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如何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生动和谐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对活跃学生思维,增进知识理解、技能发展、素质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创设以下几种教学情境:
  1创设故事情境,激趣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乐于探索的强大内动力。教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猜谜语、讲故事等形式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就能增进教学的趣味性,有效调动积极性,使之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采松果……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时,我设置了童话故事引入新知:“星期天,松鼠妈妈带着小松鼠去森林里采松果。小松鼠边采边玩,到太阳快下山了,才采了4个。松鼠妈妈采得又快又多,数了数有25个。”随着画面的出示,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这样不但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而且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求知欲。
  2创设游戏情境,寓教于乐
  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做游戏、猜谜、讲故事、竞赛等形式,创设富有儿童情趣的游戏情境,熔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强调全体参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实实在在的亲手实践操作来认识事物,获取知识,体验学习活动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教学“平均分”的引入时,老师先讲个故事:在一座漂亮的房子里,生活着小熊一家。熊爸爸非常爱他的熊宝宝,今天他从街上买来了很多红果子,熊大哥一下子拿了5个,熊二哥拿了3个,熊弟弟才拿到了1个。因此,熊弟弟不开心了。现在请我们小朋友来帮他们想个办法,怎样使他们都开心呢?以“小熊分果子”这一形象的故事,让我们把生活中的分东西和数学联系起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很自然地就过渡到所学的“平均分”,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3创设动画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在无法用语言和动作等表述时,可以创设动画情境来演示动态,提高学生的认知欲望。
  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利用多媒体设计制作动画片,创设问题情境:炎热的夏季,唐僧师徒四人正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孙悟空叫猪八戒找西瓜来解渴。不久,猪八戒大汗淋漓的抱回了一个大西瓜。悟空说:为了公平一些,每人吃1/4吧。八戒一听瞪大了眼睛,满脸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回来的,无论如何,1份太少了,我要吃2/8。悟空听了直点头,马上切了2/8给八戒。猪八戒高高兴兴地吃起西瓜……。不对!,有问题!猪八戒上当了!1/4和2/8哪个大?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一段生动形象的动画故事情境,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让学生敢于、善于质疑,激起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创设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并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相联系。因此,数学课堂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已有数学知识出发,创设情境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如教学《长正方形的面积》时的导入中,通过师生谈话,引出装修房子,运用媒体播放房间的形状,设问如果要给房间铺上地板,需要买多少地板?使学生在情境中了解到房间是长方形的,想到需要知道房间的面积才能确定买多少地板,可学生不会算长方形的面积,引出新知,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对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欲望。
  5创设比赛情境,提高竞争意识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起来,就会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并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计算教学中,加、减、乘、除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学生最乐于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而且更使学生产生竞争感,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笔算乘法”时,我设计了小组摘苹果接力赛。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每个接到苹果图片的学生,认真计算填写一道竖式,然后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同心协力争第一。学生对比赛非常感兴趣,给学生提供了熟练笔算乘法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创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前面,从而亲身体验、发现新知。
  如在教学“得数是6的加法”这一课时,首先推出一道富有思考性、挑战性比较强的题目:○+○=6;接着让学生拿出6个圆片在桌子操作,摆一次写一道算式(如摆出○○○○○+○=6,便写出5+1=6),然后把圆形依次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再写算式,直到全班学生把算式1+5=6、5+1=6、2+4=6、4+2=6、○+6=6都摆出来,再结合书上的示意图,组织学生讨论每道题的意义。这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操作,自己练习,自主探究,自己讨论意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学得轻松愉快,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7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有效打开思维闸门,激发探求问题奥秘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数453,让学生计算判断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接着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老师不用计算就能迅速判断出这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产生悬念,想老师一定有什么秘诀。正是这幕别出心裁的“考老师”情境,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激起了学生急于想探索数学规律的强烈欲望。这时老师一语道破:同学们,不是老师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掌握了有关数学规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好不好?本节课就创设了富有创意的情境,产生悬念,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数学魅力。一旦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探索兴趣,就会把学习当成是一件愉快的事了。
  “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设计好学习情境,把理性的传授与声、色、形等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变死学为活学,提高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教学情景里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的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4366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