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行进在“生命关怀”的教育之路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伟平

  【作者简介】
  李伟平,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养对象,首批“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常州市“831”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常州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常州市首批名教师工作室优秀领衔人。秉持“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确立学校工作的教师立场和儿童立场,让教师真切地享受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让学生充分享受童年的天真与快乐。
  【我的主张】
  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
  自制度化的教育出现以来,为满足社会需求,学校教育基本上表现出“以知识为本”的特征,学校的存在价值在于满足传递、继承人类已有的知识,从而来实现文化的“代际传承”和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复制式再生产。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都会引起教育生存环境的变迁,因此,学校教育实践都需要重新思考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这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实践的现实形态。人类社会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从关注客观世界到越来越关注人的主观世界,人的生命特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社会的转型势必带来学校存在价值的提升,从传递知识为本转向以培养人的健康主动发展意识和能力为本。
  教育是一项为了人、直面人和发展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作为特殊的教育性社会活动场所,置身其中的教师、学生和学校领导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人的生命和其他生命一样都具有向生性,但相对于无意识和潜意识而言,人的意识与自我意识已经成为人的生命存在。生命的向生本性需要主动的生存方式,这种主动是跟被动相对立的,以生存方式出现在人的生活中,维护着生命的尊严,是生命个体开发潜能、拓展生存空间的需要,迎来的是一个新的自我和新的世界。
  生命的主动成长需要我们追求生命的意义。首先,生命需要获得生命时空,从个体生命历程来看,有限的生命个体需要个体生命的延长;从个体生命表达的维度看,个体生命需要生命空间的拓展。其次,生命需要获得积极的生命体验。
  我们把教育看作是一种生命关怀,应该着眼于生命的向生本性来追求生命的意义,这是当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生命关怀”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要直面生命存在,以“自我”的身份,承担自身的时代责任;“生命关怀”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以“生命”为本体性前提,以积极的关怀作为基本的行为方式;“生命关怀”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以培养健康、主动发展的生命个体为目标。
  “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这一理念引领着我们学校教育以整体的、深层次的眼光来进行自我的改造,以建设性的方式促进生命的成长。自世纪之交起,我们便进行学校转型性整体变革,来重建具有生命活力的二十一世纪新型学校。
  我们进行了学校领导管理的变革,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从被动到主动,学校领导思维方式实现了更新与转换;从奉命到自觉,学校组织力量被唤醒与激发;从控制到引导,学校管理制度进行了价值重构与实践创新;从割裂到系统,学校管理机制平台进行了创建与运行;从散点到策划,学校知识进行了传承与创新。
  我们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学校提出了新型课堂的内涵追求,让课堂关注每一个学生真实的生命成长,课堂呈现出新的特质。我们的课堂追求“真实开放性”。即追求面对真实的个体,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成长,追求教学内容的开放,追求教学组织过程的开放。我们的课堂追求“灵动结构性”。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追求结构性教学的价值提升,追求教学知识、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结构性,但我们同时又追求在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努力研究学生,不断创生教学过程。我们的课堂追求“发展生长性”。我们追求让每一个孩子在主动参与中获得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和提升;追求在学科教学中能为学生多方面的主动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我们进行了班队建设的变革,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我们在学校教育中确立了“儿童立场”,在日常工作中关注儿童、研究儿童,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开展教育活动,着眼于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引领并满足儿童的成长需要。我们充分挖掘校园生活的整体育人价值,积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成长空间。立足班级生活育人价值的挖掘与开发,我们在班级组织建设、班级主题活动、班级文化建设等方面展开了系列研究。班级建设中全面落实班级岗位建设的全员化、序列化、动态化,全面落实班级活动的儿童化、长程化、日常化,全面落实班级文化建设的丰富化、个性化、生态化。
  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学校就一定会充满勃勃生机。
  【我的行走】
  生命在思维碰撞中激扬
  导师金生鈜教授给我们开了一个书单:如杜威的《人的问题》《民主主义与教育》,乔尔·斯普林格的《脑中之轮》,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肯尼思和乔纳斯的《教学伦理》等十几本教育理论书籍。这些都是教育理论的经典书籍,我想方设法通过新华书店、出版社、网络等方式购买,甚至到图书馆复印也没能置全。先到手的是《脑中之轮》,我便先阅读起来。可没读几页便感觉到了阅读的困难,艰涩、深奥,自己平时阅读得比较多的是“教育怎么做”的书籍,大多是实践层面的总结,而这本书论述的比较多的便是关于“教育为什么”、“教育是什么”的问题,探讨的是教育哲学的问题,回到教育原点来探讨教育,读来便觉得枯燥乏味。没读几页我便弃之不顾,拿起杜威的《人的问题》读起来,结果感觉和上一本差不多。原来,金生鈜教授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是著名的道德研究的学者,跟我们接触过程中,他发现我们这些小学校长的理性思维能力不强,便试图通过让我们阅读教育理论经典提升理论素养和理性思考力。于是,我便又硬着头皮开始读起来。
  读着读着,我渐渐读进去了,也越来越有兴趣了。因为在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把书中的观点和自己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比照,还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努力回到教育的原点来看教育。就在这种对话中,我渐渐才发现我们的教育有的已经异化,一些教育者自觉不自觉地在从事着“伪教育”、“假教育”,甚至是“反教育”。阅读使我的理念与理念、理念与实践发生了碰撞,让我进一步认识并把握到了教育的本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4555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