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贾宏伟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大胆解决地理问题,勇于创新的品格。
  
  一、激发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敢于说不
  
  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创造的意向、愿望和动机。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起点。
  (一)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创新和想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迸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是怎么想的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例如经常以:“真不错!”“很有创意!”“你真聪明!”“你的想法真是太妙了!”等语言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即使学生回答得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也应给以鼓励和希望的话,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某些地理问题和地理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肯定和否定的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
  (二)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学要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形成主动学习态度,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的课堂问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例如:在进行《俄罗斯》一节的教学中,学生对俄罗斯的了解是:世界面积最大,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当教师出示有关俄罗斯每年进口的粮食数据后,学生表示不解。这时,教师设疑:这与俄罗斯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关系?学生马上会产生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问题的奥秘。
  
  二、启迪创新思维,让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创新能力的核心。
  (一)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便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便没有人的想象、直觉、灵感等。地理教学中要唤醒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等方法来发现地理问题,在全面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地理问题,引导学生大胆地去质疑、解疑。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结果后,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地球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产生的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呢?”在分析了长江洪水日益频繁之后,留给学生课后思考题“为什么洪水日益频繁?你认为防治洪水灾害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并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
  (二)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想方式。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例如:“如何把南极洲丰富的水资源运到撒哈拉沙漠,使其变为绿洲良田?”“如何开采月球上的矿产资源?”“人类怎样向外星球移民?”“如何减轻巴拿马运河太繁忙的交通?”这些问题的提出,十分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三)要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以表象或具体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以形象方式反映现实或表述知、情、意的思维方式。尽管在人的思维发展的里程中,形象思维是较初级的形式,但是它在创新思维中却占着主导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教师可以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例如:经常要学生看地图、说地理分布;看漫画、讲地理含义;看图表、分析地理规律;看景观、联想地理特征等。
  
  三、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课外独自研究问题
  
  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一)要在课堂上开展好课内活动。着重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开展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在学习了板块构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大陆漂移假说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题为“为三个理论找证据”的小组比赛。学生集体的智慧闪烁着创新的火花,从轮廓、形状、地形、气候、生物、化石、地层、火山、地震、惯性力的分析、天体引潮力的分析,甚至神话、典故、传说、风俗习惯等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
  (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军事地理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责任编辑:梁 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37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