构建[J].职教通讯,2006(7).
  [4]龚友国,董鸿安,赖敏雅.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14(4).
  [5]王丰元.职业导向型人才培养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1(4).
  注:
  本文课题名称: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专项课题“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职业能力标准适应研究”,子课题“依据岗位职业能力进行课程教材建设的实验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0103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