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贫困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贫困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低,招生逐年下滑,教学手段传统,实训基地缺少,形势严峻。要发展贫困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就业渠道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这是目前需要重点研究的几个现实问题。
  [关键词]贫困地区 高职院校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7)0820017-02
  
  发展职业教育,开发人力资本,加快经济发展,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职业教育是我国目前和将来教育工作的重点,但也是难点,特别是西部贫困落后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更为艰难。本文以甘肃省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定西师专)高等职业教育(非师范专业)的调查为例,就贫困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作一分析研究。
  定西市是具有300万人口的贫困落后地区,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2146所,高校只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一所,独立高职院校一所都没有。因此,该市高等职业教育由定西师专“两条腿走路”来完成,既办师范专业,也办高职专业。
  定西师专从2000年开始招收高职专业学生。在六年多的高职教育发展中,他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更多的是不足和困难。这些问题对贫困落后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对研究贫困落后地区高职教育具有典型意义。
  
  一、招生和就业
  
  招生和就业,这是高职院校和非独立高职院校高职专业普遍存在的一大互相关联的难点问题,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高职专业的招生和就业更加艰难。一是受传统观念影响,不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其上学的目标很明确找到一份比较稳妥的公职。职业教育是培养熟练劳动者和技术人员的教育,与人们所期望的那种公职目标有差距,很多学生宁愿一而再地补习,也不愿上高职专业。同时,由于普通高等院校扩招,也使职业教育受到威胁。二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其工作性质以体力劳动为主,我国社会的普遍现象是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很多家长和学生对上“大学”后还进行体力劳动不满意。三是像定西市这样的贫困落后地区很少有高职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毕业生就业只能靠输出,很多家长和学生对外地就业很担心。四是中职和高职在家长和学生中的心理定位不同,上中职是上不了高中才上的,毕业后有工作好,没工作也无所谓。上高职他们认为就是上了大学,上大学一定要谋到一个工作,而且要一个好工作。这为高职专业招生和就业带来了很大的人为障碍。
  定西师专于2000年开始招收全日制高职专业学生,由于当时招生专业面向教育行业,有地方政府就业倾斜政策的支持,招生和就业还不错。2003年后高职学生就业艰难,招生逐年下滑。2000年招生105人,2001年招生301人,2002年招生441人,2003年招生152人,2004年招生134人,2005年招生106人,2006年招生121人。2000年所招学生在2002年毕业时,根据地方政策本区内毕业生全部分派,2001年、2002年招生逐年上升。2001年所招学生在2003年毕业时地方政府取消分派政策,2003年招生马上下滑,虽然招生专业多了,招生数少了,有些专业招生数不到10人,为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
  根据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经验,结合区域实际,贫困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要改变招生就业两难的困境,必须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同时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一)适时调整专业,适应市场需要
  高职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区别之一就是高职教育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因此,高职教育与当时的经济需求和人才需求紧密相关,事实上高职教育是由市场决定的,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要设置什么专业。学校要根据市场需求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适应市场需要,在设置招生专业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
  高等职业教育其专业具有自然淘汰性,社会需求量小或社会不需求专业,不调整自然会被淘汰。定西师专2000年设置的高职专业主要面向教育行业,如中文、数学、英语等专业,2003年,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遇到困难,此类高职专业没有人报考,自然被淘汰。现实迫使他们调整专业,现在所设专业以软件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为主,还有会计电算化、作物生产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经济管理等专业。
  
