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别让青少年成为新时代的“病夫”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大彬 张秀杰

  【聚焦】
  新浪体育讯(2011.11) 过去20年,中国的GDP增长十几倍,但是中国青少年的身体综合素质却明显下降。
  根据国民体质监测结果,2009年与1999年相比,学生的柔韧性、爆发力、肌力、耐力、肺活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已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已连续20年下降。
  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根据数据显示,现在在中国大中型城市,每100个小学生中就有30多人近视,初中生近视超过一半,高中生高达74.91%。 10年前,中国青少年平均近视比率为42.45%,2009年这个数据达到了61.42%,即每10名在校学生中平均超过6人必须佩戴眼镜,而10年前,则为4个人。这种情况恶化下去,毫不夸张地说,20年后,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不能正常地看到黑板。
  同时,肥胖已成为影响城市青少年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与1999年相比,城市男生由6.21%的肥胖率上升到11.45%。由肥胖引起的心脏、肾脏的病变已经出现。
  肥胖、近视、体弱――这身体素质的三大杀手,正气势汹汹地向我国青少年杀来!达摩克利斯之剑正在我们的头上悬着。
  【追问】
  
  A
  国家不是不重视,学校不是不作为,家长不是不关心。纵然如此――
  
  “小胖墩”为何这么多
  厉衍飞
  
  “中学男生做不了一个引体向上”“大学生军训频频晕倒”之类的新闻动辄见诸报端。很多人不禁追问:在“家家一个宝,吃穿给最好”的当下,孩子咋就变成“小胖墩”了呢?
  
  “小胖墩”越来越多:由社会环境造就,受生活方式影响
  谈到“小胖墩”,天津爱民减肥医院副院长何振柏表示,从医学角度讲,“主要原因是营养摄入过多,而运动量相对不足,导致脂肪在身体内积聚。真正由于疾病导致身体肥胖的人数只占1%―2%。”
  “小胖墩”营养过剩很大程度上源于家长的溺爱,现在的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家长通常都希望孩子吃得饱、吃得好,对孩子的零食也不加控制。而且,“很多家长缺少营养和医疗常识”。
  除了摄入热量过多,运动量不足也是导致青少年发福的“罪魁祸首”之一。
  “小胖墩”如何“减负”: 学校工作应跟上,家长觉悟需提高
  “只要能够控制好饮食摄入的热量,并积极参加运动,‘小胖墩’就能瘦下来。”何振柏表示。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要为‘小胖墩’的身体‘减负’,需要家长、校长、市长等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刁铁民表示,保证学生在校的运动时间,学校的作用至关重要。2007年和2010年国务院先后出台文件明确提出“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经过几年的推广,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
  同时,家长也应该肩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何振柏表示:“家长要了解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每天需要摄入的热量、日常各种饮食所含的热量等,为孩子合理搭配一日三餐,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除了饮食习惯,家长也要注意培养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选自2011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 有删节)
  
  B
  如何将孩子从书本的海洋、虚拟的网络拉回到蓝天下,还给他们真实的世界,也还给他们明亮的眼睛――
  
  “小眼镜”扎堆让人忧
  刘硕阳
  
  现在戴眼镜的孩子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四五岁就架上了眼镜片。科技先进了,兜里有钱了,用的东西高级了,可许多孩子怎么都近视了?
  
  谁是伤害孩子视力的罪魁祸首?
  视力不良低龄化,除了遗传等先天因素外,长时间过度用眼是最主要原因。 长时间盯着书本原本就不利于保护眼睛,如果在写作业时不能保持正确的坐姿,眼睛与书本之间不能保持合适的距离,会使视力状况进一步恶化。
  除了放学后在家中学习,孩子们白天在学校上课时也很难“保证眼睛的安全”。《北京市2010年度居民健康状况及卫生事业发展报告》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的课桌面平均照度合格率仅为60.3%,而黑板的平均照度合格率只有22.9%。而这些照度不合格的黑板与课桌也会对视力造成不良影响。
  另外,电子产品对青少年的伤害也不容小觑。当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电子书成为孩子们的“囊中之物”,当读网络小说、玩网络游戏等成为学生们的流行行为时,他们的好视力也就一去不返了。
  
  能否还给孩子明亮的眼睛?
  如何才能避免更多的孩子加入“小眼镜”的行列?黄秋艳医生给出的答案很简单:让孩子出去玩。
  黄秋艳解释道,“让孩子到户外去玩可以避免他们的眼睛长时间盯着一个地方,从而取得放松的效果”。
  此外,黄秋艳补充道,保持正确的坐姿、眼睛同书本保持适当距离等方法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若无眼睛得到充分放松作为前提,这些做法也都收效甚微。
  听起来,黄医生给出的建议很容易操作,但需要学校、家长和孩子三方通力合作才行。
  把孩子从书本的海洋中、从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拉回到真真切切的蓝天下,还给他们一双明亮的眼睛吧。
  (选自2011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 有删节 )
  C
  老年人在奋起,中年人在觉醒,青少年在沉睡!
  
