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马太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鹏

  
  “马太效应”一词是由科学社会学奠基人,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莫顿提出的。而“马太效应”这一名称来自圣经《新约全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有的,还要再给,而且多多益善;没有的,不但不给,还要剥夺为其所有的。”
  我们可以用“马太效应”来考察一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奖励学生的做法。对已经获得种种荣誉的优秀学生,班主任给予他们的奖励与关注是越来越多,在班主任眼中,优秀学生“一切都是美”;而对那些不怎么优秀的学生(这类学生可能占班级人数的大多数),班主任给予他们的奖励与关注则越来越少,甚至到没有。相反,还很有可能是批评与冷漠越来越多;尤其是对那些游离于班级边缘“地带”的后进生,班主任就更不“客气”了,对他们横看竖看不顺眼,要么挖苦打击嘲讽,要么干脆就当他们不存在,权当“空气学生”处理,忽略不计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或进步。只有在安排劳动时,班主任才总算肯“重视”他们,脏活累活全扔给他们去做。久而久之,班级必然会出现两头“膨胀”的畸形现象:优秀的学生越来越“优秀”,不怎么优秀的学生越来越“不优秀”,后进生越来越“后进”,甚至彻底失去信心与希望。总之,班级两级分化越来越严重,班级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面对这种积重难返的班级,班主任的日子自然不会好过:每天处理的问题一大堆,“按下葫芦浮起瓢”,焦头难额,叫苦不迭。
  “马太效应”给班级管理的启示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时常警惕和避免“马太效应”,要充分认识到它的危害性。奖励学生,既要奖励优秀的学生,又要关注和适时奖励不怎么优秀的学生。特别是班里的后进生,班主任要冷静耐心地处理他们出现的问题,切不可操之过急。正如一句教育格言所说:用爱心、耐心、恒心挑战问题学生,给他们美丽的童年。同时,班主任一定要放下“架子”,取下“有色眼镜”,经常深入到这些学生中去,与他们平等对话,关心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诉求,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欣赏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只要他们有进步,那怕是一点点的进步,就应该及时给予表扬或奖励。相应的,要在班里营造一种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和谐氛围。鼓励后进生向优秀学生看齐,敢于与优秀学生竞争;还有,要引导班里优秀的学生摒弃所谓的“优越感”,主动帮助那些后进生,决不能鄙视他们。这样,会使整个班级呈现出一派你追我赶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样的班级氛围里,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尊重,都能找到自信与归属感,都有机会得到成长。也许,温馨、和谐、奋进的班级就是每一个学生成才的起点。
  总之,“马太效应”用于班级管理的精义是:面向全体学生,让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让原本不怎么优秀的学生变得优秀,让没有希望的学生看到希望,并且为之乐于付出。一句话,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成长!这不是我们教师最希望看到的结果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1527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