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言语—认同”机制视域中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蓉

  【摘要】长期以来,国内师生言语互动行为的研究,主要见于师生关系以及教师教学言语的研究之中,作为多种师生关系以及课堂教学言语中的一部分而存在,不是一种师生言语互动行为的专题研究,且多数都是对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的探讨,真正从言语互动行为角度的研究还不多见。文章运用弗兰德斯课堂教学师生言语行为互动分析系统,对课堂教学师生言语行为互动提出反思与建议。
  【关键词】改革;创新;言语行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他的著名哲学著作《怎样用语言做事》(HowtoDoThings with Words)里提出的。一经提出,就在语言哲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他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词和句子,而应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然而,由于奥斯汀英年早逝,他的理论并不够系统和完整。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在批判继承奥斯汀理论的同时,系统地修改了言语行为理论,为言语行为提供了语言哲学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从而使言语行为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尽管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言语行为这一提法就已经被人类学家林诺夫基、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等人所使用了,但现代语言哲学意义上的言语行为的概念却是奥斯汀最先提出的。奥斯汀通过对人的言语行为的研究,建立了言语行为理论。他开始明确地把话语分成了述谓句或指陈性的语句以及施为句或有施事能力的语句。奥斯汀的研究重点是施为句。施为句一般都含有许诺、道歉等的动词。施为句的主语是说话人,表达以上功能的言语行为动词用一般现在时。为了使言语中的行为得到真正实施,奥斯汀认为必须满足三个大的恰当条件,否则就是不适宜的言语行为。这些条件是:1.必须存在允许某种人在一定环境下说某些话并且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双方都接受的既定模式,而且特定的人和环境必须适于这种既定模式;2.所有参与言语行为者都必须正确而完全地遵照这种行为模式;3.说话者必须言自内心而且言出必行。言语行为理论将语言与行为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既是对逻辑实证主义者“一个语句有意义当且仅当它为真”的意义观的反思,又是对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的继承和发展;它深刻地揭示了日常语言的真实状况。
  塞尔从会话的本质出发,指出语言意义与言语行为的一致性和规约性,进而回答了“言语行为与语言意义的关系是什么”这一古老的问题,为“说话就是做事”的哲学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奥斯汀一样,塞尔维护言语行为与意义理论之间的相关性。他认为,任何一个得以实施言语行为的句子都必须是有意义的,反之,任何一个句子在实施言语行为时势必表达了一定的意义。“每个有意义的语句都借助于它所具有的意义可以被用于完成一个特定的言语行为或者一系列言语行为,每个可能的言语行为从原则上讲都可以在一个语句或若干语句中获得准确的表达。塞尔曾指出:“一种语言的语义系统就是一套由构成规则组成的系统,言语行为就是按照这种构成规则而施行的行为。”因此,要完成一个言语行为,就必须遵守一系列约定的规则;这些规则通常是不成文的,隐含于人们规范的社会语言交往行为之中。“这些规则的总和,就构成了言语的本质,也就是说,有了这些规则,才能完成各种不同的以言行事行为。”一个句子的意义是由一系列规则共同决定的,这些规则既给出了说出这个句子的条件,也规定了这个句子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塞尔将规则引入言语行为中,强调了语言丰富性外表下的内在规约性,而正是这种规约性为言语行为乃至语言哲学、语用学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二、言语行为是教学模式创新的前提
  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基本手段是言语表达。按照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 L. Austin)的说法,人们说话本身是在实施某种行为,而这种行为是通过言语表达得以完成。无论讲授教学内容,还是进行品德教育,无不在实施“言语行为”。“所谓言语行为就是用语言实施语用意图的行为”。教师课堂言语行为,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言行,即时实施的“言语行为”。它包括口头言语行为和体态言语行为两个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言语行为”的目的是力图使自己的言语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有效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学习、陶冶情感、发展能力的行为。无声胜有声的教学,在课堂中也是存在的,但这是一种间接的教学行为,在直接的课堂教学行为中,教师的言语行为是主要的,它对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起关键作用。简单地说,有效教学就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行为,它强调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取得相对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习有效性的教师因素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言语行为是关键。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中认为,有5种教师行为与理想的学生学习业绩有显著关系,这5种行为被称作关键行为(key behav-ior),它们是有效教学的精髓;另外5种行为被称作辅助行为(helping behavior),它们与关键行为配合使用,有助于有效教学。5种关键行为是:1.清晰授课:教师授课语言应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2.多样化教学:教师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授课,比如用挑战性的问题、热情的赞扬、多样化的视觉效果(多媒体的画面、实验演示)等。3.任务导向:教师授课应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让学生在学习动机推动下学习。因为缺乏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5.确保学生成功率:教师要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在每组教学刺激后,要安排练习或问题讨论,使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上述这五种关键行为都是有效教学行为,都是以教学言语行为为主要手段的,可见有效教学言语行为对有效教学至关重要。
  三、言语行为是教学模式创新的基础
  教师因教学时间和教学任务的限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课堂评价言语行为还要遵循“所说之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教师课堂评价言语行为从以下两个方面去遵循这一准则:一是教师的课堂评价言语行为的信息不能超出上下文话语内容提供所需要的信息;二是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当然,教师课堂评价言语行为遵守“量准则”时要考虑学生知识水平的变化。比如,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领悟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的课堂评价言语行为只要点到为止;而对于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理解能力相对比较慢的学生,教师的课堂评价言语行为应当提供较为丰富的信息。教师课堂评价言语行为应遵守“方式”准则。一方面教师要向学生清楚明白输入课堂评价言语行为信息,给学生一个价值明确的评价,不模棱两可,含含糊糊,使学生及时地领会教师的语用意图。另一方面教师言语具有示范性。因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教师的言语行为就是学生的鲜活范本,所以要求教师的课堂评价言语行为具有规范性。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合作以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任何稍有教学经历的老师都懂得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配合老师教学的重要性;任何稍微“懂事”的学生也都知道“听老师的话”、与老师合作的必要性。因此,与一般交际会话不同,“遵守合作原则”是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基调。
  课堂评价言语行为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其本身就含有“合作”的意蕴。公开宣布违反合作原则以及准则的“不符合作原则”课堂评价言语行为是不存在的。不过,在实践的层面,其他“不符合作原则”课堂评价言语行为时有发生。从语用效果上看,有的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如为了言语交际的得体和照顾学生的面子,教师有时故意违反“明白清楚”的方式准则,使用模糊的课堂评价言语行为:“这样回答不确切。”并没有采用完全否定的言语行为,这种看似模糊的言语,尊重了学生的自尊心,也体现了老师的真诚的合作态度。有的则恰恰相反,产生负面影响,如教师对学生启而不发实施课堂评价言语行为:“你真是块木头。”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我们不妨称前者为积极的“不符合作原则”课堂评价言语行为,称后者为消极的“不符合作原则”课堂评价言语行为。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尽管在显性层面,教师的课堂评价言语行为不符合合作原则通过其“会话含义”产生了积极或消极的评价效果,但在隐性层面上,都是力图通过某种课堂评价言语行为,激励或鞭策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认真学习,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奥斯汀.如何用言语行事.1961.
  [2]崔冬梅.奥斯汀与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浅释[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6).
  [3]邱微,张捷.课堂教学师生言语行为的实证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0959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