  好日子咋养出弱孩子
  季芳
  
  近2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如同乘上火箭,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但与此同时,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却在这20年间呈现不断下滑趋势,耐力、爆发力、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如今家家一个宝,为啥好日子却养出了弱孩子?
  
  宁可不锻炼,不可不学习
  “不愿孩子被落下”成家长普遍心理
  《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显示,在升学和考试压力下,近70%的学生在上课日每天的家庭作业时间超过两小时。学业的压力对毕业班的学生来说,表现得尤为明显。“近70%的毕业班学生在休息日和节假日参加课外辅导,平均每人要参加3个辅导班,最多的要参加6个”。
  过重的学业负担、过长的学习时间,让青少年远离了阳光和操场。很多人因 “学习压力大,没有足够的时间”,放弃了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而在把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机制下,这样的做法往往被很多学生和家长视为“最佳选择”。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表示,“不情愿自己孩子被落下”是家长们的一种普遍心理。“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孩子进行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但在现实面前,家长有时也很无奈”。
  “现在的升学机制决定了成绩一定是第一位的,相对不那么重要的运动自然就被放到了第二位。”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说,“应试教育只是原因之一,而家长、学校包括社会舆论的大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才至关重要。”
  
  不怕不运动,就怕出事故
  安全因素导致校园体育“因噎废食”
  在升学率的“硬性”考核面前,体育课难逃“鸡肋”的命运。对于传统的跑、跳、投训练,很多学生表示“兴趣一般”,“每当快考试的时候,体育课就被挤占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遇到过的情况。
  安全问题也是学校开展体育运动“慎之又慎”的原因之一。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的一位体育老师表示,近些年,由于学生身体协调性、体育技能下降,跳箱、单杠这类器械项目一直使用得比较少,“许多老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不仅难度会降低,也逐渐淡化这些项目,其实这是无奈之举”。
  要发挥学校体育的真正功效,关键在于监督与考核机制的完善。
  
  父母爱户外,孩子才不“宅”
  家庭氛围直接决定青少年生活习惯
  “老年人在奋起,中年人在觉醒,青少年在沉睡”,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尴尬现状被一语道破。《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的数据表明,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学生最喜欢做的3件事是:上网聊天玩游戏、听音乐学唱歌和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30%;当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的时候,他们选择的减压方式是上网、听音乐、看电视、和同学聊天,选择打球跑步等体育运动的只有约32%。

  “很多孩子在体育方面没什么特长,参与兴趣低,特别是现在有了很多可以代替体育运动的活动,”毛振明说,“‘宅’的休闲方式越来越受欢迎。”
  由于青少年运动氛围的缺失,体育运动越来越淡出学生们的视线。除了学习压力和对体育“兴趣不高”外,缺少运动伙伴、运动场所,公共体育设施不完善等客观因素也使学生校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成了“无米之炊”。
  “家长可以培养孩子一两项运动爱好,与孩子共同运动。”孙宏艳说,“也可以帮助孩子结交运动伙伴,增加家庭小环境的运动氛围”。她认为,“关键还在于家长观念上的转变”。
  (选自2011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 有删节)
  
  【思考】
  增强青少年体质,不在于出台多少政策,而在于能否落实到位
  
  【一针见血】
  
  锻炼不锻炼,谁能说了算
  郑轶季芳厉衍飞杨柳
  
  身边不断冒出的“小胖墩”“小眼镜”“豆芽菜”们在警示我们,拯救孩子体质的战斗才刚刚打响。
  
  “每天锻炼一小时”怎样落实?
  有保障,有监督,有问责,才能防止政策踏空
  日前,共青团中央新时代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心副主任邢守见带领6家媒体来到北京市朝阳区三所小学督导检查教育部关于《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落实情况。这几所学校都能因地制宜组织学生锻炼,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跳跃的场景让人欣喜。
  不过,仅仅几所学校的情况并不能说这项政策已经落实到位。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表示:“‘每天锻炼一小时’在推进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有些学校体育设施不足、场地有限,缺乏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有些学校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内容单调,学生没有太多选择,往往一小时的锻炼几分钟就结束了,流于形式。”
  更让人担心的是,《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这项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到底能坚持多长时间,会不会“风头一过”又被打回“原形”?
  
