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特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中国女性艺术真正意义上的觉醒是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西方女权主义思想的引入而开始的。当时的中国女性艺术家深受其思想的影响。但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的不同,她们以不同于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艺术方式,用女性的独特视角对人生和社会进行重新的思考。文章对中国当代的女性艺术特征进行梳理和归纳,希望能对新世纪的女性绘画艺术有所帮助。
  【关键词】女性 女性主义 女性艺术
  一、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产生
  中国当代女性艺术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西方女权主义思想的大量涌入而发展起来的。当时一些出版社相继出版了很多关于西方女性主义的论著,特别是西方女权主义代表人物诺克林在1971年发表的重要论文《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和随后美国女性主义艺术家朱蒂·芝加哥创作的装置作品《晚宴》,作品向世人揭示被排斥在主流艺术史之外而鲜为人知的女性艺术家的优秀品质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和这种历史的缺失给女性心理上带来的伤害。这些极大地触动了当时的中国女性艺术家,她们开始对固有的女性社会地位进行了重新审视并提出质疑,重新探索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她们以一种不同于男性的经验、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随后,全国各地关于女性艺术的展览和评论文章不断涌现,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景象,这在当时的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至此标志着中国女性艺术的出现。
  二、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特性
  中国当代女性艺术是有别于西方的女性主义,有别于男性艺术而独立存在的,其表现形式和内容还在不断地丰富变化,所以笔者只是根据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发展现状中相对比较稳定的特征和面貌进行归纳。
  (一)自我的关照,内心的倾诉
  当代的女性画家并不以宏大的题材作为自己的绘画题材,而往往将其作品锁定在自身的生命体验上,以“自我”和“自我的生活”为题材。她们认为,真实地反映她们在当前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生活状态,远远比撇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关注那些没有体验的、看似宏大的叙事性题材要真实得多,而这实实在在的生活确是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如阎萍、陈淑霞、莫也、夏俊娜、陈曦、喻红、申玲等女性艺术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以自己生活中的不同经历为描绘对象,并乐此不疲。她们已成为中国女性艺术界里运用女性视角观察世界、表现自我的领军人物。艺术家喻红的作品《目击成长》就是以其出生到求学、恋爱、结婚、生子……以年表方式记录着画家的成长经历,将自己与时代的变迁进行并置,凸显自己的主观感受。与喻红叙述方式不同的当代女艺术家申玲主要表现她和丈夫的生活关系,用一种调侃的方式表现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感受,并以此来对两性关系在社会角色上的异同这个社会问题进行重新的深思和探究。
  (二)母性意识的自述
  由于许多当代女性艺术家在家庭中已担当起母亲的角色,这就促使她们自然而然地将自己作品的题材锁定在距离自己最近的母子生活中,真情流露出自己的母性。这就区别于男性画家那种对于“他者”的描绘,是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母子情结作为创作源泉,已成为了母亲这个角色共同的特点。例如,喻红的作品《圣婴》、叶南的作品《孩子,拿什么抚育你呀》等均有此特点。被大家所熟知的当代女画家阎萍就是以母子题材为其主要表现内容的艺术家。她的作品以强烈的色彩、粗犷的笔触给人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作品画面大多表现她初为人母后的切身感受,表现的是母与子之间的玩耍和生活场景,凸显了她作为母亲和女人的感受。她曾说,“我是女人,首先是母亲,我喜欢做女人的感觉,我的生活充满艺术,我在其中发现美再画出来,一点也不俗套。我爱孩子,爱所有的孩子。”①
  (三)感性的思维方式
  女性艺术家创作多注重感性的表达,倾向于描绘心中感受与亲身体验。她们往往以喜欢这么画或想这样画来解释自己的绘画风格。