  (二)加强就业指导,以就业促招生
  就业率高,生源就广,就业率低,生源就乏,甚至导致学校关门。根据我国目前大中专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高职院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将就业工作作为学校生存的大事来抓。
  1.实施责任制,加强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学校要建立以校级领导为头,招生就业部门为核心,各系就业指导责任人为主干,各班就业指导教师为基础的就业指导工作链,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落实任务,责任到人。
  2.强化就业意识,改变学生传统就业观念。学校要通过办就业指导专栏、举办就业指导培训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等形式,强化学生就业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社会现实,了解就业现实,改变传统就业观念。要求学生参与地方人才交流和就业市场人才交流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择业、主动介入人才市场的意识,提高学生自我推荐能力。
  让学生了解社会就业现实,这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不了解社会就业现实,就业期望值高,定位不准等特性。定西市属干旱型农业地区,农业经济还处于粗放型状态。工业经济非常落后,几乎没有优势工业。当地用人数量极其有限,这就使其高职毕业生在当地就业非常困难,只能靠输出型就业。而输出型就业大都是工业操作型岗位,高职毕业生对此不满。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不了解社会就业现实,心理准备不足。定西师专2006届高职毕业生对学校联系的工业操作型就业岗位不满,拒绝就业,他们想毕业后通过招考或其它渠道找比较理想的脑力型工作,结果当地普通本科毕业生都难以全部就业,他们只好在家“待业”。2006年10月,定西市召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他们挤破头地去争强岗位,其工作和待遇远不如学校联系的工作,但他们此时别无选择。
  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注重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让他们有“现实性”的就业心理准备:(1)要让学生明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属性。我国目前高职院校以专科教育为主,它虽然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但它的任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高职学生要能给自己准确定位,社会职业是分类别和层次的,学校也是分类别和层次的,它不同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本科教育,也不同于其它专科教育。(2)要让学生了解社会就业现实。由于大学扩招和我国就业岗位的有限性,大学毕业生处于“过剩期”。大学教育的逐渐“大众化”使各个岗位都可能有大学生从业。反过来,大学生不一定就是脑力劳动者或管理者,今后,大量大学生将从事各个行业的体力劳动,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3)要让学生具有创业意识。高职毕业生,甚至普通高校毕业生,不可能全在“公职”部门就业,大量的将落户于私营企业。就业除了落户于它门之外,自立门户也是一条就业门路。因此,学到本领,自主创业,这是学校应该让学生具有的意识。
  3.拓宽范围,建立多渠道就业门路。贫困落后地区,高职专业学生在当地就业机会有限,在具体就业工作中,要坚持“拓宽就业范围,建立多渠道就业门路”的思路。首先要搜集各方就业信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用人单位信息;其次,要让毕业生及早进入人事档案信息库,让用人单位掌握毕业生信息;三是走出去,到全国各地寻找就业机会。在方法上可以采用一找二荐三联系,找,指学生自找门路,自找岗位;荐,指学校推荐给用人单位;联系,指学校以招生就业部门为主,在全国各地联系用人单位。在渠道上可以实施一升二考三订单,升,指专升本;考,指毕业生参加本地大中专学生招考等各种考试;订单,指学校和用人单位签定协议,搞订单式教育。
  
  二、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
  
  教学和实训这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环节,学生只有学到实用的技术,才能找到就业岗位,就业率高,生源就广。因此,招生就业的良性循环,其关键环节是教学和实训。
  
