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等财经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灿

  摘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必须合理布局和分层,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多元化的经济管理人才需要。西南财经大学近年来将紧紧抓住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设置改革、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强化实践教学以及教学质量监控等几个主要环节,在构建“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重应用”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高等财经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等财经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和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高等财经院校教学和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定位过于泛化,专业口径不宽,适应性不强;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不完全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核心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还不甚明确;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忽视个性化培养;许多课程过于理论化,理论与实际脱节,实践环节缺乏。教师队伍的素质及教学科研水平亟待提高,教师的教学投入还需要制度保证。正如周济部长讲过的:与创新性国家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对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比,我国所培养的人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需要极大加强,培养出的拔尖创新人才还严重不足;我国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明显不足,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要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高等财经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以下两大问题:
  
  1.分类分层、合理定位、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元性决定了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必须合理布局和分层。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多元化的经济管理人才需要,要在较短的时期内提高中国高等财经教育质量和水平,跻身世界一流的行列,必须发挥比较优势。在实践中,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学校层次、学科优势、办学条件、所在区域合理定位,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因此,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都应该在“入主流、定好位、办特色”的理念下来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
  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有经济学学科优势的学校应承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任务,探索以本科为基础,以硕士或博士为出口,具有广阔的国际文化视野,精通外语,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知识扎实精深,创新力和竞争力强的经济管理精英人才培养模式。
  大部分设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校(其中包括一些综合性大学、理工、农医等类高校及就业主要面向地方的财经院校),应该把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为社会各个领域输送适应性强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在人才特色上应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可塑性大、创新创业能力强等。
  
  高层次经济管理精英人才培养,可以探索本硕连读或本硕博连读的学制。在本科层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学习能力,课程体系上侧重于学习掌握基本经济理论及其应用,以及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在硕士层次着重培养领导型或管理型经济管理人才,要求熟练掌握经济理论,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现实问题,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博士生层次应着重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他们的原创性科学研究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国家和经济社会重大实践问题的能力。
  
  2.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推进教学改革
  (1)进一步推动课程的整合和优化,推进课程的精品化、国际化与网络化,构建与国际接轨、与研究生教育接轨的结构性课程体系。通识课程着重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为学生了解历史、理解社会和世界提供多种思维方式和广阔教育;大类课程着重于建立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拓宽知识面,奠定学生今后学业发展的基石;专业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动手能力、创新精神。此外还应预留一定量学分供学生自主选读,以形成跨学科、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2)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为了保证经济、管理专业教育的基本规格和教学质量,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加强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体系设置应逐步与国际接轨。一是如何增强学生的数理分析能力,增加一些如运筹学、系统工程学、管理经济学、优化决策、信息科学、数理科学、管理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二是要思考如何加强人文素养的训练,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如伦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经济地理、经济史以及国内外传统文化比较等方面的课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文化素养。三是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上,处理好宏观(理论分析)与微观(业务操作)的关系。四是探索研教互动、以研促教的机制,特别是在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研究型大学,通过这种机制不断地把学科和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让本科生受益。
  (3)利用多种手段和机制改造经济学的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新形势下要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采用先进的手段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着力构建本科生从事研究型学习的机制,加强对学生在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思辨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性人文素养方面的训练。一些学校近年来推行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本科生科研项目资助、新生研讨课程、学科导论课程等,其经验值得推广。
  (4)加强实践环节。一是要探索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自身特色,如专业实习应解决学生的什么问题,是一般的经济社会调研还是具体业务技能实习训练。二是按照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增强专业课程的实务性,积极探索与实际工作部门联合开发开设应用性、技能性专业课的途径和机制,这类课程原则上都应有“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内容和环节,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缩短学生毕业后与工作岗位的距离。
  
  二、高等财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2004年底,西南财经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接受了教育部的评估,被评为优秀。评估工作结束后,学校的教育事业发展有了一个新的平台,新的起点,也面临着新的挑战。2005-2006年,全校上下继续围绕“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这所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主题开展了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学校提出要大胆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国内高水平大学和同类院校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先进经验,瞄准我校创一流大学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构建高水平、有特色的本科教育。学校明确提出了下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任务。下一步的改革将紧紧抓住人才培养模式转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设置改革、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以及强化实践教学、教学质量监控等几个主要环节,巩固“评建创优”的成果,进一步夯实本科教学的基础。

