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行动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着与行动导向的教育观格格不入的矛盾。因此,课程体系的重构必然是颠覆性的。围绕着行动导向的教育观的基本要求提出了重构课程体系的思路。
  [关键词]课程体系 行动导向的教育观 工作岗位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7)0920162-01
  
  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的培养。高职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应以职业素质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工作岗位为模块、以专业技能为基础的职业技能型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的建立要求我们不是只对现行的课程体系作一些修修补补,而应该重新设计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并将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进而依据实践教学结果随时加以改进和修订。
  
  一、当前我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逐步明晰和确定,我们学习并借鉴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调整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部分的课程内容,增强了实践环节.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种改革仅限于局部,仅限于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和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但这种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行动导向教育观的整体要求相去太远,这种对课程体系的变革还无法落实到日常教学之中,学生的职业能力也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提高。其主要表现为:
  
  (一)专业教学计划依旧沿用学科本位模式
  学科本位思想至今对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仍产生重要的影响,表现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计划中还是沿用着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模式”,甚至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也几乎没有向能力本位转换,习惯于“学科课程”的思考方式。这种课程体系下的教学计划当然与学生的智力类型不相匹配,从而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率低下,更谈不上职业技能的提高了。
  
  (二)高职课程体系定位不清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主要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我们培养的绝大多数的学生将来并不从事国际贸易的理论研究,而是从事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一线的基础性的、技术性的工作。因此,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素质。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根本上重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不仅仅只增加教学实训、毕业实践等环节.更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而是要求我们给专业教学配备足够的实践基地和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及评价指标,从而体现出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职业性特点。
  
  二、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专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并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具体的思路和方法是:
  
  (一)工作岗位和职业资格是确定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依据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要涵盖企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学生通过在校的三年学习。不仅要能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且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要能获取与专业相关的一张或多张如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等职业资格证书。这就要求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应该既要顾及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要求,又要兼顾职业资格考试的考试要求。
  
  (二)工作过程是确定课程体系的主线
  现在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从整体出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业务流程设计课程,构建流程化的职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包含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开发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要对进出口贸易业务的具体过程进行全面了解,应依据工作过程中的主要岗位划分专业方向,设计课程体系,并要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三)工作任务是课程设置的依托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能满足本行业岗位或多岗位转换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体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并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在注重课程设置现实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动态性和前瞻性,要不断适应我国对外贸易业务发展的趋势,这是当今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
  
  三、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应注重的问题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就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开发过程中应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要构建相关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师的沟通交流的顺畅渠道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开发和实施不能单纯依赖现有的师资力量,我们必须构建一个由进出口贸易公司、货运代理公司、报关公司等具有丰富工作与管理经验的优秀行业人员、课程专家和现有的专业学科教师所构成的立体开发小组。职业教育课程研究需要来自企业的行家,来自教学领域的专家,来自课程领域的学者共同探索,扬长避短,形成合力,这是成功开发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前提。
  
  (二)分析岗位职责与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
  对岗位职责进行分析,明确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其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乃是高职专业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为此,我们应邀请外贸企业、货运代理公司、报关公司和物流公司以及国际商务咨询行业等不同类型企业的业务经理、资深的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单证员和跟单员等,由其担任主角,根据各自企业的具体业务,就六大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提出具体的范围和要求,并与本院的专业教师共同对各项工作能力进行分析归类,将其作为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开发的重要客观依据。
  
  (三)进行专业岗位分析,确定专业通用课程和方向课程
  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业务迅猛发展的进程,进出口贸易业务的操作过程、操作方法与原先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逐渐分离出一些新的,尤其是需要持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就业的工作岗位。我们要通过对外贸企业、货运代理公司、报关公司、物流公司的调研和毕业学生的反馈以及相关行业协会的充分了解,根据获取的信息分析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和外贸跟单员六大主要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技能要求的异同,才能开发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专业通用课程和方向课程。专业通用课程是指以完成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共同工作任务为目标的,即六个不同岗位之间的共同职业能力为内容的课程。方向课程则是指在通用课程的基础上.针对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单证员和跟单员所应完成该岗位的工作任务,并应符合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为目标的课程。这两类课程在内容上应尽量避免重复和脱节。只有这两类课程的相互配合才能满足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核心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2]徐国庆,项目课程开发的核心技术. Http://blog.cersp.com/1888
  7/250577.aspx.
  [3]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1348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