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法新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教材的特点,灵活、科学的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以人为本,灵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
  
  “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前言部分)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一、重新整合并灵活、科学地使用教材,以求更有效的利用课程资源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特别注重选文的思想品位和文化内涵,吸收了最新语文教学研究成果,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阅读部分加大了文学教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分量。课文后专门安排了迁移运用、质疑解难等能力训练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写作部分强化了口语交际的知识,增加了多角度观察、思考的内容,把口语表达作为思维训练的重要手段。《教师教学用书》也改变了过去以分析讲解课文为主的做法,重在为教师提供备课中的参考资料,尽量不规定结论性的东西,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安排给了教师更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可以摆脱“篇章”的束缚,根据学生、教学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安排教学计划,大胆进行取舍和补充,从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以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这一单元是“诗歌”单元,我们设计了三个话题:一、“天地情怀”,包括《毛泽东词两首》、《死水》、《赞美》。二、“人生感悟”,包括《再别康桥》、《错误》、《致橡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三、“异域诗风”,包括《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激流》。
  首先通过了解诗人经历和写作背景,体会伟人的胸襟和情怀、感悟和忧患,或者感受诗人的人生观、生活观和爱情观,从而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其次通过分析诗歌的情境,达到“诗如其人”的认知目标;再次研究诗人是如
  何表达这些胸襟和情怀、感悟和忧患以及人生观、生活观和爱情观的――即诗歌的表达技巧;最后引导学生思索我们应具有怎样的宇宙观、社会观和审美观,并要求学生写出“学后感”。
  
  二、积极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应积极从各种渠道收集教学资料,以补充和丰富课程资源,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从不同层面,以不同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
  首先,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感染学生,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散发性、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例如我们在学习《再别康桥》时,我给学生下载了一幅“欧洲风景画”――“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以及河上的石桥和石桥上的一对情人,再配上萨克斯独奏曲《回家》,然后我轻轻的朗读诗歌的第一节。虽然只有几分钟时间,但却营造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意境,对学生理解和鉴赏诗歌提供了帮助。
  其次,精心挑选和有效利用《读本》和其它补充材料,培养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技能。依然以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三个话题分别补充诗歌作品《预言》《大堰河――我的保姆》、《雨巷》《相信未来》和《孤独的收割人》《西风颂》。这些诗歌不作讲解,学生自己研读,然后举行一次小型的诗歌朗诵会,要求学生运用普通话,以适当的语气语调和节奏,朗诵以上诗歌,较好的表达感情。
  
  三、以人为本,灵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应允许并鼓励学生见仁见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是有生命、有个性、有自己主张的客观存在,在学习和研究中,应该是独立的主体性地存在;而教师应该居于指导者和参与者的地位。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课程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要尊重学生在研究和学习中的独特感受,要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学习,使学生的领悟、意会、灵感等非逻辑的个体认知活动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动力和基础。
  学生的素养和智力存在着差异,教师应尊重这种差异,实行分层次教学。例如基于学生素养和智力的差异,分组学习和研讨的教学方式,可以让不同情况的学生在不同层面和深度上对课程完成学习和鉴赏等学习任务。
  
  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高中语文教学要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做到:
  1)鼓励质疑问难。陶行知先生一贯主张学生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增进他们的知识。他说:“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要鼓励和培养学生由敢问到会问,并尝试着去解答自己提出的疑问,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或“理所当然”的想法中找出矛盾,展开问题,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的能力。
  2)鼓励争辩。教师应明确信息时代自己已不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要时刻注意理性霸权和老师权威在个性教育中的消极作用。课堂教学既要激励学生之间的讨论、争辩和辩论,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和老师争论问题。
  3)鼓励标新立异。“标新立异”是一种创新,关键在于“新”和“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鼓励学生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但要求他们说出根据,绝不是胡思乱想。
  4)鼓励相互评价。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学生最能说上话,最能表达个人的想法,最能起到相互激励的作用并提高自己。但要注意引导学生一定要真正表达个人的看法,不随大流,不受人左右。
   (任丘市第二中学06255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149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