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材料作文“分享”导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白乐敏

  【模拟金题】
  阅读下列歌词,根据要求作文。
  和我分享太阳
  你有灿烂辉煌
  和我分享月色
  你有妩媚漂亮
  和我分享大海
  你有无比宽广
  和我分享蓝天
  你有至高无上
  分享分享
  塑造你完美人生
  分享分享
  实现你所有梦想
  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
  【构思导引】
  一、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入手。
  1.什么是分享?分享,词典上的解释是和别人分着享受(欢乐、幸福、好处等)。可以进一步理解为敞开胸怀,分享他人的经验、思想和快乐;也可理解为开诚布公,将自己的所思所得主动与他人交流,以求得协作和共同进步。闭门造车的结果只能是自娱自乐;闭关自守的后果便是裹足不前。
  2.分享什么?是物质的分享,还是精神的分享?物质上的分享可以帮人摆脱困境,也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精神上的分享不会使自己损失什么,却能让这个世界充满温情,所谓“把痛苦与人分享,你的痛苦将会减少一半;把快乐与人分享,你的快乐将增加一倍”。
  3.为什么要分享?人类与其它动物的区别在于能通过语言分享他人的经验,正是这一点使人类走出丛林,使文明得以出现和延续。现在人类已步入了信息时代,资源的共享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现代的科学技术才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4.如何分享?分享是一种大智慧,需要豁达的心胸、坦诚的态度。虚伪奸诈者不会分享,对利益的攫取使他鼠目寸光;谨小慎微者不懂得分享,对世界的疑惧使他蜷缩于一隅;狂妄自负者不屑于分享,愚妄的优越感蒙蔽了他的双眼……
  5.和谁一起分享?可以从身边寻找对象,譬如:老师、朋友、父母、亲人等;也可以是古人、某一作品或作品中的某一人物等。分享增进情感,增添智慧。
  二、小角度切入。
  1.分享学习,我快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扬帆知识的海洋,会发现分享让你的学习变得快乐。学习中分享资料,分享心得,分享奋斗的汗水和成功的欢笑……
  2.分享梦想,我欢畅。每个人都有梦想,有了梦想,就有了前进的动力。说出心中美好的梦想,就是与好友共同分享这份美丽,生活便会因此增添几分诗意和美丽。
  3.分享亲情,我自豪。亲情伴我们长大,亲情是伟大的,亲情是无价的。和朋友分享自己的亲情吧,让失去亲情的人再次沐浴亲情的温暖。
  4.分享忧乐,我乐观。面对别人的欢乐,我们乐意分享;面对他人的痛苦,我们也要勇于分担。这种精神上的分享,会让我们的精神更加富有,让世界更美好。
  【佳作示例】
  分 享
  一考生
  百灵啼声婉转,麻雀扑打着翅膀,鸟儿在同一片蓝天飞翔;小草青葱,树木成荫,草木在同一片土地呼吸;行人匆匆,游人闲适,人们在同一片土地生活。分享,让世界更美好。
  分享能带给人精神上的充实与快乐。分享是一种大智慧。懂得分享的人能收获高于常人几倍的快乐。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醒来,我便思索着如何与他人分享我的快乐,因为那会使我更快乐。”盖茨的确做到了:他与世人分享他最新的研发成果;他与社会分享自己的财富,他在分享中得到了人们的敬重,在敬重里获得了更多的快乐。不会分享的人只能在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中孤独地度过每一天。没有分享,便不能开阔心胸,而心胸狭隘如何能拥有真正的快乐?分享就似催化剂,有了它便可以催生出更多的幸福与快乐。
  分享能够提升人生的情趣与境界,赢得人们的尊敬。竹林七贤徜徉于山水之间,在分享彼此的志趣之时升华了情谊;苏轼与王安石虽然政见不同,却喜欢一起探讨诗词、分享两人的文学见解,因而他们的友情坚如磐石;居里夫妇毫不吝啬各自的一点一滴,无论是财富抑或是科研成果,他们懂得与世人同享,所以成为了人们爱戴尊敬的人……因为分享,他们的隔阂渐渐消失;因为分享,他们收获了双倍的幸福;因为分享,他们得到了世人的尊敬。
  分享能使各种文化和谐共存,使国际关系更加融洽。世界是一个大家庭,各国灿烂的文化需要彼此共享。回想中国古代闭关锁国的历史,不难发现,在封闭的环境中文化的趋同与单一会日益严重;再想想二战时期法西斯对人、对文化的肆意扼杀几乎将世界摧毁。现代社会需要和谐,我们应当学会分享。因为分享能让文化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分享能创造和谐宁静的国际大环境,分享将使世界这个大家庭更温暖!
  学会分享,分享,让世界更美好!
  【点 评】
  开篇通过一组整齐的排比句引出了全文的中心论题,而后笔锋一转,分层次地论证“分享”的价值和意义,层次清楚,条理井然。由个人到国际,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事例丰富,视野开阔,主题鲜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1923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