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培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红艳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社会需要的生产和服务一线的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中职教师。但是目前我国中职师资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需要进一步的提升,而师资水平的提升有效途径是开展教师培训,通过培训可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得以提升从而使中职能为社会培养与输送更多的高质量的人才。
  关键词:中职教师;现状;培训
  作者简介:孙红艳(1984-),山东莒南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9-0034-03
  
  近些年来中等职业学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实用型和技能型的一线建设人才,但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加大、“普高热”的冲击、学历的“高消费”的持续、中职生源质量的滑坡、中职教师流动性加大、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高、社会认同度低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使得中职学校的生存压力加大,中职学校要在不利的环境中谋求发展,根本的途径就是要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获得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各方的普遍认可。而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要有高质量的师资,否则一切都是空谈。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中职学校的师资质量水平不甚乐观,要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关键是要加强师资培训。
  
  一、中职师资培训的动因
  
  (一)终身教育思潮的引导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朗格朗提出要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地、有计划地学习,使教育贯穿人的一生这样的终身教育理念之后,终身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终身教育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我国的“十五”计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在今后五年后或更长一段时期内,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在终身教育的体系下,教师是促进教育现代化和质量提高的最重要的人力资源,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仅依靠职前教育是不够的,必须搞好教师的在职培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使学校师资质量提升。中等职业学校要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并落实在教师培训的行动中,通过不断地组织教师培训来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中职毕业生。中职教师的培训是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也是增强学校的社会认可度的关键环节,因此中职学校必须给与足够的重视。
  (二)社会需求的推动
  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对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加大。但众所周知我国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缺口很大。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我国拥有1.4亿产业工人,但是技术工人仅为7000万,且高级技工只有245万人,仅占技术工人的3.5%,与发达国家高级工比重(40%)差距很大。{1}而造成技能型人才质量不高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不高。而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不高最终归咎于师资水平不高,这主要表现为中职的专业课教师比例偏低,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偏弱。据统计,中职的专任教师中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仅为52%,双师型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比例不足1/4,45岁以下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比例不足10%。{2}可见,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质量亟需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必须加强,不能再继续“大部分的中职毕业生获得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而实训教师获得的只是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的状况,否则低水平的师资将会是制约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因此,必须抓好教师培训这一环节,使其教学能力和教学方式得以改进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质量技能人才。
  (三)中职学校发展的需要
  首先,高等教育大众化给中职较大的冲击,致使学生大多选择普通高中,不愿上中等职业学校,中职学校无奈地对一些素质低、学习能力差、兴趣缺乏的学生“照单全收”,导致中职的生源质量下降,而教学要求不会因此而降低,因此教师要保障人才质量就需要更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智慧,可以说教师的教学难度比以前更大。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以及提高学校的声誉,中职学校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以使教师素质得到提升来应对更高的教学要求;其次,目前政府正大力扶持中职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持续扩招,中职出现严重的师资紧缺。《2006年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目前的中职在校生已经达到1800万人,{3}中职师生比达到1:21,据教育部测算,到201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缺口是30万人。应对中职师资短缺不能仅靠聘用新教师和外聘企业中的技术人员这些传统的方法来实现量的满足,而更要注重内部师资挖潜实现师资质量的提升。通过教师培训既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又可激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对稳定教师队伍和应对师资缺乏都大有裨益。
  (四)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
  第一,高质量的教师培训可满足中职教师实际教学的需求。从教师的来源来看,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中,基础课教师主要来自师范院校,他们经过正规的教师教育,但缺乏一定的职业专业基础知识,不能使教学很好的服务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基本来自专业高等学院,他们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缺乏正规的教师教育。因此,要让教师进行不断的进修和培训,使基础课教师能使教学围绕着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而展开,也使专业课教师通过培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以及使其掌握科学的教学策略从而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第二,增强教师自身的适应能力。中职教育具有知识更新快、专业设置实践性强、围绕市场需求办学等特点,因此,中职教师要适应政策的变动、就业需求变化、课程改革等,而这一些变化有时让教师感到应对乏力,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比如,让教师到企业中挂职锻炼使其掌握先进的技术;通过课程专家的培训使教师明确课程改革的理念、思路与责任等。通过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培训增强教师适应各种变化的能力。第三,教师培训可满足教师自我提升的愿望。由于一些中职教师的待遇偏低、外出进修费用不能自理,很多教师自我提升的意愿不能得到满足。这会缩小教师的上升空间、产生职业倦怠,以致教师流动。因此,学校要注意适时地开展教师培训给与有意愿参与的教师不断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满足教师发展需求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二、中职师资培训的现状
  
  (一)中职师资培训受到重视并取得一些成就
  一方面,政府加大力度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培训。在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到:“要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在2006年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职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中提出:“到2010年,培训15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含办学特色鲜明、成绩突出的技工类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其中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培训3万名,省级培训12万名,优化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支持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全国职教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开发80个专业的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适应职教教师培养培训的需要;支持中等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兼职任教,促进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为了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中央财政将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根据各省的培训任务完成情况,对培训成绩显著的地方予以适当奖励”。

