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辞旧迎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应霞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十几年,经历了由义务教育小学五年制到六年制、由九年一贯制学校到小学与初中分家;在教材上由“人教版”到“北师大版”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变;在教育理念上由旧的教学思想到新“课标”倡导下新的教学理念。老师们对新教材的改变有时会提出这样那样的看法或想法,但都不能改变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规律,这是国际国内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很快适应新教材,如何从旧的教学理念转变为新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中来;如何解放思想、高瞻远瞩、驾驭新教材,把下一代培养成为新时代的“标兵”。面对新旧教材的改革,我就数学教材谈淡自己的看法与同行共勉。
  一、从知识结构编排上看
  人教版教材在知识结构的安排上逻辑性强,编写严密,注重基础知识。比如逻辑性和严密性:数与代数部分。低年级学100以内四则运算(只限自然数);中年级100以外四则运算(包括小数);高年级小数、分数四则运算。层层紧扣,哪个年级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后续学习。空间与图形部分:中、低年级认识平面图形,高年级认识立体图形。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其空间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如果对平面图形似是而非,那么就很难弄清立体图形。再比如基础知识:不管代数部分还是几何部分,每节课的知识点书中都交代得非常清楚,每一个知识点讲完都有做一做,并且每节课后面都编排了大量的习题让学生训练,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将本节的内容通过这些习题训练真正掌握。
  北师大版教材思维活跃,形象生动,富有童趣,但所表现出的逻辑性不强,教材内容跳跃性较大,导致部分学生思维能力有些跟不上。教材内容留给教师学生的思维空间过多。同时该教材不太适用于大班教学。比如思维活跃、形式生动、富有童趣方面:北师版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书的内容编排上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每节课都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在师生面前,并且问题新颖,留给师生思维的空间很大,其知识点的引出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得出。
  二、从教育教学方法上看
  人教版教材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比较单一,这就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管是老教师还是年青教师,只要扎实认真,态度端正,依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教下去,再加上训练到位,学生的成绩肯定不错。北师大版教材如果按旧的教学方法去教,那根本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换句话说:教师没办法给学生灌输知识。上面说过,由于北师大版教材每节课留给师生思维空间太大,是灌输不下去的。北师大教材几乎没有现成的结论或规律。结论或规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得出,这就无形中要求教师必须提前深挖教材,研读新课标。首先自己对本节的知识点要心中有数,还要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否则学生的问题会让教师难堪,更甚者会失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作为教师最害怕的也是这个吧!还有北师大版教材知识的跳跃性很大,如何解决学生思维跟不上的问题呢?这更要求教师在深挖教材的同时,还必须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才能解决学生出现的相关问题。并且必须创造性地设计相应的习题让学生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从师生主次上看
  人教版教材,从教材的知识结构上其实就存在着以教师教为主,而学生沿着教师的指挥棒前行的教学理念在里面。如授新课时教师不敢让学生把书打开,因为每节的知识点书中都叙述的非常清楚,若把书打开自然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出现学生无心学习的现象;而北师大版教材大多要让学生把书打开,要么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所学内容,否则无法教学,因为图文并茂的教材教师很难制作,自然就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实现。合作学习已成为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北师大版教材在编排时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很多例题、“做一做”“练一练”的插图,都展现了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民主的学习气氛,充分体现了学生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
  总之,两种教材各有优势又各有不足,从两种版本教材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初步把握住小学数学教材的发展趋势:(1)以社会为本、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教材观转变为以人为本的课程教材观。(2)在教材的内容上,本着削枝强干、删繁就简、加强基础、突出本质的原则,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内容进行通盘考虑。(3)在教材结构上,将减少内容繁复的程度,在螺旋上升的基础上使知识结构更系统化、简约化,强化基本内容,突出数学本质,减少不必要的反复,以便于学习的迁移和提高教学效率。(4)在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将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从儿童身边的事例入手,使教材更加生活化、社会化、趣味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544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