  2006年,学校提出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和培养目标。坚持“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应用为重,创新为魂”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具有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强烈的创新创业精神,具有厚实理论修养、扎实专业技能,胸怀天下、励学笃行、勤奋开拓,诚实守信、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学生。并提出,始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从夯实基础理论、激励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实践能力等三个方面,更新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加快由单纯的知识灌输向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范式的转换,构建“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重应用”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对创新型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进行顶层设计
  我们认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大学规模扩张问题,它实际上触及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和培养模式、课程结构的改革,触及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学科专业结构的重新调整和资源的重新配置问题。按照这一思想,我们根据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标准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行重新设计,并体现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经过2004的和2006年两次大的改革与调整,现在各专业的培养方案都把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到教学计划的核心位置,并抓住专业建设、课程设计、课程开发与建设、实践环节、综合素质教育、质量控制与监督等基础性环节,构建了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2.按“基本教育+专业特色”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从2006年开始,我们按照各个专业的“基本教育+特色”的培养模式,推行按经管、文法、理工大类综合交叉培养,构建低年级实施通识基础教育与大类基础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和跨学科学习的新模式。在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主要是构筑知识类与心智类两大类课程结构,设置综合教育和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自由选修课程4个模块的课程体系,突出了通识性、基础性、自主性,以形成学生跨学科、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3.突出学科优势,拓宽专业口径,交叉知识结构,多规格、多通道培养人才
  按照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全面构建个性化、模块化、阶梯式、多通道的学业修读体系,构建多种培养计划供学生选读。如外语+经济、计算机+管理、x+信息、x+管理、x+经济、x+法学、x+贸等。2006年,我校开始招收五年制经济学一数学和金融学一数学双学位班,通过双学位班的建设,按照国际一流大学经济学和金融学人才标准,培养既有扎实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又掌握高深的数学分析方法,能从事经济、金融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4.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是我校2006年工作重点之一,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实践教学的建设。
  整合学校实验室资源,组建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公共平台。为了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资源,学校在教务处下设立了“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全面负责学校实验室建设、管理、考核、评估和实验教学开发工作,整合校内实验教学资源,实现资源有效共享,并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专业实验管理队伍和专业实验教学队伍。中心将学校实验室按学科性质和专业要求分为公共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特种专业实验室三种类型进行分类建设,满足全校实验教学的需要。
  
  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建立示范性实验基地。学校的实习基地是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的重要平台。建设示范性实习基地是积极探索、总结我校实习基地建设经验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和全面提高我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水平,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我校在现有实习基地中选择建设成效显著的基地成为示范性实习基地,加强示范作用,推动整个实习基地的建设。目前我校在院系已建立了人保成都分公司、四川省统计局都江堰旅游局等32个示范性实习基地,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建设和管理标准,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实验教学的建设。
  提高课外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实践教学地位。我校在2006年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将原来1个学分对应于18个课时的规定调整为1学分对应于16个学时。调整后,本科学生四年学习过程的总课堂教学时数减少了316学时,课堂教学时数下降了14%,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时间。
  推行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大赛、科技节等各类创新活动和学科知识竞赛活动,坚持校院两级本科生科研立项制度,每年评选学生刨新实践团队,着力形成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开放式学习和课内外学习等在内的多维学习环境。
  
  5.以“经世济民、振兴中华”为魂,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
  学校紧紧抓住“三个符合度”,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贯穿到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创新能力培养和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以“经世济民、振兴中华”为魂、“人文、科学、诚信、创新”相互统一的财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理念,以基地建设、文化素质学校和学生社团为载体,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潜在课程”为一体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关注经济、关注社会全面发展、关注民生的人文精神,崇尚科学的素养,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艺术品味,努力形成专业教育与文化通识教育“桴鼓相应”的财经人文氛围。我校作为全国财经院校中唯一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大学,经过近10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三个课堂使两个转化”的文化素质教育特色。在第一课堂,主要完成财经人才基本规格的培养;在第二课堂,主要培养学生情趣,张扬个性;在第三课堂(潜在课程),主要通过环境育人和精神濡染。抓住这三个课堂,实现两个转化,即知识转化为素质,素质转化为形态,努力培养学生有优良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实现求知、做事和做人的有机统一。文化素质教育在学生学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也产生了明显的功效。在评估工作中,我们认真梳理和总结了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经验及成效,并把它们上升到理念层次,受到教育部专家组的充分肯定。2005年,我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创新获得第五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6.构筑目标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进入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对本科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独立设置的高等财经院校必须入主流,定好位,办特色;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引入要求重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以目标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为核心理念构建了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第一,按照目标控制和过程控制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管、教、学、评环节的同构,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学管理制度,以规范教学行为。第二,形成了多层面、多渠道的教学质量评估和信息搜集系统。第三,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监控信息反馈与处理机制,在全校构造一种积极、和谐的氛围,激励教师主动改进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张冬梅]
  
  刘 灿,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76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