  另一方面,“十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以骨干教师和校长为重点的师资培养培训活动广泛开展,相关的制度不断完善,教师的素质结构不断的优化。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总共有75万人,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是72%,其中普通中专是79%,职业高中是68%,分别比1996年提高了14和37个百分点。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中,具有和所教专业相关资格证书的教师的比例达到24%,职业学校积极面向学校聘请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兼职任教,兼职教师占了专兼职教师总数的比例由2000年不足9%提高到2005的年超过12%。这是我们常常讲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二)中职师资培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中职师资培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尚存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职中的大多数青年教师没有机会进修,教师需要的进修量大大超过了目前有限的培训能力。虽然国家计划到2010年,培训15万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但是,中职专任教师多达75万人,培训的比例只占20%,而且培训的对象主要是骨干教师,可见其余的青年教师培训需求还是没有得到满足。
  第二,培训的质量不尽如人意。我国已初步建立起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但从实际情况看,这些师资基地主要是依托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建立,他们开展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工作时间较短,基础较弱,经验不足,教师真正进入生产实践进行锻炼的机会少,致使教师的技能水平难以提升,实际教学中很多只停留在演示层面,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偏弱问题并没有很大的改善。
  第三,在鼓励中职教师进修的激励措施和经费保障方面还不到位。中职教师的培训基本上还处在上级行政命令的层面上,受训教师和培训基地始终处在被动的地位,没有形成积极的培训激励机制。近年来,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许多激励性措施,并作了较大规模的舆论宣传,但是刚性措施少,软性内容多;宏观号召多,具体可操作的措施少。就中职教师而言,他们希望看到培训能与他们的技术提升、晋级、加薪密切相关,而且最好是立竿见影,效果显著。对于培训基地而言,他们希望看到培训既能完成任务又得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劳而无益的工作既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也不能激发培训组织者的兴趣。
  第四,培训基地现在能提供的培训,不能满足进修教师因专业水平差异而产生的不同需求,不能解决工学矛盾等问题。在实施师资培训的过程中,是受训者的层次不一,水平参差不齐,但是进行的培训没有针对性而是统一的,这就会影响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弱化了培训的效果。另外,由于中职教师编制偏紧,教师平时的授课任务十分饱满,很难抽出整段的时间接受培训。而在假期进行,由于经费限制,进修条件(食宿、进修环境等)又比较差(暑寒交加),产生工学的矛盾,有些教师只能对进修望而却步。
  
  三、中职师资培训问题的解决途径
  
  首先,加强校本培训。针对大多数教师缺乏培训机会的现状,校本培训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校本培训主要有几大优势:1.组织的自主性。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制定校本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2.参与的广泛性。学校的教师可以全员参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3.实施的针对性。校本培训以学校和教师的需求为出发点,与学校的校情和教师的工作实际结合。4.时间、内容和形式的灵活性。{4}校本培训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部分,可根据学校具体的工作进行调整,时间安排上较灵活。另外,培训的内容也能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教学的需要进行安排,且可以采用多种培训方式。通过校本培训既可以满足教师的培训需求,又可解决工学时间上的矛盾。因此,中职学校要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开展校本培训来提高教师质量。
  其次,加强校企合作。目前中职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不强,解决的重要途径就是使教师到实践一线进行实践,但是学校缺乏这个平台,因此需要企业的参与和支持。但是,校企合作是个系统工程,也是一种制度安排。这个制度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的三方联动。政府要对校企合作提供政策支持、法律保障和资金激励,使企业获得利益从而有意参与师资培训;学校要进行教学改革,使教师有时间和余力来参加培训;企业要为培训提供平台,使教师了解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和要求,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切实提高教师素质提升自身技能。
  再次,加强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教师水平差异很大,层次不一。国家对骨干教师实行优先培养,例如教育部推出的中职教师攻读在职硕士学位的专业技术进修措施,以及三年来派出900多位教师到德国进修,有900名左右的重点学校的校长到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进修。{5}一方面,骨干教师通过培训可以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这些骨干教师可以发挥领头羊的作用,把学习到的经验和技术等传授给那些水平低的教师,提高他们的水平和能力,产生以点带面的实效,这也是衍生性的一种培训渠道。
  中职师资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必然要求,但是中职师资培训不能仅靠政府,它需要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并且可以尝试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式。通过中职师资培训来提升我国中职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壮大教师队伍,从而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中职毕业生,提高社会对中职毕业生质量的认同度,促进中职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习岑.职业教育促进中国制造业的提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1).
  {2}钟慧笑.5亿元打造中等职教师资――中等职业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启动[J].中国民族教育,2007,(6).
  {3}风午.2010年中职教师队伍缺口将达30万人[J].职业技术,2007,(69).
  {4}黄智科.校本培训与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22.
  {5}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06]13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41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