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工程教育观”视域下工科高等院校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正确的教育观和工科教育的工程观是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先导和灵魂。本文提出工科高校要用适合时代要求的“工程教育观”更新传统上狭窄的“技术教育观”,面向基层培养大批能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技术、会管理,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人文文化都比较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并从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环节强化、专业教育和引导、机制与载体创新等方面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进行了论述,力求为一般工科高校提供一个可供操作的人才培养系统运作模式。
  关键词:工程教育观;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U692.2; F270 文献标志码:A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ng Mode of Compound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in Engineering Colleg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 Engineering Education”
  JIANG Ping,GAO Nan
  (Hebei Engineering University,Handan Hebei 056038,China)
  Abstract:Correct engineering education is the soul of talent cultivating mode for engineering college.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engineering colleges should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times, and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technical education with the modern concep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so as to orient to the grass roots and train the compound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who can combine the modern scientific theory and technical method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hannels to train the compound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practice consolidating, major education and guidance, mechanism and carrier innovation and then provide an operable mode for cultivating talents in the general engineering colleges .
  Key words: concep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s; talent; cultivating mode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构建方式。高校选择建立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该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经济社会发展要依靠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人才。学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和发现新原理,研究客观规律,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其主要来源于重点大学和一般工科院校的部分优秀学生;工程型人才则主要从事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其主要来源于一般工科院校;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主要由高职高专学校来培养;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完成产品的制作,主要由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培养。
  一般工科院校在全国高校中占绝大多数,他们是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主要基地,是我国今后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目标的主力军。正确的教育观和工科教育的工程观是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先导和灵魂。工科高校要用适合时代要求的“工程教育观”更新传统上狭窄的“技术教育观”,探索适合我国现状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1 一般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是我国高等教育落后的集中表现。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仍主要是"应试教育"模式,概括起来表现为:教学内容和手段陈旧;人文陶冶过弱,重理工教育,轻人文教育;专业教育过窄,重专业,轻基础,忽视知识的整体性;功利导向过强,共性制约过重,不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人为加重学生学习书本的负担,使学生陷入上课、复习、作业、考试的沼泽地;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等。所有这些都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我国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除了与"应试教育"模式共性的地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普遍存在着专业教育比重过大,专业面偏窄;教学计划模式单一;课程体系中理论课比重大,工程实践和工程师基本训练薄弱;实践环节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校内进行封闭培养,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薄弱;学生学习方式仍属于被动接受型;素质教育不全面,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教育薄弱等问题。虽然许多高等院校一直认为自己是培养工程应用型高级人才,但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轻人才培养模式的复合性和综合性。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面临着找工作难的问题,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感叹找不到他们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
  
  2 一般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及特色分析
  
  一般工科院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摆脱传统的狭窄的工程专业教育模式的束缚,代之以普通教育、工程专业教育、工程实践教育全面整合的新模式。工程是人们综合应用科学(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现代工程的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特点日渐突出,人们对工程的理解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变化,以往那种把工程单纯解释为某种专门技术的运用观念,"狭窄于技术的工程教育"和"技术上狭窄的工程教育"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工程实践的需要,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应对工程全球化、工程复杂性的挑战,建立"工程教育观"指导下的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主要从事高等工程教育的一般工科院校而言,所培养的现代工程师,必须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科学基础,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具有对所需的经济、社会环境、人际关系、道德规范以及自然环境等有一定的了解和适应能力。在"工程教育观"理念引领下,面向基层培养大批能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技术、会管理,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人文文化都比较强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这是一般工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同时,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地域特性,各地的特色产业千差万别。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纷纷结合本地域原有基础和优势,提出产业结构调整,打造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产业。作为向企业输送工程技术人才的主力军,工科院校首先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方面必须与地方的经济结构相适应,从人才培养过程到毕业去向,都要突出地方产业性,根据产业对人才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按照产业要求培养的人才又进入相应的产业中,这就是人才培养的区域性特色。其次,作为工科院校,主要输出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即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因此人才培养特色必须要以能力为中心,尤其是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造能力。这是人才培养的工程应用性特色。
  总之,在"工程教育观"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工科院校要培养的首先是人,故应把健全人格的塑造与个性完善放在首位;一般工科院校要使毕业生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必须为其奠定坚实的工程专业基础,强化工程理论知识;要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应更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自己的培养特色,才能培养出倍受社会欢迎的实用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才能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源"。
  3 构建有利于复合型应用人才成长的培养模式
  
