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数学知识能力的获取来自于学生参于教学活动的本身,来自于学生的心理抽象和运算等思维活动,这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时,都要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钻研教材、设计教案、组织教学、指导练习,要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表现自己的机会,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动机就是指激发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因和力量,动机可以由内部因素引起,也可以由外部因素激发,而需要和内驱力是激发动机的主要因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动机,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所提问题的情境中,从而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求,引起学生的参与动机。如我在教“圆的周长”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了几个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知道用直尺可以直接量出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的曲线,能否用直尺测量呢?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学具圆,接着问:是不是所有的圆都能用这种方法测量出它的周长?请大家看:我用绳的一端系一粉笔头,另一端绕动细绳,粉笔头在空中画出一个大圆,像这个圆你能用直尺测量吗(不能)?这说明这种尺量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你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这样设计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可以触发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迫切需要,引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圆周长知识过程的动机。
  二、巧妙设计学生的参与条件,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学生有了参与的动机,还需要参与的机会,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我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如教圆的认识时,由于这部分内容概念多,不易理解掌握,我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认识各种图形物体,然后每人动手画圆(借助圆形物体),接着剪圆,再按要求折叠,把折痕展开,引导观察这些折痕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什么?通过动手操作和讨论,学生对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有深刻的理解,这一过程的教学,尽量让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这样既使学生的思维随着动手操作活动而展开,又使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可接受的形式,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三、注意参与范围,提高参与的质量
  所谓参与的范围是指参与学生所占的比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往往只注意一些优等生,而忽视了部分中差生,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认为,首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现代教学心理学认为,成功体验对动机的激励作用优于失败体验,尤其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进一步的失败会导致学习动机下降,而一次或多次的成功,则能成为学习动机的“激活剂”,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如在数学课堂上,我经常指名差生回答比较容易的问题,尽量使他们获得成功,对一些回答问题不完整或答错的学生总是多给予鼓励,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老师关心、重视的;其次,在作业要求上采取“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指导思想,作业内容有层次性,一般同学必须要掌握教学所规定的基本知识,对于好的同学尽量让他们“吃饱、吃足”,力求使全部学生的学习都获得成功,尤其对一些作业中有困难的学生出现的错误更是不轻易放过,我都仔细分析其错误原因,找出错误根源,“对症下药”,帮助改正,改正后同样给予表扬鼓励,以提高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3894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