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中职德育课教学方法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德育课是一门培育学生如何做人的品德教育课。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主导作用。
  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十六七岁的青春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不够,没有明晰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缺少学习的动力,思想不稳定,自我管理意识淡薄,自控能力普遍较差;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不理解什么是父母爱、师生情、同学谊;本身的理论水平不高、品德不好、技能不硬,但渴望早就业、就好业,少干点、舒服点、挣多点,但对自己不自信,担心自己不能承担复杂的工作任务,担心自己缺乏融入社会的能力。但走近他们,会发现,其实每一个孩子心灵深处都有一部色彩斑斓的成长史,都存在着成功的潜在因素。因此,德育教育对中职学生尤为重要、紧迫。
  如何上好德育课,在德育课渗透德育思想,使德育课堂更灵活多样就成为德育教师常常在一起探讨的问题。那么,如何在德育课中渗透德育呢?作为德育课教师,首先应认真分析、正确面对中职学生上述的思想状况及心理特点,采取因人施教的方法在德育课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1.打破传统课程,实施模块教学
  针对中职学生的现状,我们在强调职业性的同时,更要注重教育性,结合实际,将心理健康、道德、礼仪、语文、法律、就业指导几方面的内容融为一体,分四个学期有针对性的向学生讲授德育知识。第一学期以心理健康为主线,让学生从思想上得到提高,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认识到“我能行”,帮助学生恢复自信,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用积极期盼的情感和态度感染学生,使他们每个人都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文明青年;第二学期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用感人的故事和事迹来感染学生,讲一些光荣传统、勤俭节约的事例,让他们从中懂得道理,用丰厚实际的素材来吸引学生,要让学生始终感受到时代在变化,关心社会和关注祖国的发展,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感受到道德观念的重要性;第三学期以礼仪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言谈举止来规范自己,说文明话,做文明人,从一言一行来约束自己,改掉不好的习惯,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为走向社会做好准备;第四学期以就业指导为主线,由于市场经济日益发展,人才激烈,就业形势日趋激烈,当代中职生面临的问题很多。针对“如何推销自己”“怎样战胜挫折”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优势和弱势,灌输让学生“先立足,后发展”的思想,正确把握择业观,教会学生对面应聘应掌握的技能。
  通过模块教学,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一个学期一个学期的贯穿下来,有针对性的把德育教学一点一滴的渗透到学生的中职生活当中,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法
  首先要把学生摆在教学主体地位。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常常是一支粉笔一张嘴,老师“一言堂”的教学形式较多,导致学生不愿意听,不想听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合中职学生的课堂,应注入活动式、讨论式、举例式、模拟式的形式,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方式把学生摆到主体地位,充分调到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参与意识。
  其次要找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结合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比如我让学生观看湖南卫视《变形记》的视频,从真实的例子来鞭策自己,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只有抓住这些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
  第三要丰富德育课堂教学模式。把企业对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引入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再派出代表进行阐述,这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
  3.突出实践,注重日常养成教育
  由于平时教师讲道理多,学生学道理多,对行为规范的掌握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学与用,知与行相分离。因此,要突出实践,让道德观念在参与中形成。比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老师提问要敢回答、抬头回答,就业面试要敢回答、抬头回答,自己迟到时要学会低头认错;在感恩教育上,通过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引导学生在家对父母长辈要尊重,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在校对老师要尊重,理解老师对自己的爱;要日常习惯上,通过“吃穿住行”等小事,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终就要长大,要承担家庭责任,所以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要逐步养成良好习惯;在法制教育上,通过让学生看实例、听实情,进一步增强法制和安全意识。
  总之,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课堂、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善于在教学中创新,在创新中教学,在德育课中渗透德育,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收稿日期:2012-03-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099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