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利与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俞来德 张开金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今非昔比,无论是利还是弊都与往日大不相同,在一些地方和高校已彻底违背初衷,其弊端日见明显,如:虚高的就业率迷惑了上级领导,也欺骗了人民群众;虚假的就业率影响了教师的威望,也损害了学校的形象;就业率统计中的造假行为使参与者精神受到打击,心灵受到损害。事实上,就业率既不能搞大学排名也无须与招生挂钩,应该调整就业率统计方式,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弊端;对策
  
  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的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也越来越复杂,甚至于愈来愈变味。其利与弊问题亦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有对统计数据表示怀疑的,有对统计意义提出质疑的,有对统计方式心存不满的,也有对这项统计感到困惑和担忧的。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今非昔比,无论是利还是弊都与往日大不相同,在一些地方和高校已彻底违背初衷,其弊端日见明显,值得深思。
  
  一、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作用的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目的在于及时掌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了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状况、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同时,为高校专业调整、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依据。毫无疑问,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初衷是好的,也的确起过积极的作用。然而在今天,由于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已成为公众的“疑点”,因此其目标不可能实现,其作用也必定微乎其微,难怪有师生称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是有关部门在玩数字游戏。
  就总体而言,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数据不可能都存在水份,有的数据来源完全真实可靠,但当这项统计数据的公信力明显下降时,人们一般都会信其假而不会信其真。这样一来,毕业生就业率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事实也是如此,如今很少有哪所高校会以毕业生就业率为调整、改革的依据;在社会上,考生及其家长也不太注重大学的就业率。
  从办学角度看,统计毕业生就业率作用不大。首先,毕业生就业率不能真实反映社会的人才需求状况。社会需要各类人才,就业岗位千差万别,各类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各不相同,对高校来说,不可能按同一模式来培养人才,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培养目标都必然也必须存在差异,否则就不能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学校层次不同,学生所学专业不同,都会直接影响着就业率,但就业率的高低并不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的人才需求,只是反映了就业的快与慢。其次,在现阶段,毕业生就业率不能真正影响高校的招生,考生择校总是就高不就低,就好不就差的,但不由自主,上什么样的学校由考分决定。与考生相似,高校也总想录取优生,同样也不由自主,高校的层次决定它将录取什么样的学生。这一切,似乎都与毕业生就业率无关。再次,现行统计方式不能准确反映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现有的就业形式主要包括: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持报到证就业;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直接就业;定向、委培生回定向单位、委培单位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升学;参军;出国留学或工作;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这是一种宽口径的统计模式。[1]但是,一些地区的主管部门认可的统计口径却比较窄。对于地方院校来说,一般只有在规定日期内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才算就业:(1)与用人单位签订了有关部门统一印制的就业协议书;(2)专升本或考取研究生;(3)考取国家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办理了择业代理手续。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虽不在上述之列,但已在就业之中。如一些民营企业、民办学校不肯签订统一印制的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只肯签订自制的用工合同,或者需要经过数月的试用期满才肯签订正式的协议书。这部分毕业生未计入已就业人数内显然是与客观不符的。最后,真正能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的,是各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材料,而不是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学生刚走上社会时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就业机会变数很多,就业岗位变动很大,其初始就业情况很难说明什么。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尝试与“跳动”后,才能反映出一些真实情况来。所以,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才真正具有实际意义。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弊端十分突出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早已是个不争的现实问题,大学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愈来愈低才合乎常理。然而,近几年来各高校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却是“居高不下”,这说明就业率统计存在问题。就业率虚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根本原因是迫于多种压力。首先是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压力。往往是为了达到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指标而给就业率“添水分”。其次,是来自政策方面的压力。生怕因就业率低而遭到限制招生,为此不得不冒着被上级纠察的风险造假。再次,是来自校际竞争的压力。为了不在相互攀比中落后而想尽一切办法人为地将就业率抬高,这样做的结果是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1.虚高的就业率,迷惑了上级领导,也欺骗了人民群众。统计数据历来是各级政府和领导制定政策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虚高的就业率必然会扰乱领导的视线,影响决策层的判断,导致政策的偏差和失误,进而削弱政府的公信力和领导者的威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是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的就业率,使人民群众产生了错觉,当真相大白后,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容低估的。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高校是圣洁的殿堂,是唯一的一块“净土”。高校任何工作都不能失信于民,这是我们应该捍卫的,也是我们的职责。
  2.虚假的就业率,影响了教师的威望,也损害了学校的形象。学生对自己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最清楚的,不真实的就业率会在他们心中产生许多不良反应。他们会对教师们平时的道德教育产生怀疑,甚至对自己早已形成的正确观点产生疑问。信任老师是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这也是老师具有威望的前提,而当老师的话被身边的事实否定后,老师的威望就大打折扣了。对于自己的学校绝大多数学生是热爱的,学校的虚假行为会让他们感到失望,学校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3.就业率统计中的造假行为,使参与者精神受到打击,心灵受到损害。在高校,无论是教师还是机关工作人员,一般都能恪守职业道德,都非常注意自身形象和尊严,在维护自身形象方面历来不含糊。说真话办实事是他们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身正为范”,他们正是通过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来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然而,当提高就业率的任务分解到他们身上的时候,在四处寻求招聘单位没有明显成效的情况下,为了按期完成就业指标,为了学校的整体利益,被迫制造假材料,让部分毕业生成为“被就业者”,人为地拔高就业率。这种行为对于具有良知的教育者心灵上的打击和精神上的创伤是巨大的,正如有位老师所言:身为人师,竟行造假之事,不知如何面见学生。
  
