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成长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好课样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万英
摘要: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好课,必须把学生放在课堂中央。关照学生的差异性、主体性、社会性、整体性、交互性和发展性等特征,课堂呈现出目标分层、学习自主、项目合作、实践体验、积极交流、问题驱动的样态。立足学生的生命成长,着眼学生的幸福生活,从社会对人才的期望、儿童自身的特征以及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构建小学数学好课的样态。
关键词:生命成长;课堂样态;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2B-0075-04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后文简称《意见》),该《意见》的进一步落实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能,建设减负增质的好课势在必行。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要建设小学数学好课,必须把学生放在课堂“中央”。指向学科素养的提升,关照学生生命成长的需求是构建小学数学好课该有的视角。
一、目标分层:关照学生的差异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服务于全体学生,使每一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现实中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都不均衡,学生的差异性客观存在。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必须关注到这些差异性,在课堂中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按基础性、拓展性、创新性分层设计目标。实施分层目标时可根据班级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性灵活调整达标比例。对应三类目标,一般建议完成达标人数比例依次递减,即100%的学生达成基本保底目标,30%的学生达成拓展提升目标,10%的学生达成创新发展目标。班级的差异性也会使达标比例发生细微的变化。在课堂教学实施时,教师要关照学生的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达标要求,不苛求一致达标。差异化使我们的课堂更民主、更和谐,这才是数学好课该有的样态。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中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课,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分层教学目标:(1)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计算简单的组合图形的面积。(2)通过对比,能优化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3)通过对多边形进行平移、旋转等运动,达到面积计算的最优化。三个目标针对学生间的差异,层层递进,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能力对标学习,拾级而上。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学得有尊严,课堂氛围温暖融洽。
二、学习自主:关照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不是教师复制知识的载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鲜活的人。好的课堂应该是每一个生命都能自由发展的空间。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教师们要认真研读教材、研究学生,为他们留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通过设计一些课前导学案,引导学生课前参与学习。每个学生根据导学案,发现自己的在该知识点上的学习短板,主动弥补,做一些课前准备工作。学生可以针对新课内容复习一下自己已经遗忘的知识,还可以尝试搜集材料,制作一些学具帮助自己理解新课难点。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他们主动发现自己在某课内容上的学习疑问,带着问题学习就能在课堂中占据主动性。学习自主的样态关照了学生的能动性,拓展了学习的边界。教师从关注教学设计到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转变了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向,更多地关注到学生的问题,针对学生主动学习之后的问题展开教学,使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的需要。好的课堂是教学生所需,答学生所疑,每分每秒都用在刀刃上的课堂。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一课中,通过预设导学案,教师了解到学生对比的读法和写法掌握率能达到90%以上,而对比的意义与除法的联系还不够明确,尤其是对“生活中类似球赛的比分与数学中的比的意义有什么不同?”这样的问题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通过学情前测反馈,教师能较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结构,较准确地定位教学重点、难点。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后的疑惑设计的教学,学生更乐于参与,课堂的教学效率也更高。数学好课应该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建构、自觉学习的课。
三、项目合作:关照学生的社会性
2018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为适应科技协同创新和跨学科、跨领域发展等特点,科技创新团队评价的办法将实行以合作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为重点的整体性评价。可见善于合作是团队人才的必备品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未来人才的品质。学习并非个体行为,而是在社会性情境中发生的,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的过程。为了回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好的课堂会为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而提供机会。例如通过设计一些小组合作的小项目活动,使学生在合作探究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分工,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所得,同时也学会汲取他人的智慧,提升自我,为适应未来的社会分工做准备。
在德国课堂里,经常开展此类活动。整个项目研究过程与数学新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有很多机会可以观察、动手操作、思考、讨论、质疑、解释、评价等,直至完成任务[1]。项目化合作探究加深了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也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增加了数学的活动经验。学生学会了如何回应他人,如何表达需求,如何集思广益,如何评价改进……这个过程使学生习得了社会化经验,是学生未来进入社会所必需的。关照了人的社会性就是将个人学习的范畴拓展到团体学习,遵循团队运作的规则,学生彼此之间在精神上能团结合作,命运休戚与共,在行动上目标一致,从而形成了小型课堂学习命运共同体,共同成长。
四、实践体验:关照学生的整体性
人的发展关涉多个维度,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任务安排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而且还包括身心素质的培养,尤其是道德、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浸润和培养[2]。从整体论角度来看,人的发展是身心多方面整体性结构变化的发展,绝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知识技能的增长。一堂数学课中,不应该只有教师的讲授这种单一的活动,应该为学生留有或创造实践体验的机会。学生动手实践,各个感官参与体验,他们的知情意行将得到整体协调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218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