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养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首先对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养的一些策略和方案。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8)0910192-02
  
  进入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与构建和谐社会,都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教师是关键。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以下简称中职教师)队伍仍然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工作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因此,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更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我国中职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中职教师培养办学机构问题
  从我国目前的中职教师培养来看,中职教师培养办学机构主要在职技高师和普通综合大学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中进行培养。在职技师院,一方面,由于办学历史较短,大多数职技师院停留在本科的办学层次,加上国家对于师范教育投入不足等因素,培养高质量、高层次的符合时代需要的中职教师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职业的弱势,师范专业吸引力不足、生源不佳、专业设置面不宽,师范院校专业分为师范和非师范方向或升格为非师范专业的现象非常普遍,借此向综合大学过渡以提高其学术地位的倾向也很强。师范专业院校热心办非师范专业,甚至不少学校的非师范专业的比重超过师范专业的比重。在综合大学,由于综合性大学没有举办职教教师培养的经验,强调培养目标的学术性,按照普通本科的培养要求与方式进行培养,而职教师资班的生源大多来自于中职校(中专、职高和技校),学生基础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不仅给职教师范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也给这些学校组织教学带来了挑战,因此,中职教师培养在这些学校常常处于非常弱势的状态,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二) 中职教师培养层次结构偏低
  我国现有的中职教师培养以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与综合性大学的职教师资班为主体,培养的职教师资主要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硕士点现有46个,加上从2000年开始,开通了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每年大概培养出2000名左右的中职硕士,高层次的职教教师培养能力明显不足。此外,由于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系)办学时间较短,学科建设水平较低,即使已经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其专业覆盖面也较窄,无法满足广大职教教师进一步提高学历的要求。许多职校专业教师,为了取得高层次学历,只好进入工程教育系列接受继续教育。很显然,我国中职教师培养层次的低重心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低层次教师很难培养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学生,进而影响职业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已经成为共同的呼声。
  (三) 中职教师培养教育类学科课程和实践匮乏
  在我国中职教师培养中,职业教育类学科课程设置的比例偏少,甚至不到10%。教育科目受到专业科目的挤压,大量冗繁的工程科学的学习压缩了教育科学的学习时间。特别是在普通综合大学的职教师资专业中,由于传统的普通专业处于强势和教育专业的弱势,职业教育理论的教学更是受到忽视。目前师资培养中的教育课程通常包括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技能,教材教法和教学实习。课时上大大低于国际通行的教育类课程占总课时20-30%的比例。而就职教师范生本身而言,教育学科课程是师资培养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显著标志,但是各类教育类课程在职教师资的培养中却存在课时少、学分低、地位低的普遍现象,职业教育学科课程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常常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品。教育实践课程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也只有两个月时间,其所发挥的功能也十分有限,仅限于听几节课、讲几节课,完全把教育实习当成了一种形式而已,收效甚微。
  (四) 中职教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1. 缺乏优秀生源
  由于种种原因,职教师范生的质量偏低。生源质量问题在普通重点高校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中则尤为突出,由于普通重点高校职教师资班的生源大多来自于中职校,学生基础文化水平低,入学后的基础课程如英语、高数、物理等学习困难。生源质量的问题严重困扰参与中职教师培养的普通高校二级学院。由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招生纳入二类本科,优质生源相对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师资培养的质量。
  2. 任职资格制度不健全
  我国中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不健全,准入标准过低,从事职业教育只要具备相应的学历,通过两三门教育学科理论考试而不必接受职教教师专业教育训练,因此难以保证师资的质量水平。另外,我国对兼职教师的聘任要求也较低。兼职教师不用参加任何形式的师资培养和培训就能直接从事职教教师工作,这也导致人们对职教教师职业专业性的否定,认为只要有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就能从事职教教师工作。而且,我国对实践指导教师至今没有制定出科学的职业标准,也没有明确的培养机构与学位证书制度作保障。
  
