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量阅读,厚积薄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说明我国语文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就在于阅读,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实践证明,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只有会阅读的人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
  自学校开展“书香课程建设”实验以来,我们让学生尽情地去读,不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并且在语文学习中“读以致用”。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行有效的大量的阅读呢?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有充分阅读的时间。
  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正确处理内容和时间矛盾的问题,立足课内挖潜:压缩讲授时间,每节课讲授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做到“三讲三不讲”,把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事实证明,怕学生浪费时间,怕学生不会学,这种做法已成为限制学生发展的不良因素。反之,只有大胆地放开学生手脚,让他们自由地在书海中遨游、涉猎,发挥想象力,积累好词佳句,才能为学好语文奠定基础。
  二、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不由自主捧起书本。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人、塑造人,当你置身于一个书香四溢的环境时你的身上能不浸染书香吗?当老师在读书,同伴在读书,书籍在向自己招手,有人在诉说书籍的神奇时,你能不捧起书本吗?因此,老师要精心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自觉捧起书本。
  1.充分利用图书角。
  很多孩子其实是很爱看书的,可是如果他没有书籍可读,他的精力与兴趣必定转移到别的地方。因此,我们可以在班级里设置一个图书角,挑选一些优秀的图书摆放在书橱中,让学生随手可拿,随时可阅。有一天,最不爱看书的孩子可能就随手拿了一本书,从此就被书籍吸引了。
  2.张贴名言、海报。
  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一句读书名言或许能让一个不爱书的孩子也捧起一本书。因此,我们在教室黑板报上、墙报上都张贴了一张张读书名言,比如,培根的“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列夫托斯泰的“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高尔基的“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当孩子们读着这么生动有趣的名言时,对书籍就多了亲近,可能就会捧起一本书去体验读书的感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乐趣,还愁阅读效果不好吗?
  3.榜样激励。
  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心理。平时,老师可以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伟大领袖毛泽东,大作家冰心,文学家高尔基;也可以在班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产生阅读的兴趣。
  4.家校共育。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差,而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当然,仅靠教师的指导是不行的。教师可以召开家长会指导家长选封面印有“少儿读物”、“名著”、“童话”之类字样的读物送给孩子。
  三、授之以法,让学生会读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会运用。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注重方法的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进行大量阅读,这才是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会读书,自然也就会增强阅读效果。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教会学生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读书时要三到:眼到,心到,口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等等,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只要坚持,相信在阅读积累中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读书重在积累。
  做笔记、写感受是我常让学生做的,每人手中都有一个语文读写笔记本和一个日记本,好词好句、体会感受在每一张纸上随处可见,因为我们已将其纳入小组的量化积分中,谁也不愿给组里拖后腿,让别人瞧不起,再说组长也有一套办法监督。只有博闻强记、聚沙成塔,才能厚积薄发,应用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3.归纳方法,以法导读。
  如通过学习《九寨沟》一课,总结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写了什么景物?景物有哪些特点?写作方法是什么?依据此法再学其他的写景文章就不会无头绪。
  4.指导精读、略读、快速阅读结合,提高课外阅读效益。
  在课外阅读方面,我借鉴著名学者郭启宏先生的四种读书法:①信马由缰法。抓到什么读什么,有兴趣就读,没兴趣就歇。因为漫无目标,所以可行可止,思想无负担,放松近乎惬意。②蜻蜓点水法。只在书上款款飞,一点、二点、三点,如打水漂,浅尝辄止,无意饱餐。据说郭沫若、老舍和杨绛都用过类似的读法,称作跳跃式浏览。③囫囵吞枣法。④改弦易辙法。一册书读来无味,绝不强求,马上换书。再无味,再换,至三番乃止。
  四、开展多种活动,让阅读在学生心里升华。
  大量阅读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等。当把学生引领进阅读的大门后,为了让学生愿意长久地徜徉在书籍的海洋中,我们开展了多种和读书有关的活动,给他们阅读展示的机会,读以致用,确定阅读的目标,让阅读在学生心里升华。
  1.举行各种比赛。
  开展课前一分钟演讲活动(包括说明自己选择这段材料的理由,设计问题考查其他同学是否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和指导)、讲故事、背诵名言、歇后语等。另外,在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各种不同内容的演讲比赛,以及小组擂台赛、手抄报比赛、读书笔记展览比赛等各种活动,并给予科学性激励评价。
  2.评选读书之星。
  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定期评选“读书之星”在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同时,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去阅读。因此,我们班每月评选一次“读书之星”,获得“读书之星”称号的同学可以担任班级的图书管理员,同时还把名单公布在班级的黑板。
  3.创办读书小报。
  在班级里创办一份读书小报,每月出版一次,由班干部和同学携手创办。读书小报上可以刊登学生们的读书心得,可以刊登学生们的读书卡片,可以刊登学生们推荐的好书,可以刊登学生亲子阅读、同伴阅读的照片……读书小报变成学生展示读书成果的舞台,当学生们在小报上看到自己的作品时,他们的内心能不为之激动吗?而这种激动将促使他更加投入到阅读中去。
  阅读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动力和活力,阅读给学生带来了表达能力和欣赏能力等方面的提高,阅读更给我们带来了一次次出乎意料的惊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虽略有成效,但书海无涯,课改路遥,还有很多教学难点等待我们去探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7004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