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后喻文化背景下中学教师权威的消解与重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艳 吕京

  一、后喻文化背景下当代中学生的时代特征
  “三喻文化”理论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玛格利特・米德于20世纪60年代针对科技革命所引起的全球性、历史性的代沟等现实问题,从不同文化传递机制角度提出的。她把人类社会所经历的文化分为三种形态: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通过自上而下的传递即年幼者向年长者学习的文化;同喻文化是通过同辈互动传递即同辈之间相互传授、相互学习的文化;而后喻文化则是通过自下而上传递即年幼者向年长者传授、年长者反过来向年幼者学习的文化。当人类进入后喻文化时代时,由于急速的社会变革及网络时代的来临,原先处于受教育者地位的晚辈开始充当教育者的角色。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加速转型期,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多元、张扬个性、注重人格平等、教育更加民主的后喻文化时代。而后喻文化时代的中学生在思维方式、语言习惯、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及道德观念等方面表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当代中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溺爱使其自主意识增强,更追求个性,渴望表现自己,喜欢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不愿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第二,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民主意识。当代中学生更追求自由、民主和人权,呼吁信任、理解和尊重,但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民主和自由,而且缺少实事求是的自我分析,更多观点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第三,中学生的反叛精神比较鲜明。当代中学生往往表现出反传统、反权威的特点。反对父母和老师的说教,不喜欢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对网络兴趣较浓,运用网络的能力较强,对现代科技、文化等知识感兴趣。他们往往反对传统的、固定不变的知识的学习。
  二、后喻文化背景下中学教师权威的消解
  教师权威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信服的力量。教师权威来源于社会学对权威的界定,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根据来源的不同将权威划分为三种:传统的权威、感召的权威、法理的权威。后来许多学者关于“权威”的论述,本质上都没有跳出韦伯的窠臼。R.A・克利夫顿与L・W・罗伯兹提出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论述四层面权威说也只是将韦伯所提出的法理权威分为法定权威和专业权威,从而把教师权威看成传统权威、感召权威、法定权威、专业权威四个层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或四个方面因素的合力[1]。
  根据后喻文化时代中学生的时代特征,传统中学教师权威正遭到后喻文化的消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后喻文化对传统权威的消解
  我国历来是一个尊师重教的民族,“天地君亲师”可以看出教师地位的崇高。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身份,具有社会认可、世人尊敬的权威。但进入后喻文化时代,受网络的影响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正在多元化,同时由于受教育市场化的影响,一些教师逐渐丧失了职业道德,这些教师的言行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形象,正在消解教师的传统权威。
  2.后喻文化对知识权威的消解
  我国传统文化中教师是拥有丰富知识资源、传授知识的权威,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后喻文化时代特征之一表现为知识资源的共享和最大利用逐渐成为现实,使得传统教师“授业、解惑”的知识权威面临消解的困境。由于学生对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得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使学生心目中“百科全书式”的教师的知识权威正在经历挑战。另外,一些中学教师,平时不注意积累新的知识,不注重专业化发展,肤浅地认为自己的文化知识完全可以应付未成年的学生。相比网络世界的视听享受,教师日常的教学过程显得毫无生机活力。
  3.后喻文化对教师的感召权威的消解
  当进入后喻文化时代,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民主的发展及网络社会无孔不入的渗透,人们的思维方式、文化观念、价值观念正在经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这些多元化的文化和价值也渗透到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而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道德代言人”,中学教师的感召权威正在遭遇挑战。在传统文化中,师者的“传道”功能甚至优先于“授业、解惑”,足见其重要地位。而进入网络时代亦即马克思・韦伯的“众神时代”,教师不再是存在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学生人人都是自己的主宰。中学生通过一些网络事件、热点话题及自身的社会实践所获得的道德体验和价值理念与教师的谆谆教诲显得格格不入,他们甚至产生疑惑:是老师讲错了还是世界变化太快了?再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观念渗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出现了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现象,这些现象也影响到了教育领域,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使中学教师的道德楷模严重受损,教师的感召权威也逐渐被消解。
  4.后喻文化对教师法理权威的消解
  随着民主、自由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后喻文化时代的教师法理权威也在被消解。按照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存在绝对的话语霸权,甚至是“一言堂”,学生只能附和教师。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在网络界中的民主、自由的生活空间及互动学习模式成为后喻文化时代学生的追求。中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民主意识,更追求自由、民主和人权,呼吁信任、理解和尊重,在父母和教师看来是中学生叛逆的行为正在成为历史的必然,也使得传统教师的法理权威逐渐被消解。
  三、后喻文化时代需要重构教师的权威
  正在经历社会转型的中国,道德选择的困惑不仅影响成年人的价值取向,也影响到了未成年的中学生。另外,网络给中学生提供资源共享、多元价值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网络诈骗、病毒传播、色情暴力等充斥网络,处在人生起步期的中学生可能面临道德失范,如果不正视中学教师权威的消解现象,将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管理方式,影响中学生的社会化,影响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的主流价值观的代际传递。因此,有必要针对后喻文化时代的中学生的时代特征重构中学教师的权威。
  1.传统权威在平等中重塑
  在后喻文化时代,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多元化及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主义倾向在教育领域的影响促使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权威,促使教师的传统权威迈向师生平等化。后喻时代将成为师生关系走向平等、民主的起点。师生关系上,教师应从权威的高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实现人格平等;教学主体及教学模式上,以往教师为绝对主体的讲授型教学应发展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下的对话型教学;对教师角色的理解上,教师由文化传承载体逐渐转化为兼有知识的传递者、“育人者”、“学生潜能的开发者”等角色[2]。
  2.知识权威在多元中重构
  针对后喻文化时代中学教师知识权威的消解,原先中学生通过教师获得的信息和知识现在可以很方便地从网络上获得,有时不通过教师也可获得更多的专业信息和知识,而且获得信息的方法和途径都优于教师。所以,中学教师应该做到以下:第一,在专业领域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知识应该更广博、更多元;第二,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熟练掌握网络获取信息的方法,通过大量的贴近学生的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在运用网络方面,中学教师应成为网络学习的专家,一定要引导学生筛选网络信息,培养其获取、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掘网络载体的教育功能,广泛应用博客、个人主页、QQ聊天工具、电子邮件、飞信、个人数字图书馆等等,帮助中学教师的知识权威在多元的信息传播时代里重构。
  3.感召权威在自律中重建
  传统意义上教师感召权威的获得依靠丰富的阅历、扎实的知识、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品质等,并由此形成教师个人持久的魅力。但针对作为“社会道德代言人”教师的感召权威遭遇的挑战,中学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应加强日常道德修养,强化教师的道德影响力,做道德的楷模,以此引领中学生在多元文化时代的价值取向;第二,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力,成为终身难忘的教师,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第三,应严于律己、平等待人,处处讲求人格平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重塑教师的感召权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4.法理权威在民主中增强
  在后喻文化背景下,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个性化发展及社会文化多元化、政治民主化等等变化,社会和学校更应该努力维护教师的法理权威。因为教师合法的法理权威是通过社会授权而建立的,而且只有通过社会的信任、支持才能得以持久存在。所以社会应通过立法等形式提升教师的地位,通过网络等媒体宣传提升教师的社会影响力,从而为重构教师法理权威奠定制度基础。而学校作为教师法理权威的直接授予者,应切实贯彻《教育法》、《教师法》,充分维护教师的合法权利,同时要强化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真正选拔优秀的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
  参考文献
  [1]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 赵永勤,靳玉乐.论文化类型与教师权威.教师教育研究,2003.6(38).
  (责任编辑王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79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