  (一)改革传统的“三段式”教学,实施综合式、模块式教学
  由于高职专业是新办专业,办学历史短,教学经验少,在教学上往往采用传统的“学院式”、“学科型”课程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依旧追求门类齐全,在课程形式上还分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式”,在教学中讲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完整性,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严重脱节,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定西师专高职类农学、园艺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为:哲学(总学时36)、邓小平理论(总学时36)、英语(总学时144)、计算机基础(总学时180)、体育(总学时72)、基础化学(总学时108)、普通生物学(总学时108)、生物化学及植物生理(总学时108)、遗传学(总学时72)、农业经济管理(总学时54)、土壤肥料学(总学时72)、植物保护总论(总学时72)、农业气象学(总学时36)、作物栽培学与育种学(总学时108)、果树栽培学与育种学(总学时108)、蔬菜栽培学与育种学(总学时108)、花卉栽培与育种学(总学时108)、食用菌栽培(总学时54)、园林设计(总学时90)、经济动物饲养(总学时36)、果品加工学(总学时36)、马铃薯工程(总学时72)。可以看出,课程门类齐全,典型的“三段式”课程形式,并且在教学时几乎完全是理论性的课堂教学,教师按照教材知识体系系统讲授,和普通院校几乎没有区别。据我们调查,两年之内学生很少学到实用性知识和技能。
  针对这种现实,我们建议高职教育必须进行大力度改革,要经过调研社会岗位能力需求,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职业行业为切入点,从行业需要分析入手,确定行业能力所需的专业知识点,确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以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原则,进行教学改革,制订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应用性教学计划,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技能培养相结合,使之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专业教学中,不再单独地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按照职业技术岗位的应知应会要求,选用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或将课程分成若干模块,设计模块式教学体系。学校不能用传统观念在检查教学时还是看教师是否按照教材体系完成教学任务,学校教务部门要学习高职教育理论,研究高职教学,容许教师设计模块式教学体系。我们调查,许多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官僚主义作风十分严重。典型的例子就是教学管理部门在检查教学时看教师是不是按教材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老老实实按教材体系讲授课程,两年时间忙于课堂教学。这样的学校能紧跟社会形势、适应市场、培养出合格的高职学生吗?另外,职业教育教师也要学习职业教育理论,要调查研究,大胆改革,在教学中敢于取舍,敢于创新,教给学生实用的、必需的知识,减少课堂教学课时,提高教学效率,将大量时间用于学生实训环节。
  
  (二)加强实训环节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工作适应能力
  实训教学这是职业教育的一项关键环节,高职实训教学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1.将实训教学列入教学计划,规定课时,贯彻落实。实训这是职业教育的基础,没有实训就谈不到职业教育。教学计划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将实训教学规范、合理地列入教学计划,这是实训教学的制度性保障。有些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把实训列入了计划,但由于多种原因实训课程没有按计划执行。定西师专在高职专业教学计划中也说明了某些课程的实训时数,但实际上实训课大都没有按计划执行。据调查主要是没有实训条件。2.保证实训教学师资力量。“双师型”教师这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原因,再加上职业院校主要是升级或改建而成,“双师型”教师比较少。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是职业院校的当务之急。3.建立和开辟实训基地。实训基地这是职业教育的薄弱点,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教育的难点。非独立职业院校职业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更困难。因为学校的主要任务不是职业教育,他们不可能将大量资金用于高职类实训基地建设。因此,非独立职业院校职业教育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三)实行“多证”制度,提高学生竞争优势
  高职学生是技能型人才,我国劳动者技能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证书制,如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还有普通话证书、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英语应用能力证书等等。在高职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上,将证书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要求学生学业完成时必须拿到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这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办法。同时还积极倡导学生取得普通话合格证、英语应用能力合格证和计算机一级等级证,以取证提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定西师专近几届生化系高职专业毕业生都拿到了“双证”,有些学生还拿到了多证甚至五证。实践证明,证书越多,学生能力相应越强,就业越有优势。
  
  三、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这是高职院校和非独立高职院校高职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贫困地区优为突出。定西市是拥有300万人口的贫困落后地区,按照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定西市应该建立一所高等职业学院,但就该地区的现实和经济实力而言,建立高等职业学院在近期内不可能。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在相当一段时期还需由定西师专承担。但国家支持职业教育建设限定在独立职业院校,这为该类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造成困难。国家在还没有或近期难以建成高职学院的贫困地区,应采取特殊政策,对非独立高职学院的高等职业教育给予支持。就目前而言,该类地区实训基地建设继续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靠学校自己,主动与企业和其它学校联合,走校企共建和校校联合的路子,同时,尽可能建立自己的实训基地。可以采取对外招建、学校自建和学校教师集股建等多种途径,将实训基地建设成工厂或企业,既是学生实训场所,又是对外经营的实体,达到以实体养基地,以实体促教学的运行机制。二是要依靠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一定范围内建立“公共实训基地”,资源共享,这是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最佳方案。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研究以定西市为例”([2005]07号)阶段性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1360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