  三、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几点建议
  
  1.就业率不与招生挂钩。“就业率”是毕业生就业的数量反映,不能完全反映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在国外,就业质量主要是针对毕业生初次就业的薪酬水平进行统计,比较能反映就业的层次。因而,“就业率”并非反映就业状况和质量的惟一指标。[2]如前所述,在现阶段招生与就业率关联不大,就业率不能成为确定招生计划的依据。就业率不与招生挂钩,就打消了学校对就业率影响招生的顾虑,就业率便自然会回归到正常值,虚高现象和虚假行为也就会自动消除。
  2.就业率不搞大学排名。目前大学生就业率只统计就业人数,没有区分高校性质、专业性质。各大学的办学条件、规模、层次等等都存在明显差异,反映在就业率上也必然差异很大,不同性质的高校及不同专业的就业率是不能简单比较的,毕业生数量的多少也会造成毕业生就业率的巨大差异。因此单纯的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数字不具有可比性。可见,大学就业率排名既不合理也无意义,不利于高校良性发展和专业教学的长远发展。不搞排名,就不存在校际间的竞争,互相攀比的现象也就会自然消失。

  3.调整就业率统计方式。现行就业率统计存在着统计主体单一、统计指标体系不完善、“就业”标准及统计时间不科学等问题。调整的目标主要是更加科学地反映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一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基础,社会组织尤其是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为依托的多层次统计机构,以增强就业率统计的公信力;[3]二是将实际就业的毕业生全部纳入统计范围;三是建立用人单位引进高校毕业生的登记制度,人事劳动就业管理部门建立毕业生就业登记网络系统,以保证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真实性;[4]四是科学设置就业率统计时间,适当推迟统计截止日期;五是适当细分统计结果,使其更清楚地反映就业情况。如将毕业生所从事职业的专业相关度、职位层次、薪酬水平、职业发展情况以及就业主体双方满意度等有关指标纳入统计体系,建立“质”和“量”相关的就业率统计指标体系,以增强就业率的效用。[5]
  4.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1年内是个工作稳定性较低的过度期,对毕业生毕业1年后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统计,更能合理地反映出毕业生的就业情况。[6]一般来说,大学生就业“三年见分晓”。可对近三年的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亦可对部分大学毕业生作跟踪调查,并对“样本”进行分析研究。这样的调查结果和研究结果比单纯的就业率统计更具有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只有真实可靠才具有它的价值。虚假的就业数据只有百害而无一利。在就业率虚高现象普遍存在,就业率统计作假愈演愈烈的今天,必须对就业统计工作进行认真的反思,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
  
  参考文献
  [1]张彦丽.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对专业设置的影响[J].出国与就业,2009,24:31-34.
  [2]王小军.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工作[J].菏泽学院学报,2010,1:121-123.
  [3]孙宝玉,程文浩.中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公布体系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6:61-62.
  [4]施宏开,王元璋.改革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方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0:8-10.
  [5]张春霖.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政策[J].发展研究,2006,10:118-119.
  [6]傅骏蕃,周大江.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影响因素及其统计方法的文献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0,2:221-223.
  
  作者简介:
  俞来德(1962-),男,江西婺源人,上饶师范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和学生管理。
  张开金(1961-),上饶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辅导员,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87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