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网络平台的公寓与专业学院党建工作互动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潘玮丽 王任达

  摘 要:90后大学生思想的新变化及网络信息的普及化,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90后大学生时代特点及“网众”身份对党建工作及党建网络平台的影响剖析,结合互动视角,提出党建网络平台应通过议题设置引导学生舆论、应用学生公寓“半熟关系”特点进行兴趣和人际互动,并积极探索公寓与专业学院党建工作互动机制。
  关键词:党建;网众;互动;半熟关系;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052-02
  学生公寓党建和专业学院党建工作是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也是难点。90后大学生思想的新变化及网络信息的普及化,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如何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和发挥专业学院、学生公寓以及网络的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模式,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必须要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对党建工作的影响
  90后的学生开始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他们身上呈现出以下时代特征:
  1.物质富足的成长环境削弱了90后大学生对党建组织生活的依赖
  9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国家经济增长态势呈现紧密的相关关系,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浙江省作为沿海发达省份,在2011年人均GDP超9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根据浙大城市学院的招生录取情况,2010、2011级浙江省生源分别占全部生源的80.69%、81.43%。通过对城院学生的生活方式问卷调查显示,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手机拥有率100%,电脑拥有率97.6%,每月平均消费为1800元,物质匮乏已不是90后大学生的主流成长记忆。物质主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90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以马克思唯物主义为思想武器的党建工作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2.精英意识的消解导致的虚无化和犬儒化
  中国自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已经持续了13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其中,仅2010年大学招生人数就达660万名,创历史最高纪录。扩招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但也导致了教育质量的滑坡。这主要表现为对大学生的社会评价的降低和大学生就业困难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分别从精神上和物质上消解了90后的大学生的精英意识,导致责任担当意识不足,缺乏改造社会,改变现实的勇气。
  3.90后的大学生思想上的变化给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90后的大学生具有价值取向多元化、自主意识强、求变创新意识强、对高科技的新生事物比较感兴趣等特点,他们对一成不变的形式感到反感,再也不满足于说教、报告、座谈等教育形式,不愿意被动地接受,希望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同时,他们对成才模式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漠视甚至反感。
  二、90后大学生的“网众”身份对党建网络平台的影响
  90后大学生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属于“数字原生代”,即他们是中国第一代完全在信息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换句话说,他们从有记忆开始,就已经开始在信息环境中成长。
  何威曾在《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指出,网众的个体差异性是个性化;个体间联系是松散而广泛的;个体身份信息趋于正式固定的身份,有选择地公开隐私;在信息传授关系上,网众使用社会性媒体等特征。而普通的网民则相对同质化、在身份信息上倾向匿名;在信息传授关系上属于信息接收方。简单地说,普通网民的行为特征,是看看新闻,看看电影,是单向的信息接收者;而网众群体则有两个特点:一是创造内容,比如写博客,发照片、视频到网络;二是创造联系,比如利用社交媒体把社会关系连接起来,比如利用人人网、微博等社交媒体和其他人联系起来。按照这个标准,90后大学生不仅仅是普通网民①,更是网民中的行为特征更加复杂的群体——网众②。
  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使得学生形成了网络化生存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前很多高校也建立了党建网站,希望通过网络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面临最大的尴尬在于点击量太少,学生关注不够,究其原因是因为网站仍以对待普通网民的方式来设计,且形式单调,内容乏味,与学生缺乏互动。也就是说忽视了90后大学生的网众身份,效果自然不会理想。因此,在Web2.0时代,要让党建工作信息在90后学生中有效传播,必须抓住90后大学生的网众身份的特点,明确构建未来的高校党建网络平台的方向,即必须按照社交媒体(Social Media)③的方式构建,允许90后大学生在党建网络平台上撰写、分享、评价、讨论。
