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下高一新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参

  课改如春风一般,吹遍神州大地。小学、初中到高中都在不停地尝试课改,尝试用不同的课改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高一新生来说,在课程内容方面,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存在较大差别,另外高一新生刚进校,对一切事物都有很大的好奇心,可塑性强,同时很多同学会出现心理迷茫期,因此这是培养高一新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刻,现从以下几点浅谈如何培养高一新生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动机
  首先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学生学习动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求知动机,二是升学动机,三是趋誉动机。求知动机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刻意培养并力求使之强大的动机,让学生在思想上感受到:获得知识是一种使命,并激发其学习兴趣;升学动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而趋誉动机是需要教师进行正确引导,而尽量不要让学生单纯为某种荣誉而去学习。
  二、走进学生心灵,帮其树立信心
  高一新生都是初中的佼佼者,在初中大都受老师的宠爱,学习劲头足,信心百倍。高中可以说是高手如林,再加上进入高中后学习内容有较大改变,进度又快,有些不适应,自身的闪光点不再突出,学习遇挫折,学生不免会有失落感。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勤观察学生的情绪,发现他们的特长并进行及时表扬,让他们尽快地融入一个崭新的环境中去,使他们感受到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三、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
  高一新生自控能力、克制能力较弱,自觉性极差。特别是数学题,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常处于被动状态,缺乏积极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积极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要求:第一,学习行为首先是预习,预习是良好的开端,没有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预习,在以后的学习中就抓不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行为的培养,教师如何在上课时提问,同时还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程度的题设,考查学生在预习中对知识的理解,变通。提倡多角度全方位地对知识的理解,如在讲函数的概念时,提出判定[WTBX]y=[KF(][SX(]1-x[]x-1[SX)][KF)]是否为函数?它有什么特点?它与初中讲到的函数有何不同?再者提出函数的图象与直线y=x的交点问题,解释函数的实质等等,通过提问督促学生的预习。第二,要求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做到上课专心听讲,从中体会课本的重点、难点,哪些是课本中的知识,哪些是课本知识的延展。对例题,习题认真分析,认真审题,在解题中寻找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同时要求在解题过程中仔细计算,书写整洁,自觉检验,要敢于对课本提出质疑,能够对已解决问题进行变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中得以提高;第三,要让学生做到课后及时复习,教师要常抓不懈,严格训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解决问题的习惯,严格训练至自然。
  四、教师要言传身教,当好楷模
  教师要为人师表,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很大程度受教师习惯影响,因此教师要有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严谨的语言风格,标准规范的板书,批改作业也要一丝不苟,善于在作业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不足,闪光点要及时表扬,而不足要及时纠正。让学生在严谨的教学活动中自觉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
  五、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师要发现学生个体智力与能力的差异,智力与能力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教师必须分清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对不同的个体实行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他们的智力或能力。智力由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等五个基本因素组成,能力有组织能力、定向能力、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五个主要因素组成,对学生来说,这两方面应该是齐头并进的,教师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多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逻辑思维力,同时提高有辅助性的能力,使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共同发展,指导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科,教师在题型讲解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加以训练,让学生在头脑中勾画出某一部分的知识网络结构图。归纳出知识的主线,把握一般的解题策略,通过归纳演绎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猜想能力,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推动学生的数学推理技巧,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出合理的数学结论。但是这样的引导也会使一部分学生形成一定的固定模式,思维上形成定式。思想上也被禁锢起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倡在固有的模式中同中求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技巧,体现数学活跃的一面,定式思维与同中求异互补,提高学生在数学思维方面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需要教师有方法、有耐心、有毅力,套用赫尔巴特的一句话:“教育是一项艺术的事业,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河南省通许县第一高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0628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