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吕秀萍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的强弱更是判定一个人语文能力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伴随着语文新课程的不断实施,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逐步确立,阅读教学也开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感受,自主阅读成为教师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却难以让人满意:语文阅读教学依然大多采用分析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应试压力下少有时间读书,尤其对名著经典的阅读。另外一种却走了一条极端,那就是现在流行的新课改,结果是新课改的课堂上很热闹,却丢掉了“双基”。如何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改变教师“满堂灌”的现象?
  一、努力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一)通过课内讲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讲读课要达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目的并不难,只需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并满足学生的需求即可。课堂上要积极创设课文的内容情景,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信息的兴趣,采取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演示、生活展示等多种形式再现课文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恰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光、电、声、像,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
  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突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的探讨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就能深入其中,感受其情。
  (二)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生与书结缘的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在谈到青少年读书的问题时强调:“现在很多学生都陷于读课本、读教辅、读专业书的怪圈里,这样带有功利性的阅读,是一种有缺陷的阅读,我个人认为不管功课多重,时间多紧,自由的课外阅读不可缺少。”他还说:“青少年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下次精神成熟的起点,因而先要做一点垫底的工作,要寻找一种省俭的方式。最省俭的垫底方式,就是选读名著,只要有时间,算不上名著、佳作的其他多种书籍也不妨广泛地浏览一下,那里也含有大量的既能契合你,又能提高你充实你的无价之宝。”
  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要从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开始,就是要使学生具备见到读物能主动去读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自主阅读的实际操作中,教师还要认真观察并激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学生初始兴趣的产生就是需要教师引导的,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接触一些有意义、感兴趣的内容材料(如《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读完。教师可组织读书交流讨论会,让学生相互交流,哪怕是某些片段也可,切不可用疑难问题将其吓跑。学生在自己的阅读行为得到肯定后,读书兴趣自会产生并得以提升。
  二、引导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语文课程和汉语言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过程中必然有语言习惯的成分,对一门语言的学习,有获得和习得两种途径。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在时间和空间上使汉语的活动有了保障,有了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便具有了无上的动力。如此,行为就有了高效率的可能,也正是有了自主的性格,阅读能力的培养才有了实实在在的行为载体。其具体实施途径如下:
  (一)认真选择阅读材料
  中学阶段学生的情感、思维、性格尚未定型,虽有先天的内在因素影响,但毕竟是后天“教化”与“感化”的黄金阶段,因而在这一时期的性格培养,尤其是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便有了时空保证:因人选择阅读材料,因时选择阅读材料,就使得阅读兴趣的培养具有了可能性,同时也使得培养的主体有了行为的载体。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故事情节较强,具有一定教育启迪意义的经典书籍或哲理美文推荐给学生。无论是课内拓展阅读材料,还是课外延伸阅读材料,都要贴近学生的心灵需要。
  (二)科学规划阅读任务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因而自主阅读任务的规划需要根据具体来制定,在最初的阅读中主要目的是使其产生兴趣,因而阅读任务不可多、杂,即阅读任务要单一:每读书一遍,应有不同的任务,其时间也不可过长,最好以三天为一时间段。学生最终养成能规划自己读书任务的习惯。在一堂课的操作中,每一遍的读书,也都应该有明确的读法指导、任务指向。要么只注重有感情的读,要么只注重理解内容,或者只注重提问、释疑等。在一段时间的读书中,可考虑只注重情感的突出,或者只注重文章于自己行为的借鉴意义等。如要体会诗歌昂扬的情感,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学习、选取此类诗歌,如若学生不能正确找取,只要有诗歌即可:先集中朗读教师选取的诗歌,学生体会后再筛选自己所选的诗歌,如其不能,师生一起于读中体会即可。
  (三)精心指导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包括诵读、默读、默诵、略读、精读、浏览以及复述、转述等。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学习中,教师对这些方法应适时加以指导。
  1.朗读的方法。朗读的方法指: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朗读方法;长句与短句的朗读方法;朗读时的情感、语气、节奏;朗读时语音的长短、轻重、高低等。在实际的教学中,朗读方法的培养是相当不足的,甚至一部分教师本人对朗读的技法也不甚明了,更不要说把握朗读的时机了,这应该是一名教师的硬伤或职业缺陷。教师不能范读,学生就不能以第一感官的形式领略朗读的技法,尽管朗读的音像材料不少,但它不能随机反馈与矫正,更不能“体察其情”。而朗读,亦有高声、低声之分,高者可得语感,振奋心绪;低者,语感、节奏等皆可于其中体会。
  2.默读的方法。默读可算是整个初中阶段培养的核心,因为在阅读活动中,默读最利于进行思维活动。在默读的整个过程中亦须讲究节奏、语气等要领。具体方法当与获取信息的目的与内容等相因相生。由是,分析、抽象、概括、想象、联想等智力性思维活动便能因文而生,甚而人的思维弹性便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训练与提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4440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