  女艺术家向京提到创作时曾说:“感觉到自己只是表达的愿望太强烈了,不管是不是表达得好,先表达了再说。”②夏俊娜也说:“画画己经融入了我的生活,已经成为梳理情绪,摆脱烦恼,甚至是有益身心健康的灵丹妙药。”③申玲说:“我画画没有刻意的设计,凭自己的感觉,以平常心画周围的人和事。”“用心说话,是我不变的表达方式。”④
  这些向我们揭示了女性的艺术创作也许并不需要太多的内涵和哲学思考,只是有感而发。
  (四)对微观世界的特殊观照
  很多女性艺术家对细微的事物或事物的细节抱有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她们有时甚至会将微小的事物或微观世界进行特意的放大,好像以此方式能放大和强化她们的感觉,使画面呈现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廖雯曾对这一现象做过如此的猜测:“或许类似显微镜下微观世界的细密感觉与女性心理有某种对应点?或许由于不擅长理性思考难于把握宏观世界的大关系,因而将关注点放进微观世界,并将其放大成生命世界的全部?”⑤虽然我们不知道这种猜测是否具有可信度,也许她只是戏言,但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对微观世界的描绘的确能给我们带来一种视觉的震撼力和对生命体验重新解读的深思。在蔡锦的《美人蕉》系列画中,她通过对无数生命细胞进行特意的放大或缩小,或浓重或轻浮,或纠缠或稀松,或重复或删节来组成画面,使其蕴含巨大的爆发力和侵蚀力。又如刘丽萍在《金玉米》《青玉米》系列画中,以超写实主义的手法细致入微地刻画繁复事物的局部切面,使原本枯燥无味的事物具有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五)媒介材料的选择
  女性艺术家比较乐于在其生活经历中寻找材料作为自己创作的语言,如布、棉花、纱线、丝绸、纸张等,这些材料往往具有比较柔韧、舒缓、飘逸易于亲近的特点。我们在施惠、林天苗、沈远、向京、姜杰、陈可等人的作品都能看到。
  女性艺术家喻红在她的后期作品《背影》《火》《蝉蜕》等中用纺织颜料在丝绸上描绘各式女性形象,然后再用树脂封压。用丝绸的柔美、飘逸来暗示女性特质,而这一切在进行树脂封压后变得僵硬、扭曲,以此来暗示女性的命运。在这里材料已作为一种语言参与叙述。
  施慧的作品《结》《缠》系列中以宣纸、棉线、纸浆为其艺术创作的材料,这来源于她去宣纸厂参观宣纸制造过程中纸浆的制作经历。林天苗的作品更多的在表达一种观念。她的作品《缠》用棉线缠绕了一个两吨重的线球,给人一种沉重、神经质的气息。她的材料创作灵感来自于小时候和妈妈一起缠毛线球的童年回忆。这件作品具有典型的女性主义艺术的特征,它反映出自己对社会定位下对女孩培养方式的反感。在她随后的作品《自行车》中,她用棉线把自行车轮进行缠绕,使其失去自行车的根本的运动属性和运输功能,最后索性把不能骑的自行车的轮胎也换成方形的,使这种隐喻更加凸显。她以此种方法来探索生活中的“有用”和“无用”的界限与定义,引起人们对“有用”与“审美”哪个更为重要问题的追问。
  (六)中国女性艺术家普遍对男性世界缺乏兴趣
  她们很少以男性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元素。在这一点上与男性艺术家喜欢以女性为题材进行描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女性艺术家更喜欢对女性自身问题的发掘与探究,她们更希望以此为基点进行追问。
  我们从以上归纳的中国女性艺术的特征中,不难发现中国的女性艺术家们已极大地吸收了西方女性艺术的观念和表现方式。但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生存状态的不同而呈现出独特的中国女艺术家面貌,她们已摆脱传统的女性艺术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柔美含蓄、清秀婉约的单一风格,而更多的是以女性的角度对自我、人性和世界的重新审视,这将为今后女性艺术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石。
  注释:
  ①张鹏.亲情:阎萍油画创作的审美蕴含[J].美术研究,1996(1).
  ②③④傅晓冬.当代艺术中的她视点——九位女艺术家口述档案[J].美苑,2004(2).
  ⑤廖雯.女性艺术以女性主义作为方式[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1]贾方舟.女性艺术的学术指向——“世纪·女性”艺术展序言[Z].
  [2]李小江.文学、艺术与性别[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47.
  [3]孙欣.中国女性艺术之母与子的呈现[J].东方艺术,2007 (9):98.
  [4]贾方舟.女性艺术在九十年代[J].美术观察,1999(3):6.
  [5]贾方舟.自我探寻中的女性话语:九十年代中国女性艺术扫描[J].美术研究,1996(2).
  [6]徐虹.我的感觉、我的身体、我的方式——解读20世纪90年代女性艺术[J].文艺研究,2003(2).
  [7]殷双喜.生命之巢——施慧艺术中的空间诗意[J].美术研究,2010(12).
  [8]岛子.蔡锦——“美人蕉”的性别身份[J].艺术界,1999(3):38.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曹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3478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