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树立正确的学生错误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锐

  一、学生错误的价值
  1.教师可以通过错误发现学生的不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怀特海说:“观念之史便是错误之史。”[1]教育家布鲁纳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老师的责任和义务是帮助学生获取真知,但是老师如何检查学生是否获得对事物的正确了解或采取了正确的行动呢?唯一的方式便是关注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从而知晓学生是否正确掌握新学习的知识。如果从学生的作业或考试中发现学生的错误,就给老师提供了一种反馈,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到底有没有真正掌握知识,没有掌握的原因是什么,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从而对症下药。
  2.错误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促进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
  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不断尝试的结果。因此,教师帮助学生发现并揭示错误正是为了帮助他们最后改正错误。在教学中对学生展示这一尝试、修正的过程,是与其独立解题的过程相吻合的,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正确的结论,而且领略了探索、尝试的过程,这对他们的解题会产生有益的影响,并使他们学会分析,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2]纠错不能仅仅停留在错误的表层,而应该通过错误找出学生思维深处的症结,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哪个地方出了问题,从而进行自我修正。
  3.学生的错误更是一种教育资源。
  所谓教育资源,是教育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一个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即学生的错误。很多人将教材当做唯一的教育资源,但更多的教学资源是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部分错误,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22]课堂有差错,差错有价值。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可以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让学生正确地认识错误,会使其形成不惧怕犯错的精神;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错误,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形成发现的意识并善于发现。
  二、化错误为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发展
  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学生创造出的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4]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因为有千差万别的学生,就有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学生说错话,做错题,这是很正常的,错误是学生发展的机遇。怎样将学生的学习错误转化教学资源呢?
  1.善待学生的错误,允许学生犯错。
  很多教师逢错必批,有时痛批学生的错误,久而久之,学生不敢回答问题,也无法暴露错误。如果学生不暴露错误,那么教师何以得知学生掌握知识与否?因此,教师应尽力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教师要保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宽容每一位出错的学生,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思维就会活跃。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大胆向我们暴露了学习错误之后,我们便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让他们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自主分析错误原因,寻找正确的思路和方法。
  2.捕捉、挖掘学生的错误资源。
  我们给学生营造了良好、安全的心理氛围之后,接下来便是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教师必须从学生错误的暴露和呈现开始,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不要急于用自己的思想“同化”学生的错误观点、错误认识。老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顺应”他们的认识,掌握他们错误思想的运行轨迹,摸清他们的错误源头。问题找到了,而且是学生自己找到的,错误率自然就降低了。[23]所以教师需要提高自身修养,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认识到错误给学生的成长所带来的可能价值,对儿童的暂时的错误报以宽容、引导、转化,这才是对待错误的一个正确态度。
  3.利用学生的学习错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教师不但可以通过发现、挖掘学生的错误资源,及时调整教学环节,还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将错就错”,拓宽学生的思维。甚至老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特意设置陷阱,故意诱导学生犯错。有的时候直接告诉学生“是什么”,学生可以从中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正确的看法,但是针对另外一些问题,我们从正面介绍,学生并不一定“买账”。有些时候,我们换个角度从事物的相反方面强调“不是什么”,反而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着更深刻的见解和印象。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制造一些学生“犯错”的机会,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让学生在改正错误中理解和感悟知识。
  
  参考文献:
  [1][英]怀特海.观念的冒险[M].周邦宪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30.
  [2]林巧琴.让学生在错误中进步[J].新课程研究,2009,(4):101-103.
  [3]龚红鸿.“错误”资源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价值[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4).
  [4]鹿业振,邵霞.将学生的学习错误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J].科技信息,200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1646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