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模仿 激发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余祖慧

  摘 要: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恰当运用模仿手段进行参考借鉴,欣赏探讨,优化环境,更新观念,把创新手段用于其中,语文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养成一种技能和习惯,这种技能和习惯依赖于成熟完善的评价体制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模仿 创新 修改 优化环境 引导 更新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其主渠道是创新性教学。作文如做人,作文能力是人的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因此,如何把创新教育落实到作文教学中,是每位语文教学工作者的职责和要求。
  一、模仿,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学生在作文课上看作文书或语文书,老师看见了,学生像做了什么错事似的赶紧把作文书送进抽屉。这种情形真令人不是滋味。为什么学生在作文时要做些借鉴,反而偷偷摸摸的?难道提倡作文创新就要反对模仿吗?
  作文是一种技能,吕叔湘先生对这一点说得很形象:“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这些话,应该成为我们作文教学的座右铭。
  写作是一种技能,人类的技能天生是从模仿开始的。由模仿到感悟,由感悟到创造,这是技能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规律。写字也是从模仿开始的。唯独拿起笔来“作文”了,这模仿的教学反而成了稀罕事,普遍不予以重视。认为仿写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低级的练习活动,甚至把他视同“抄袭”不屑一顾。想叫学生的作文每篇都具有创作的特征。要求学生也“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发现了模仿的痕迹就大加挞伐。殊不知,学生恰恰是很需要踏过这层台阶在语言文字上打打基础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现在,学生读的就不算多,背的尤其少,再缺少模仿的练习就想叫学生过作文关,这可能吗?这种跨越式的作文教学,是否违背了技能形成的规律?老一辈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很重视模仿。张志公先生说:“需要正确处理模仿和创造的关系。模仿是学生必经之路。不仅初入学的孩子爱模仿,中学生、大学生,以至早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都在有意无意之间模仿自己认为好的事物。”
  前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行语文教学大纲也要求“多读多写”“读写结合”,其实都是在强调“多读”是写好的前提条件。如今的中小学生,实在是没工夫多读,在写的训练环节上再出现了缺失,他们学作文就不能不陷入进步缓慢,举步维艰的被动境地。
  那么教学中,我们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模仿借鉴呢?
  1.在欣赏范文中借鉴
  让学生写作前欣赏一篇类似的优秀范文,目的是着眼于学习范文在构思立意,遣词造句等方面的长处,至于成篇,写作时只能求其神似,而不能照抄。
  仿写的训练,要很好地进行规划,解决各教学阶段、各种文体的仿写如何安排、各种仿写练习在作文教学中如何穿插,尤其是精选一系列可仿的句、段、篇而形成一套切合实用的“模板”,由它铺成“必由之路”的台阶,那么学生的作文在中学阶段将得到更符合技能发展规律的培训。
  2.模仿课文,参照写法
  写作,必须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技巧(主要是写作实例而不是道理)。因为写文章只有生活经验是不行的,生活经验还要有适当的合乎规范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即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除此之外还需一种更高级的能力――写作技巧,写作要真正融入学生思维中并控制学生写作实践,这就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来找规律,总结归纳方法,而且印象深刻,在写作中可以运用,并通过老师的批改来验证自己的实践的正确性。
  3.从修改中反向模仿
  写作中的失误是在所难免的,但明知是错而重犯的几率是不多的,在写作训练中,加强学生的修改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修改错误虽然不是直接模仿,吸收人家的长处,但在批评别人的错误时,自己的认识本身是一种提高,因此,我们也可以把修改病文看成一种反向模仿。
  二、优化写作环境,为创新提供土壤
  写作实践的主体是写作者自己,写作环境是指提供给学生的有关写作实践的各种条件的综合。好的写作环境有利于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发挥主体作用。
  1.少讲空洞道理,多做行为引导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是否能够运用生活中的素材写出好文章呢?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学生们在作文中普遍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客观上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与值得写到文章中的可用生活资源形成巨大的反差。其原因就是缺少促使学生去关注生活的引导工作。怎样去观察生活,观察什么样的生活,教师都没有明确的目的和切实的指导措施。
  告诉他写文章要贴近生活,要注重观察,积累生活,这只是讲道理或者说是传授知识,这远远不够。要为他设计出贴近生活、干预生活的具体行为,并长期坚持,使他们的生活触角日益敏锐起来。要让他们在有效而明确的行为方式中去感悟生活特质,获取写作素材,积累感情资源。这其实是一种很有针对性的作文实践训练,又可以称为“生活作文”,即让学生先在行动上去干预生活,以被干预的生活为基础来写出生活气息很浓的文章。感悟生活是一种能力,教师应该为这种能力的培养创造优良的环境,而“行为引导”正是创造这一优良环境的必备条件。从心理学角度看,提供“行为引导”其实是尽可能地把学生对生活的无意注意转化为目标具体,指向明确的有意注意,从环境学知识上讲,是为了更有效地发现、采掘和配置资源。
  强调行为引导,提倡生活作文,一方面使学生有话可说,另一方面又鼓励其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发扬,真正体现生活和作文的新鲜的交融,而不是让学生为“写什么”而搜肠刮肚。
  2.更新评价观念,鼓励创新意识
  一直以来,作文评价要求主题“积极向上,思想健康……”对一个成熟的作者来说,这是正确的。但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做到这一点,无疑扼杀了学生用心灵感悟生活的主观性、独特性,是逼着孩子去说大人话。这种教法,直接导致学生在今后的作文中都搜肠刮肚地先定好思想坐标,然后往坐标里“填充材料”,这一过程蚀消了“学生的写作冲动”,使作文从根本上成为非心理运作。在此过程中,个性被排斥,创造性服从于统一准则,学生的生活积淀无法喷发,只好去拼凑,拼凑不起来,就去造假,写出的作文当然做作,无聊,雷同,假、大、空,没有活气,更无灵气。
  应该树立怎样的评文标准?首要的是讲究“诚实”。叶圣陶先生提出“通”与“好”作为评文的标准,怎样才能使文章好呢?我想提出两点,这两点是“诚实”和“精密”。“诚实”就是有什么写什么,或者内心怎样想怎样感,笔下就怎样写。“精密”则是写作者用严密、细致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是真我的体现。中小学作文全程渗透“积极”和“典型”意识,是对学生心灵的漠视和心理压制,甚至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戕害和毁灭,从根本上违反了作文心理学规律,当然不会有创新的作文。我们应该提倡的还是“以我手写我心”,强调“独抒性灵”。
  从模仿到完成有个性见解的文章,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学生对生活有较深的认识,进行全方位的激发、引导,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滨区建民初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599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