  学生跑步何时不用动员?
  顺应天性,激发兴趣,由被动锻炼转为主动锻炼
  进入11月,各地学生冬季长跑活动相继启动。作为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的标志性活动,冬季长跑已经步入第五个年头。很多学生从中获益,但也有孩子满腹牢骚。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的五年级学生小石说自己最讨厌跑步,“长跑太枯燥了,为什么要强迫我做不喜欢的事情呢?”
  孩子的抗拒,很大程度上缘于校园体育项目的简单化、应试化和功利性。据了解,很多中学的初三体育课只练习中考必考项目,“为考试而运动”让很多孩子对体育锻炼产生了逆反心理。
  而在学校之外,要想让孩子迈出家门、走向操场,除了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外,还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改善。
  
  “重智轻体”观念能否转变?
  倘若现行教育模式不改变,体育恐将持续遇冷
  “我们有什么办法,孩子不去上培训班,拿不到各种证书,‘小升初’时怎么跟人家竞争?这时候哪还想体育锻炼啊!”一位家长说。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期完成的一项“阳光体育公众调查”显示,当锻炼时间和学习时间发生冲突时,65.5%的家长选择学习优先。
  “‘重智轻体’的根源在于目前的教育体制,在于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体系。”熊丙奇说,“要扭转这种观念,一是要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二是要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使之能够符合孩子的本性,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为他们健康成长提供空间。”
  体育被放弃,牺牲的不仅是孩子的体质,也是国家未来的竞争力。
  (选自2011.11.24《人民日报》有删节)
  
  【佳作示例】
  
  让我们玩得伤痕累累
  庄河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一 吴文
  
  夏日,在街上看到同龄的或比我小的男孩子,我常注意观察他们的膝盖、小腿有无伤痕。若见到一个伤痕累累的,就生出敬佩、羡慕之情,因为这样的孩子往往英武强健,与有识之士对“合格人”的设想相同 。
  一位叔叔对我说,在他的童年,大院的孩子如果齐刷刷地坐在台阶上歇息,膝盖上一律露出伤疤,伤疤最多的,体力总是最好的,往往也是头领。这种经验,和他们那一代人后来的遭遇暗合,如上山下乡。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那里条件艰苦,如果没有强壮的体力和顽强的意志力,很难熬过来。
  叔叔的话让我想到某些生命科学家的告诫:适当的劣性刺激对人尤其是孩子的成长大有好处,这也是防止 “物种”退化的途径。身体上的劣性刺激包括适当的疼痛、饥饿、寒冷等,它们能够激发肌体的活力,养成坚强的意志力。作为孩子,我们其实很希望在这种劣性刺激中“过把瘾”的。可父母总是对我们的身体采取保护主义,千方百计地把我们安置在“大棚菜”的环境中。不许玩土,不许碰栏杆,不许跳沟,不许爬树,不许下河……在这些“不许”声中,膝盖和小腿上怎么能碰出伤疤呢?其后果当然只能培养出温室中的花朵。曾看过这样一则新闻:一所大学进行军训时,许多学生站立超过20分钟,竟纷纷晕倒。仅仅站立就晕倒,这种体能和青春年少的年龄是多么不相称啊!“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说是“废品”未免过分了,但至少是“非耐用品”。据报道,中科院的学者们平均寿命只有50多岁,要知道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可是70多岁啊!那些立正时晕倒的孩子如果继续读死书,死读书,今后会不会“读书死”呢?真不敢想象,饱学之士“英年早逝”的民族能有多少前途?据说日本的幼儿园冬天让孩子穿着极单薄的衣服适应寒冷,这些是否能够引起我们的思考呢?
  在我们民族的传统观念中,有一种恶劣的意识――可能源自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简单讲,就是蔑视与消耗体力有关的活动,不管是劳作还是体育运动。这在知识界尤其普遍,仿佛流一身臭汗是下贱之举,读书人不为也。别看如今体育运动备受关注,但对于多数人,仍仅限于观赏而已。国人希望我们所有的项目都夺取冠军,而后在电视机前欢呼雀跃,仿佛这样就可以代替自己活动筋骨。这实在是一种危险的概念混淆,将竞技体育混同于健身运动了。以观赏别人竞技为乐固然可以,但不重视自己强身健体,则是舍本逐末的怪事。有一句评论足球的话说得真妙:“22个急需休息的人在场上奔跑,好几万急需锻炼的人在台下观看。”
  让我们的膝盖上伤痕累累吧,要知道,伤痕是快乐游戏的“纪念品”,是男孩子的军功章和女孩子的美人痣。当我们笑呵呵地忍着痛时,大人们请别剥夺我们的神经痛感和我们希图留下的光荣和印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4748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