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分层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丁华

  【摘 要】分层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这种方法还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论述了分层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希望借此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中职数学 分层教学法 依据 实际操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178-02
  
  众所周知,中职学校学生的总体素质较差,尤其是扩招后生源的素质水平更是普遍下滑,数学课作为文化基础课,其境况有待改善。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面对数学能力的整体基础较差、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是教学的目的,而分层教学法以其“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共同发展”的理念成为首选。
  一 数学分层教学的依据
  数学分层教学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指导。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得到充分的锻炼后有所收获。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或教育模式,用素质教育的理念来诠释,就是因材施教。
  中职阶段的教育应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发展学生的个人特长。由于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存在差异,导致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存在差异,即各人接受数学的能力不尽相同。为了解决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与参差不齐的学生学习水平之间的矛盾,“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学也要有差异,因学定教,因生而教。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都有发展,因此分层教学是解决中职学校统一的数学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个体差异这个矛盾的教学策略。
  二 分层教学的实际操作
  1.学生自愿分层
  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性和个性,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根据能力层次和学习表现将全班学生相对分为优、良、中、差四个层次,即A、B、C、D四个组,A组为优生(约5人),B组为中等生(约10人),C组为合格生(约20人),D组为后进生(约15人)。根据学生的自身实际,结合中职数学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让学生自愿归入以上A、B、C、D四种不同的级别,接受不同的教学。排位置时首先让D组的坐在中间,并向学生说明,这种情况和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试,如果发现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组的部分学生,就把A组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组,而将B组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组。同样,D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调换到C组,B组中成绩退步的学生也可以调换到C组。分级后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上课辅导,有利于批改作业,有利于学生信息反馈,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力、智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教学目标分层
  基于教学对象分层后,教学目标分为五个等级:一般了解、深入理解、熟练掌握、简单的应用和综合应用。根据教材章节中的知识结构、知识点的构成、学生基础程度,结合教学知识、职业技能和思维方式等因素,使分层教学目标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各个层次设定的教学目标应是各个层次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达到的,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意识。
  备课时,根据教学目标分层情况,有目的地设计课程内容、课堂提问环节、技能培训内容,并要注意各个层次逐级递增的梯度。如在讲解 “正弦函数”时,A组学生要熟练掌握正弦函数的各个知识点,并可用于解决具体问题;B组学生要求正确理解函数,并根据函数图像和解析式求得函数的性质,以寻求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方面的逻辑思维方式;C组学生要求能按照正弦函数图像求函数性质,逐步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D组学生要求了解正弦函数的基本概念,能够根据公式求函数性质,帮助他们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
  3.教学活动分层
  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当根据学生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步上升的认知规律开展教学活动。因为学生的数学水平较差,那么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需要做到深入浅出,最佳的方法是引用学生身边的事例、生活常识或其感兴趣的内容。课堂教学活动中,首先让所有学生共同简略温习一遍上节课的内容,然后再实施分层教学活动。其中对于新讲授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及题型变化等方面的设计应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具体来说,A组学生注意培养自学能力,设法扩大B组和C组学生的知识学习范围,通过吸引D组学生的注意力,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上课时多提问和发言,多和其他学生进行讨论。虽然D组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但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要让他们觉得数学是一门很有趣的课程,慢慢地形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整个课程教学活动在每个层次的侧重点中穿插交替进行。在课堂练习方面,通常先给予A组学生实践更高层次的练习,尽量让他们独立完成学习和练习的过程;对于B组和C组学生给予练习上的具体指导,开拓解题思路;对于D组学生侧重于个别指导和纠正错误。
  4.布置作业分层
  课堂练习的分层尽量做到隐性分层,如在讲完某一新课内容时给出四个难度从高到低的练习题目A、B、C、D,让学生任选两题完成,其实这已经是一组分层题,只不过把分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起来。如学生在做完自己的C题时,会努力尝试选B题。通过做题时的相互交流,有助于打破学生心理上死气沉沉的消极平衡,使各个心理因素活动起来,以达到各种能力的最佳发挥。作业完成质量是对课堂效率的最好检验,课后布置不同类型习题是分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一刀切”,往往使A类学生感到厌烦,C、D类学生感到困难。为此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喜欢不同类型的题目,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其中应布置几个基础的题目,培养他们的兴趣,教师应积极鼓励低层次学生做高层次题目,还要对学生进行跟踪分类指导,特别是有重点的个别辅导。
  5.考试测验分层
  每次的大小考试,学生对分数都比较重视,考差了总觉得没有面子,所以每一次的测试既要对每一层次学生的知识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感受,既让每一位学生满意,又不失试卷的有效性,因此要在命题上下工夫,如出试卷的时候参考一下高中生分层测试卡上的一些题目、职专数学课本、中职学生智能扩展训练,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四种类型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不同类型的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基础题部分要求C、D两层学生完成,再出几道稍难的题目只要求B类学生完成,部分题目只要求A类学生完成(有时也以附加题的形式出题),这样可进一步使C、D两类学生“吃得了”,能奋发向上,A、B两类学生“吃得饱”,能充分发展,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测试后要及时分析试卷,分层评讲,查漏补缺,及时给学生“升降级”,要求A层学生尽可能地尽善尽美,B、C、D层学生努力向高层递进,使他们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增长知识和技能。
  总之,正确应用分层教学法,需要老师做到对学生既关心爱护,又严格要求,并突出专业特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避免学习时优等生主动、中等生被动、差生不动的局面,努力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有效参与度,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厚,学习潜能发挥得更好,从而实现中职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志才.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J].新课程研究,2008(5):41~43
  [2]杜玉祥、马晓燕.数学差生问题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庞远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105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