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防毒服装发展史话(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防毒服分类
  
  防毒服品种繁多,结构各异,按防护原理可分为四大类:透气式、半透气式、隔绝式和选择性透气式。
  透气式防毒服通常由外层织物、吸附层(譬如浸渍了活性炭的泡沫塑料层或无纺布)和内层织物构成。外层织物不仅可透过空气、液体和气溶胶,而且可透过蒸气,因此,必须采用吸附材料来吸收有毒的化学蒸气。由于液体能轻易地透过透气材料,通常将含氟聚合物涂层之类的功能表面剂覆在外层织物上,以获得排斥液体的能力。透气式防毒服通过空气对流使人体皮肤上的汗蒸发,让人感到凉爽。
  半透气式防毒服采用高尔泰克斯膜之类的半透气材料,这种材料可将湿蒸气透过,以此来有效地减少积蓄在防毒服内的热量,同时阻止液体和气溶胶透过。半透气材料虽然比透气材料有改进,但有毒的化学蒸气仍可透过,因此与透气材料一样,需要利用吸附材料来吸收有毒的化学蒸气。
  隔绝式防毒服采用不透气材料,例如丁基胶、氯丁(二烯)橡胶和其他合成橡胶,多年来已经广泛地用来对生化毒剂进行防护。这类材料在对液态、蒸气状和气溶胶状的生化毒剂提供优良防护效果的同时,阻止了湿蒸气(汗液)和热量由防毒衣内向外界环境的传递。超长时间地穿着防毒衣,特别是在热带地区,将会导致热应激显著增加。同样,如果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穿着,将会出现体温降低的现象。因此,一些防毒衣有时也使用微气候冷却和加热系统。
  选择性透气式防毒服代表了一种新概念的生化防毒衣。选择性透气材料综合了不透气和半透气材料的性能,在允许湿蒸气透过的同时阻止有毒化学蒸气的穿透。这种材料是一种无孔的溶解/扩散膜,可将渗入的物质溶入膜中,通过膜扩散,并在另一面释放出。因此,与半透气材料不同,选择性透气材料不用活性炭层也可阻止毒气蒸气的透过。
  
  防毒材料进展
  
  海湾战争清楚地暴露出透气式防毒服的明显缺点――对穿着者造成很高的生理负荷。因此,防毒服的热应激性能研究是近年来各国防化研究的热点。
  为了适应在炎热气候条件下的作战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为减少热负荷而设计的轻型透气式防毒服,如加拿大的弹性防毒内衣和美国的透气防毒衬衣。美国陆军于1992年为机械化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生产了一种新型防毒内衣,穿于制式军服里面,具有热应激小、质量轻、膨体度小等优点,除满足必要的化学防护性能外,具有极好的穿着舒适性和耐洗性。近几年来,作为未来防护服概念研究的一部分,已注意到使制式军服具有核生化防护性能,使内衣具有防毒能力。此外,设计一种整体型防护服系统,能使指挥员适应随时执行任务所受到的威胁。
  隔绝式防毒材料正在向多层复合、拉伸薄膜等方向发展,以提高多功能性。如英国发展的罗拉密特(Rolamit)防毒材料,由9层材料复合制成(厚度0.1mm)。罗拉密特新一代核生化防护薄膜是用交叉层压各向异性纤维网制成的。这些薄膜轻且坚固,能很好地防护化学战剂,满足各种要求。
  为解决隔绝式防毒衣的透气散热问题,美国研制了一种冷却背心和冷却服,采用乙二醇水溶液作致冷剂,使人体热量迅速被吸收,从而使防毒衣的穿着时间延长4倍多。后来,美国研制成功了一种通风式不透气防毒衣,至20世纪70年代又进一步发展成为微气候控制防毒衣,即热平衡防毒衣。
  1995年捷克报道了一种新一代不透气重型防毒衣,具有对毒剂渗透的高阻力和向内漏气极低的双重特点。为解决长期在染毒区内工作的问题,这种防毒衣备有过滤通风装置,能保证长期穿着的生理舒适性,同时在整个穿着期间能保持安全标准,并能进行多次重复洗消。这套防毒衣是在专业人员用的OPCH-90型基本型防毒衣的基础上改进的,备有FVJ-90型过滤通风装置。该过滤通风装置可给防毒面具提供足够的过滤空气(60~120L/分),也给内衣空间提供足够过滤空气(高达300L/分),从而能持续改变微气候,保证超压与冷却,可防止过热和向内漏气。为了能长期穿着,这种防毒衣使用吊带,连着口袋和排泄管,在受染区甚至在全封闭情况下也能排尿。这种防毒衣由美军司令部在海湾战争中成功地得到使用。
  在新的防护原理和防护技术研究方面,美国正在将生物工程技术应用于防护服的研究中。在一种由多种聚合物组成的防护服材料中,置入了可以销毁病原体的生物物质结构单元,并采用仿生学方法制造而成。这种能自动解毒的生化防护服,不仅透气性好,而且能使病原体失效,预计8~10年内可以投入使用。美国还研究了一种微包胶化学浸渍服,其特点是可对已知毒剂进行自行洗消,但尚缺乏对未知毒剂的消毒能力。美国还发现了可以吃掉毒剂的生物酶;法国已研制成功一种可以灭菌的生物纤维,若加以应用可制成生物酶防毒服,它将是防护服技术上的重大进展。
  鉴于新电源的出现和微型化技术的深入发展,将会出现质量轻的、便携式的微气候系统。因此,当一种完全封闭系统备有冷却或加热的微气候设备时,将大大缓解穿着防毒服所产生的热应激问题。(完)
  (编辑/何 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1393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