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体态律动在音乐课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宗素平

  一、体态律动寓于节奏训练之中
  音乐课中节奏教学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学生内心的节奏感,而内心节奏感的建立往往可以先借助身体外部的体态律动开始,在节奏教学中加入体态律动可以使孩子们更快更准确地掌握。低年级的节奏教学,可以让学生用“走”来表示四分节奏;用“跑”表示八分节奏;用“滑步”表示二分节奏;用“跑快快”表示八分节奏和十六分节奏的组合;用半蹲表示休止符,并制作成卡片,边出示节奏卡片边让学生做动作。第一节音乐课,一年级小同学刚入学,互相还不熟悉,老师也记不住名字的特点进行节奏游戏――“你的名字叫什么”。如,按节奏 [走 走 跑跑 走]介绍自己:[我 叫 宗素 平],让小朋友也像老师这样说出自己的名字,叫两个字的按节奏[走 走 走 走]来介绍, 如[我 叫 李 薇]。每个同学按节奏介绍完自己的名字后,再记住同桌的名字。这时老师把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写在黑板上,在让同学们按‘走’和‘跑’读出来。为了让同学们对这两个节奏型加深印象,再配合动手、脚的动作和小动物的名字来巩固。如:小 猫、小 猫、大老 虎,在练习过程中也可以用声音的强弱,来让同学们体会节奏有强弱。在愉快的游戏中自然、轻松地掌握了不同音符之间的时值,学会了常用音符的节奏。
  二、体态律动寓于唱歌教学中
  著名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倡导元素性音乐教育。所谓元素性音乐,是把音乐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具体到唱歌教学,就是不能以教会歌曲为目的,而应让学生在学唱歌曲的同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趣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唱歌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每当听到音乐响起,我就强调孩子们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一定要动起来。对于学生熟悉的旋律,可以让学生边唱边打拍子。用手拍击大腿或用手指点击桌面,或拍臂、拍肩。先用较听话的右手,再换不太顺当的左手,然后左右手交替练习,最后左右手同时练习。对于新授歌曲,先让学生听准音乐的节拍之后,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边听边打拍子,再不断地随音乐的节拍变换体态动作。体态律动的动作设计以学生创编为主,动作力求多种多样、舒展大方、节奏明快。如,拍手、点头等基本动作,上肢动作(打鼓、吹喇叭、手腕花等)、模仿动作(鸟飞、兔跳、大象走、鸭走、猫叫、马跑等)、简单的劳动动作(刨土、捉虫、洗手绢、划船等)。只要能随着音乐动起来,就说明学生真正听到了音乐,然后才能逐渐去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三、体态律动寓于艺术表演中
  在音乐教学中,我常选择一些风格特点显著、节奏感强,又具备舞蹈意蕴的歌曲,让学生获得舞蹈体验。在学习《草原就是我的家》时,我设计了骑马、挥鞭、勒马等系列动作,使学生在律动中体会到蒙古族音乐的韵味及草原人民的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学习《金孔雀轻轻跳》,结合傣族舞蹈的风格,模仿孔雀的几种动态设计了孔雀鹤立、孔雀开屏等动作,启发学生用身体动作感受傣族舞蹈的风格。孩子们在掌握了节奏、学会了音乐的同时,也掌握了不少舞蹈语汇,对学生艺术潜质的多样性发展,对艺术素质的全面性培养都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唱一定数量的歌曲,如果让低年级的学生枯燥无味地死记硬背,首先学生是被动的,而且好不容易记住了,过两天就忘了,既吃力又没效果,渐渐地抹杀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我一般都是根据歌词内容让他们边唱边表演,学生很自然地就能背唱歌曲了。
  四、体态律动寓于创编活动中
  在音乐教材“编创与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去体验音乐的美感,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表现和创造的能力。因此,这个环节的教学我会让学生充分参与各种形式的创编,自编动作、即兴表演、小组合作、分组展示,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中应注意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慢到快,还要注意学生动作和音乐的协调性,并启发学生有感情的做动作,做到动之以情。音乐教学中,我觉得对音乐的感知莫过于全身心投入到其中,教学中体态律动的运用,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音乐本来就是声音的实践性艺术。学生只有在反复的演唱/演奏/律动/听辨中不断领悟,感受那些美妙的,才能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2981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