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足的成因分析及建设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汪立超

  摘要:新形势下,高职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高职院校如何创新就业教育,应对挑战已迫在眉睫。在分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探讨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建设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途径
  作者简介:汪立超(1977-),男,安徽定远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安徽滁州239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K2012B357)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18-02
  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5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2009年则达到611万人,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而相应的岗位需求没有明显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职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升他们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潜质已迫在眉睫。
  一、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创新。“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顺应国际市场的需求,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丰富卓越的创新能力。”[1]因此,学校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满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2.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
  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加之全球金融形势多变化,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中强调,高校毕业生不能仅仅寄希望于“等、靠、要”就业岗位,而是要善于走出一条新路,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更多地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2]因此,学校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思路,树立科学和谐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具备一定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在创业的时候不再左顾右盼,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和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3.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使然,更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能使学生的专业能力、特长发展及各种能力得到增强和巩固,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起步较晚
  相对于欧美国家乃至邻国印度,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而且观念滞后、质量不高。在欧美国家和印度,创新创业教育从小学就开始抓起,这些国家的创业教育发展历史悠久,培养模式已经很成熟,学生创业已经是普遍的事情。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始于1997年清华大学学生举行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2003年,创业教育才被正式纳入高等教育教学体系范畴之中。
  2.认识偏颇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深刻,简单地把招生是否达标当做工作重点,认为创新创业不是高职生所为,他们只需掌握某种技能,认识不到创业也是就业的方式之一,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流于形式。实际上,向社会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毕业生才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之根本。
  3.师资队伍匮乏
  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性、经验引导、专业知识传授的综合性教育,对教师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和正确的职业观念要求很高。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多数高职院校是在普通中专学校基础上合并而来的,已有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教学观念仍根深蒂固,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管理经验相对薄弱,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
  4.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地方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大,主要表现在政府在优化创业环境中未能给予更好的支持和帮助,不能很好地为高职院校提供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的创业园区。同时,政府对学生创业的税收、资金支持等优惠政策还不够完善。另一方面,现有的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在产学合作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的路径选择
  1.开展创新创业精神教育
  创新创业精神不仅是创业者的必备素质,而且是构建创业型社会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应该摈弃把高职生打造成速成企业家的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大力开展创新创业精神教育,培养学生不怕失败、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把创新创业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和技能培训之中,常抓不懈。特别是在职业生涯规划上要立足高职生自身特点,培育学生独有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从而培养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所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较强的大学生。
  2.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要突破传统教育教学评估模式,运用现代科学的评价观和方法,围绕造就创新创业型高职人才探索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评价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智能,更要关注学生各个方面的潜能,特别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方面,对高职院校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获得的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效果做出判断。另一方面,对学生在此方面的社会信度与效度进行评价,担负起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创新型与创业型人才。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及就业教育的关键。在师资队伍的培养上,要专职队伍和兼职队伍齐头并进,引进与培养双管齐下。专职队伍应该由讲授创新创业或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的教师、辅导员组成;兼职队伍则有在创新创业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教师、“两课”及其他文化素质基础课的校内教师。同时可聘请社会上一些有创业经验的发明家、创业者、企业家、科技专家以及相关领域的政府官员等来校授课,这部分人员可以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和增强创业实践经验。
  4.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应是以创新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素质为主要内容组成,包括对创业行为的客观认识,干事业的探索精神和勇气的素质教育,如何观察、分析、解决创业过程中具体问题的技能教育,了解行业、企业运营程序,了解市场、捕捉市场机会的实践教育。[3]因此,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增设渗透创业教育内容的教育课程,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创业学识,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同时,要把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有机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之中。在课外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知识讲座、创新沙龙、创业论坛,举办各种科技竞赛和创业大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施创业教育课程,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使他们能更好地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
  5.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环节
  创新创业教育的落脚点在社会实践。学校应不失时机地以创业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让学生在这样的场所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升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积累创新创业经验,增强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勤奋求实的态度,磨砺和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让学生从喜欢专业变为喜欢职业,从帮助学生就业变为帮助学生创业。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6.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各级政府应从实际出发加快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解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场地、市场准入、税费等问题;再次,各级政府应放宽大学生创业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年限限制,并加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政策扶持;最后,各级政府应加大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使办学条件得以改善、实训设施得以更新,从而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常顺英,等.2l世纪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2]社科院预测今年100万大学生不能就业[EB/0L].http://edu.people.toni.crdGB/8450359.htm1.
  [3]许志坚,吴锡标.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思考[J].社科纵横,
  2009,(8):155-156.
  (责任编辑:王祝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1223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