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青海高原冷季豌豆生产发展现状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通过对青海省豌豆生产发展现状分析和探讨,总结出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干旱,非常适合冷季豌豆生产,而且容易获得高产。同时分析了阻碍豌豆生产发展的七大因素,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 冷季豌豆;发展现状;对策;青海高原
  中图分类号 S64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5-0124-01
  
  青海省深居内陆,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属高寒干旱型,农作物种植区海拔在1 700~4 000m,年平均气温2~8℃,年降雨量350~650mm,全省除部分河、湟谷地可复种外,大部分地区比较冷凉,属一年一作春作区,亦是冷季豌豆生产区。豌豆是青海省六大栽培作物之一,也是主要的食用豆类作物。栽培区域主要集中在海东地区、西宁地区的山旱地,海南州、黄南州、海西州、海北州等地区也有种植,多以干籽粒品种的栽培为主,菜用豌豆的栽培面积较小。
  
  1青海高原冷季豌豆生产发展现状
  
  1.1青海豌豆生产发展历史
  豌豆是青海的主要豆类作物,曾号称青海的六大作物的第四大作物。1935~1947年种植面积5.33万公顷左右,产量在700.0~1 207.5kg/hm2。解放后,豌豆每年种植面积4.07万公顷,1982年种植4.08万公顷,1985年有所发展,增加到4.35万公顷,产量也由712.5kg/hm2增加到1 680kg/hm2。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青海省豌豆产区高位、中位、低位山旱地选用成熟早、抗病性强、丰产性好的大壳豌豆、草原号豌豆等新品种,逐步取代了产量低、退化严重的农家品种,产量提高了50%~100%,大大促进了豌豆生产发展。到90年代中期种植面积发展到历史上最高的5.73万公顷。
  由于受产量及经济效益影响,2000年以后其面积逐年下降,目前其播种面积仅有2万公顷。从2007年开始,由于豌豆价格一路飙升,从1.5元/kg市场价达到了目前的3.0元/kg左右。2008年种植区群众及种子部门又开始重视豌豆种植,预计2008年全省可增加播种面积6 000~7 000hm2。
  1.2青海豌豆生产高产原因及高产典型
  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豌豆种植区由于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作用的有机物质积累,是形成高产的重要原因,尤其柴达木盆地更为明显。另外,青海部分山旱地雨热同季与豌豆生长开花结夹期十分吻合,所以也是形成高产的主要原因。如我省浅山地区的互助蔡家堡乡,1975年草原2号产量达4 541.5kg/hm2;海北洲的脑山地区浩门农场1978年草原2号产量达7 741.2kg/hm2;柴达木盆地的香日德农场1973年草原3号产量达11 084.6kg/hm2。
  
  2阻碍青海豌豆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综合分析阻碍青海豌豆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7个方面:一是豌豆本身是花田作物,开花期易受高温、干旱威胁,容易造成花荚的大量脱落,从而造成产量降低。与小麦、马铃薯、油菜等作物比较起来,其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依然相对较低,且极不稳定。二是受市场经济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豌豆价格一直处于较低价位,徘徊在1.2~1.6元/kg,其面积随之大幅下降。三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山区农民饲养大牲畜数量大幅减少,饲料需求量也大大减少,这也是豌豆面积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四是新品种多,但旱地适栽品种缺乏。“十五”我省选育的荚用品种成驹39、苗用品种无须豌171、绿粒用品种草原20号、草原21号、草原22号和草原23号都是菜用、矮杆或半无叶类型,其适栽区具有明显的水地区域性特点,极不适宜旱地栽培。因此,失去了占70%面积的山旱区。五是旱地麻豌豆和白豌豆比例失调,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在旱地主栽品种中(2003年)麻豌豆品种面积占我省豌豆总面积的81.9%,白豌豆品种面积占13.5%,2种类型的品种布局差异大。而且麻豌豆种皮厚、颜色深,相比白豌豆外观商品性差,籽粒淀粉含量较低(低于50%以下),单宁含量高(在0.06%~0.08%之间),涩味感重,适口性差,用途只停留在初级淀粉加工和饲料,加工品成色和口感差;且因增加去皮、过滤等工序,成本较高,不适宜豌豆粉丝、面粉混合制品、添加剂、豌豆粉、膨化等多种精深加工,市场竞争优势相比白豌豆不明显,市场贸易价较低,经济效益差。因此,其产品结构的不合理性,导致缺乏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六是旱地品种更换周期长,普及率低。自1994年育成草原224和草原11号后的10多年中,旱地栽培品种依旧没有更新过,生产上主栽的品种中,1988年审定的草原12号(1.7万公顷)和地方品种西藏白豌豆(3 000hm2)、大壳豌豆(1 400hm2)占我省豌豆总面积的82.8%,而草原224(2 100hm2)和草原11号(1.3万公顷)只占12.1%,普及率很低。七是由于青海经济落后,食品加工企业少,加工量更少,豌豆的附加值难以提高,大多以原粮销售为主,豌豆经营企业仅仅局限在混合产品的整理、分级、销售,市场竞争力不强;加工企业以麻豌豆粗淀粉加工较多,加工品成色和口感差,且因增加去皮、过滤等工序,成本较高;缺乏速冻保鲜等加工技术,缺乏创新。
  
  3青海高原冷季豌豆生产发展对策
  
  3.1重新修订育种目标
  根据青海高原气候特点及农业生产中旱地占70%的特点,在“十一五”期间重新修订育种目标,着力加强高杆、抗旱旱地豌豆品种选育和直立、抗倒伏半无叶品种选育及白豌豆和绿豌豆品质育种。
  3.2加大成果转化力度
  将育成的青豌1号、青豌2号、草原22号等半无叶豌豆新品种向海东、海西、柴达木盆地等气候冷凉、地力中等偏上的农作区试种推广,以发挥半无叶豌豆类型巨大的增产潜力,达到大面积平均干豌豆产量400~600kg/hm2,这样便可顺利地被当地农民所接受。
  3.3围绕加工做大做强豌豆产业
  广泛收集国内外豌豆加工产品信息、配方与工艺,更好地服务豌豆生产,为豌豆“育、繁、产、销”一体化体系建设打好基础。
  3.4依据冷季豌豆生产主区优势,进一步加强冷季豌豆产业化生产发展
  借当前豌豆价格反弹的大好形势,在海东农业区山旱地的中、高位、脑山区建立高淀粉、白皮、高产草原11号、草原25号、草原24号等豌豆新品种生产示范基地;在柴达木盆地建立半无叶青豌1号、青豌2号、草原22号等豌豆新品种生产示范基地。依其来推动青海豌豆生产发展。
  
  4参考文献
  
  [1] 贾金龙,缪祥辉.青海东部高寒旱地种植技术[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
  [2]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
  [3] 柴岩,王鹏科,冯佰利.中国小杂粮产业发展指南[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1107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