  构建工科高校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工程教育观”指导下的课程体系支撑
  在“工程教育观”理念指导下,人才培养既要注重科学技术基础、工程技术基础,还要注重经济、管理、人文基础,注重市场需求、技术水平领先,更要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艰苦创业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为此,要下大力优化了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优化结构、精简内容、扩大选修、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按纵向层次搭建了4个平台。即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和学生自选课平台。
  公共基础课程平台是学生必修的,包括人文社科基础课、自然科学基础课、工具基础课、体育和公共基础实践环节等;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涵盖了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重点突出学科核心主干课程,包括学科基础理念必修课和学科基础环节两部分;专业课程平台是在前两个平台的基础上,提供与学生未来社会生活和职业有密切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涵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必须掌握的专业课程和需要广泛了解的专业知识,以及为加深某专业方向或特色的专业课程组,包括专业限定选修课、专业任意选修课以及专业实践环节;学生自选课平台,主要包括为满足学生跨学科学习的需要开设的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的课程,如自然科学的数、理、化、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概论等,还有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史、哲、法、经、管、艺术、职业道德等。
  总体来看,这样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体系,体现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体现了课程整体优化、融会贯通、有机联系,体现了对实践性教学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
  3.2 强化实践环节建设,搭建工程实践教育的平台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从一定意义上讲,“工程”是“实学”而非“虚学”,培养面向基层、艰苦创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这一特点决定了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坚持“学以致用”原则,注重工程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综合能力。工科教育的毕业生,绝大多数从事与工程有关的工作,因此树立强烈的工程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工程意识的内涵包括:实践意识、创新意识、时代意识、竞争意识、经济意识、社会意识、管理意识等方面,其中尤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更具特殊意义。要努力组织工科专业的学生参加一定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通过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局部到全面环环相扣的工程实践作业,既使学生将所学的各门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又会大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在实践教学环节注意塑造工程和创新素质。目前,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弊端是学生实践过程中还没有过多地因学生的特长而为其提供指导和扶植。所以,工科高校要加快实践环节创新,要多开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和训练,实践内容多结合生产实际。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实践,学生要从低年级就进入系统的实践学习环节(包括课外),以便提高学习工程专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在某些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试点,增加"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敢于怀疑、勇于挑战"的思想。
  要扩大实验室和研究项目对学生的开放。有条件的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同时提供一些课题或研究项目让学生选择。为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我们可以学习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的模式,为选择课题的学生配备导师(指导教师) 。此举的推行,能弥补和完善我国应用型工科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即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他们从应试教育“熟知”的教学方法环境中,逐渐转向追求"真知"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3.3 开展课外科技创造活动,创新工程素质提高的机制和载体
  贯彻“工程教育观”教育理念,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仅仅依靠“第一课堂”的常规教学途径是不够的,还需向“第二课堂”延伸和拓展,将“第二课堂”作为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的学习环节,让学生在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巩固、深化“第一课堂”所学知识,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要以强化科技活动为突破口,充实调整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内容,重点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并且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科技创造与大学生素养课,培养广大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科技活动激励机制。学校要扶植大学生科技社团的学术活动,激励创新思想火花的碰撞。应加大投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对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和优秀科研成果的学生予以奖励。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大学生科研能力等级评定制度,切实有效地激发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和科研创新活动的热情。同时,学校还应对大学生从事科技开发与科研成果推广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3.4 强化专业教育和引导,塑造现代工程师必备的工程精神品质
  现代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学校必须培养学生"面向基层、艰苦创业、奋发有为"的精神品质。航空工程的先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冯•卡门教授有句名言:"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有的世界。"工程教育有突出的实践性品格,现代工程师在"创造未有的世界"中,不仅应具备基本的知识、能力和伦理道德,更需要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不断进取的毅力。
  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面向基层、艰苦创业、奋发有为"的精神塑造。从新生入学教育到日常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毕业教育,学校都要对学生进行"面向基层、艰苦创业、奋发有为"教育,让学生从进入这所学校起,就经常思考三个问题:我们的服务面向是什么?我们未来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为适应未来的需要我们应具备什么样的精神品质?使学生牢牢记住我们面向基层和工程一线,我们未来将成为基层和工程一线的一名工程师,未来的岗位是艰苦的,需要我们吃苦耐劳、需要我们坚韧顽强、需要我们奋发有为。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专业思想,奠定务实肯干的思想基础,塑造出艰苦创业的优良品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1799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