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运用多媒体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浅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红岩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多媒体可以其独特的优势使幼儿园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多媒体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充分组合起来,能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时,我尝试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形象生动,为幼儿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 提高 语言 能力
  
  语言是知识和经验的载体,幼儿语言发展得如何,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为抓住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使幼儿的语言得到最佳发展,应该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因此幼儿语言教学尤为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多媒体资源也走进了幼儿园的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使幼儿园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成为新世纪幼儿教师的新课题。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在语言活动中开展多媒体教学,不仅能使教学过程充满童心、童趣,更能活跃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对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有着深刻的影响;还可以唤起幼儿的真挚情感,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积极性。基于以上原因,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言活动中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趣味性,激发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
  媒体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于一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通过跳跃、易懂、变形、闪烁等功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起幼儿观察的兴趣。如大班散文《小燕子回来了》,欣赏散文是语言教学中的难点,由于它的形式比较枯燥,要组织好整个活动,既要立足于本班幼儿的语言基础和课前准备更需要教师的教学技巧。虽然“小燕子”是幼儿熟悉的,然而对“它为什么回来”却并不熟悉,因此在教学中可简单利用大自然中的事物自己介绍出燕子回来的原因,这就会充分调动起孩子们讨论燕子回来的积极性。
  二、营造丰富的动态语言环境,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积极性
  中班幼儿受个性和环境的影响,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的性格外向,能说会道,落落大方;有的沉默少语,胆怯害羞,见外人不说话。这样班级整体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不均衡,如果在语言活动中没有丰富的语言素材,只有几张静态的图片等简单的教具,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幼儿的语言。为此,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一个非常丰富的动态语言环境,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如:创编儿歌《家》一课,目标是引导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并进行创编,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我把教学内容制作成了课件,在课堂上幼儿看到可爱的云宝宝找到了蓝蓝的天空为家,小鸟、小羊、小鱼和蝴蝶都找到了他们各自的家。这些宝宝们可爱的形象吸引住了孩子们,就连平时寡言少语的幼儿也都积极举手发言、争先恐后地回答,幼儿的注意力完全投入到了活动之中。
  三、运用多媒体调动幼儿的创新思维,培养幼儿对语言的感知力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限制,他们对诗歌和儿歌内在意义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也就很难在朗读过程中通过想象,形成鲜明的画面,语感的培养受到了限制。而运用课件,则能以文字、声音、动画三结合的方式,有效地烘托、渲染语言欣赏的氛围,促使幼儿入情、入境。《找梦》是选自幼儿园课程的一个诗歌活动,我们不仅为其优美的意境所感叹,更为其构思的巧妙和童趣所叹服:梦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我多么想知道,想把它们找到!在枕头里吗?我看看――没有。在被窝中吗?我看看――没有……这首诗歌通过对优美、温柔梦境的描写,表现出梦是不可捉摸的、梦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感觉的特点。紧紧围绕这一中心目标,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我觉得这首诗歌朗读起来并不难,但要显示对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便可以从情感教育、能力培养、知识输入三个方面着手,用最能够表达作品深意的教学手段便是应用多媒体课件将梦的过程给幼儿再现,让幼儿畅游不同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内容。由此可见,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幼儿能浅易清晰地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能结合语言和画面进行动感的想象,能在诵读中察觉到情感的流动和语音韵律的美。
  四、调动幼儿情绪,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幼儿在语言方面的创造力也是值得挖掘开拓的。以往的活动中,学完新知识以后,教师逐一提问,或者利用学习过程中的教具来做一个游戏,不能调动幼儿情绪,往往这个时候许多孩子只顾自己玩,根本不理会教师的提问。此时,利用多媒体的帮助提供生动具体形象的课件及时帮助幼儿语言方面的创造,会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如:大班《毕业歌》这一节课后,为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除了感谢自己的老师,还要感谢幼儿园的哪些工作人员并准备一些感激的话语?这时,我设计了课件,如果幼儿说出感谢的话,会伴着“哦哦”进行表扬;如果说不出来,会伴着“咔嚓”的声音。孩子们被这种形式调动了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些平时内向不爱举手的孩子也争着回答问题,看看自己的回答是什么结果,孩子们兴趣特别浓,于是重复了一遍又一遍,更加深了孩子对“感谢”的理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2374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