  三、构建基于网络平台的公寓与专业学院党建工作互动机制
  公寓党组织的功能对象主要是学生,而这些学生的日常管理主要是学生所在的院系执行,这样就存在着双重管理的问题,公寓党组织与专业学院党组织必须有充分的联系。过去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和信息匮乏的条件下,学生存在着明显的组织依赖,专业学院的党建活动是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而到了以信息泛滥、注意力稀缺、信息定制化为主要特点的网络Web2.0时代,公寓党建的网络平台的优势正不断显现。
  当前信息传播最重要的特点是用户自主性的提升,用户自创内容(UGC)和社交媒体(Social Media)的广泛应用。因此,我们要在Web2.0背景下积极构建党建网络平台,把互动作为构建高校学生党建网络平台的重点,同时注重公寓与专业学院党建工作的互动。
  互动的前提是互动主体间的地位基本平等、互动主体间具有差异化或者互补的资源、良好沟通协调机制。互动的重点是舆论互动和兴趣与人际互动。具体做法如下:
  1.通过议题设置引导学生自发地思考,不断增强网上党建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思想舆论引领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麦克姆斯和肖(M·McCombs,D·Shaw,1972)通过实证的方法,构建议题设置理论,其核心观点是,大众传播只要对某些问题予以重视,为公众安排议事日程,那么就能影响公众舆论。

  传播的效果主要体现在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方面。如果在公寓党建网络平台和专业学院党建网络平台上都能够进行有效议题设置来引导学生自发的参与讨论,而不是直接给学生结论,那么这样的议题设置就是成功的。
  舆论互动的关键在议题设置。在舆论互动方面,必须确定哪些问题是最重要的,这就要对受众需求做深入了解,这是议题设置的关键。必须指出的是,在议题设置这个问题上,必须尊重学生看重的议题。根据之前对我校90后学生生活方式的调查,学生通过网络的关注重点依次是生活与娱乐信息(78.33%)、学习问题(57.78%)、工作与就业问题(35.56%)、人际交往与心理问题(17.22%)。从这次调查中可以看到,学生利用网络主要是进行娱乐,这是一个社会事实。对这一社会事实在议题设置中应重点是激发学生对荒废光阴的思考和讨论,而不是站在道德高度一味地指责。通过不断地议题设置和展开,促进受众思考,从而影响公众舆论,这是议题设置理论所一直强调的。因此,考虑到90后大学生的实际,可以将议题设置的重点放在社会的重大新闻讨论、学生切身利益问题(找工作、生活、娱乐、学习)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等方面。
  2.应用公寓“半熟关系”特点进行兴趣和人际互动,积极开展党建实践活动
  由于传统党建实践是以强关系构建的,如专业学院进行党校培训,其成员是同专业、同班、甚至同寝室的,互相是彼此熟悉的,这属于强关系互动;而网众群体的是以弱关系为纽带构建的,通过兴趣和爱好结合,比如通过豆瓣网站上兴趣小组,由此前完全陌生的成员仅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地开展活动,或者两个陌生人通过微博互相关注,成为“熟悉的陌生人”等情况,这都属于弱关系互动的典型。公寓党建活动既不是纯粹的强关系互动,也不是纯粹的弱关系互动,而是半熟关系互动。这是因为同一幢公寓楼中住着不同专业分院的学生,他们虽没有本分院同学了解,但由于同住一栋宿舍,有一面之缘,多多少少了解一些彼此的信息,因此笔者构造“半熟关系”这一名词来描述这一公寓党建互动的独特性,并将半熟关系定义为:介于熟人和陌生人之间人际关系。
  按照这一术语的定义,要在公寓中建立平等社交媒体平台来吸引学生参与,这里网络平台必须按照趣味化、审美化、实用化去设计,即以趣味化信息吸引学生、以审美化信息教化学生、以实用化的信息让学生对网络平台产生依赖,增强学生对网络平台的粘性。同时专业学院更结合自身的定位和职责,突出自身的特点,在其网络平台上则应更加注意信息的标准化、正规化和严肃性,从而达到公寓和专业学院党建工作的互补效果。
  总之,不管是公寓还是专业学院党建网络平台,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公寓党建和专业学院党建应通过在渠道上和工作重点上进行区分,使公寓与专业学院党建形成一种制度化、常规化的渠道进行联系,做到及时、有效、合乎程序的沟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
  [1]杜玉根.高校党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2
  [2]何威.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6).
  [3]王萍.大学生党建工作在新形势下的创新与实践[J].高教高职研究,2009(4).
  [4]曹嘉燕,朱建良.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8).
  [5]万玛宁.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5).
  [6]康雷.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高教高职研究,2009(4).
  注释:
  ①2005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网民的定义为:“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中国公民。”
  ②何威在《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网众是一个群体概念,网众由“网络化用户”构成,所谓网络化用户指“当今社会中那些积极的媒介使用者,他们以跨越各种媒介形态的信息传播技术(ICT)为中介,与其他媒介使用者相互联结,构成融合信息网络与社会网络的新型网络,网络化用户则成为该网络的节点(node)”。
  ③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微博、人人网等兴趣网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1911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