  二、我国中职教师培养发展对策研究
  
  (一) 建立多元化的中职教师培养机构
  在国际上,除了在专门的师范院校里培养中职教师外,还在综合大学里开设中职教师专业,以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和优势,满足中职教师培养需求,增加中职教师队伍的来源。并且职教发达国家均强调中职教师的培养必须紧密联系企业,学生要有企业的实践经历。同时在培养过程中还要结合中职校的实情进行调研,例如德国的中职教师在六年培养过程中的后两年,主要是在教育学院和中职校进行研究和实践。而我国的中职教师培养则不能满足中等职业学校的需求,这是因为我国目前培养的形式主要是以学校体系为主的,与企业和中职校的关联很少。
  因此,当前中职教师的培养机构应当转变一元的培养机构为多元的培养机构,中职教师培养应采取大学、职业学校、企业"三元合作"的培养模式。"三元合作"的培养模式,不是传统意义的职教师范生到职业学校参加教育实习和到企业的进行实习,而是大学、职业学校、企业作为中职教师培养的主体,共同合作,充分利用三方优势资源,联合培养合格职教教师的新型中职教师培养模式。
  (二) 提高中职教师培养的层次
  面对目前中职教师培养层次方面的问题,要实现中职教师不断提高的培养目标,必须加强职业教育学硕士和本硕连读形式硕士生的培养,培养具有职教特色的专业化教师,强化中职教师的培养质量。具体来说:
  1. 职业教育学硕士的培养。采用4+3学制。对中等职业学校来说,随着我国经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快速发展,中职校迫切需要的是高学历、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因此,针对他们的培养应该及时跟上。培养对象可以是具有工科背景的综合大学本科生或职技高师的毕业生。具体培养过程是指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在三年时间内,学生不仅要学习职业教育学基本理论,也要从事专业理论的学习以及专业教学法的研究,还要参与行业与教学实践,修满相应学分后完成职业教育教学论文一篇,毕业时可获得职业教育学硕士学位。
  2. 本硕连读硕士的培养。采用4+2学制。具体来说,可以借鉴德国中职教师培养模式,在既有的本科专业学习阶段的基础上再增加两年的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在大学四年的本科专业学习中,安排一个学期让学生去企业实习。大学毕业后的两年里时间里,未来的教师们一方面在大学的教育学院或者其他进修学校内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讨论,这里所进行的理论学习与大学阶段的教育理论学习相比,更加指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形式可以相比大学阶段更加灵活,如讨论,试讲等等。另一方面在职业学校内进行行动导向的实践学习,在职业学校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听课,上课以及参与学校其他的教育活动。两年后,预备教师们可以拿到教育硕士文凭,获得在职业学校独立执教的资格。
  (三) 强调中职教师职业教育类学科课程的学习
  中职教师培养的教育学科课程与普通师资培养学科课程的课程门类、内容体系存在着显著差异,它所反映的是职业教育特有的现象及规律,是研究职校生的学习、认知特点与发展的,它是从普通教育学科分化出来而又自成体系的一类课程,它是中职教师培养的核心课程。
  因此,我国中职教师培养方案中应增加教育类课程的学时,丰富教育类课程的科目,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比例。课时上应逐步增加到20%以上,科目上除了现有的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开发、职业教学管理的计划和实施、教师职业技能外,还应开设如专业教学论、职业和劳动心理学和与企业生产等相关的必修课或选修课。这对于中职教师对职业教育、企业、劳动科学等的认识和了解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未来的中职教师也应树立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它有其独特的方面,无论在教学还是在管理上都有其特殊性。这就要求职教教师深入研究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方法,因材施教,达到最佳的效果。
  (四) 完善中职教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 吸引优秀生源进入职业师范院校(系)学习
  如前所述,我国普通重点高校二级学院和职教技术师范院校的招生均缺乏优质生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师资培养的质量。为此,作者建议,根据我国目前的招收状况,应从政府层面出发,考虑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免学费职教师范生以及免收学费的本硕连读的职教师范生,通过各种方法来吸引一批家境贫寒,但综合素质优秀的高中生进入中职教师队伍,有利于提高中职师资的素质和教师学历层次。当然,我们在招生前应与这些学生签定协议,确保其在毕业后需在中职教师岗位上服务若干年才可以人才流动。此外,还可通过免试攻读职教硕士学位的方式吸引优秀生源进入职业师范院校(系)学习。
  2. 建立中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
  要进一步加强和重视对中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和培养标准的研究开发,制定政策,尽早确立一套具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中职教师资格和质量保障体系。不仅要明确大学本科毕业生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的任职条件,还要制定出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技工转为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的任职条件,促进中职教师来源渠道的多元化,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质量。
  此外,还要建立和完善反映中职教师特色的教师职务评聘制度。职务评聘不是限制、考核,而是鼓励、引导中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给教师提供持续发展的平台。因此,在制定中职教师职称评定标准过程中,第一,要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将职业学校教育的动手实践能力高低量化为职称评定的重要参数;第二,要研究如何分期和操作教师资格证的有效使用期限。我国没有有效、失效期限规定,不符合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所以,教师资格证的颁发应与定期的专业培训、修满一定教育课程的学分、教学考评、评职称等等结合起来,做到证书与教师提高的互动。
  
  参考文献
  [1] 陈祝林, 徐朔, 王建初. 职教师资培养的国际比较[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2] 陈永芳, 郑建萍. 职教师资专业化的培训对策[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3] 宫雪. 国际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模式述评及其启示[J]. 职教通讯, 2006,(8):57.
  [4] 贺文瑾. 职教师资培养的反思与构建[D]. [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
  [5] 徐丽华. 开放式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 2004.
  [6] 《中国教育报》, 2002年3月18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1312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