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姜明明

  摘 要:中职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力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受德育课理论性强的特点影响,教师在德育教学中往往更注重言传,而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一味地传授知识而没有注意到教学效果的体现,因此,为了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必须创新德育课的教学模式,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教学模式;创新;实效性
  一、中职德育课实效性的内涵
  当今时代,经济政治快速发展,中职学校的学生是现在更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职业道德品质不仅体现当今社会的文明程度,更是未来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动力。“职业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的任务,既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也要培养学生思想品质,实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意志坚定、品质高尚、追求新知、勇于创新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性。
  1.中职德育教学实效性的内涵
  本文认为,中职德育课的实效性是指针对广大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德育课不仅能使他们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将广大中职学生所学的德育理论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通过广大中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等行为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所需要的建设人才。
  但是从现实的效果来看,我们的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并不十分明显,这就引发我们的深入思考,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成效为何收效不大?
  2.影响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
  (1)中职学生生源复杂、学习观念淡薄
  中职学校的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大多数都可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这在就业压力如此大的社会背景下,无疑是中职学校招生的优势,但是,中职学生的生源却并不令人满意,这直接影响了中职德育的实效性。
  目前的事实是: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从家庭背景看大多来自离异家庭、单亲家庭或父母本身文化程度、道德素质较低的家庭。这些家庭由于父母离异或父母忙于生计基本对孩子疏于管教,由此造成这些学生性格孤僻、敏感,发生问题往往采用消极对抗的态度应对。体现在学习上就是他们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厌学心理严重,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知识水平、文化素质均较低。考不上高中后流放到社会上年龄又较小,因此,很多家长就把中等职业学校作为短暂的避风港,把孩子送进来学习。因此入学后,这些学生依然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差、学习能力差,听不懂课,又缺乏刻苦学习的毅力并无心向学。对未来的就业更是缺乏信心,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认为上中职前途渺茫整日浑浑噩噩而不思进取。这一切使传统的以道德说教、理论灌输为主的中职德育课教学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法实现。
  (2)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待提高
  面对生源复杂的情况,许多教师都因教育难度过大而产生牢骚、抱怨,上课没有成就感甚至出现了挫折感等情绪和心理,体现在教学上也就容易出现懈怠,甚至轻视学生的现象,这种情绪不仅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甚至在课堂上出现了师生情绪对立的情况。而且,中国传统“应试教育”“就业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大多数的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注重知识的传输,注重“传道授业”,单一地向学生灌输书本上的知识而对学生的“学”关注不够,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学习效果的评价等都没有进行过深入具体的研究。
  我们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的实效。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初探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进入21世纪,我国德育教育开启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改革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沐浴教学改革的春风,我们德育教师也要转变观念,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与实际需要出发,在德育课的教学中注重转变观念,践行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平等与尊重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人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孔子曰:“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本文作者认为,要想提高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性,作为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和尊重。
  中职学校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对人格平等的追求,却是当代学生最强烈的心理意识之一。所以,在现代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首先一点,教师必须把学生摆在与自己完全平等的位置上,一改过去师生之间从属、服从、压制、对立的关系,而变成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作为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平等、公正、真心诚意地对待所有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教育的事业是神圣的爱的事业,“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友人之爱,因为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师生互爱互尊,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笔者认为这是实现教学实效性的关键环节。
  德育的实效性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道德行为上,仅仅传授学生道德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通过实践强化课堂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实践性的德育教学——我的课堂我主导
  自从提出德育教学的改革之后,德育教育者们针对满堂灌的教学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效果却并不理想,有的德育课堂甚至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由“填鸭式”转向了“满堂问”的模式,学生在教师“引套式”的提问中完全变成了教师见解的复述者,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根本没有提高,也没能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鉴于这种实际,笔者提出实践性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教学实效性。
  实践性教学大体分为两种形式,一是课堂模拟实践教学,二是课外实践教学方式。课堂模拟实践教学是指德育教师在德育课教学课程中可以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列举典型的案例,组织学生针对案例分组讨论、辩论,甚至是现场通过小品的形式演绎出来。学生要想在讨论中取胜必然会搜集相关资料,这种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内容的认识和应用,而且拓宽了视野,不同的思想在辩论中交锋、碰撞,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和观点加以评价,引导学生澄清思想、捋清思路,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实践出真知,德育课还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了解职业,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进行“职业礼仪塑形象”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宾馆、酒店,了解宾馆、酒店的规章制度以及对员工的礼仪要求,从而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社会对中职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并且为了符合社会的要求进而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达到“知行合一”,最终提高中职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课是中职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德育课教学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素质。因此,德育教师任重而道远,必须努力探索德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模式,努力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开创德育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凤云.关于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
  [2]李武南,张国良.课堂创新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07.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43.
  [4]于漪.奉献:教师的天职[J].上海教育:中学版,1992(3):21.
  (作者单位 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女子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2845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