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两篇《夹竹桃》课堂教学的评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凤杰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及作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基于这一理念,两位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品味、感悟、内化,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两位教师还非常重视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课前让学生收集了夹竹桃的资料,学生交流夹竹桃的资料时,能从不同角度展示夹竹桃的特点,两位教师的简单点评更是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教学过程中两位教师还做到了有重点、有层次地选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有所获,在读写背诵几个方面做到了实实在在地训练,纵观两节课,主要呈现出以下不同的特点:
  崔巍老师的课堂教学富有人文性,她认为人有人言、花有花语。崔老师从倾听花的语言导入新课,使学生带着兴趣阅读文本,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重视预习
  预习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学习习惯。但是如果教师没有明确的预习要求,学生往往满足于读读课文,从而使预习流于形式。针对这一实际,崔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指名学生读书、纠正字音、课前收集资料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把预习工作落到实处,为更好、更高效的学习打好基础。本课的生字认读很简单,因而崔老师在课堂上没有作过多的讲解,只是提醒了学生“熏”字的笔顺以及“参差”的读音。根据学生的学情淡化了本课的生字词教学,给学生朗读课文留下了更多的时间。
  以读为本
  读通课文是学习的起跑线,教学中,崔老师实实在在地引领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在与文本“亲密接触”中感受夹竹桃的韧性,享受想象的奇妙,这是“读进去”;而让学生交流感受,谈想法,抒发爱意,读出不同感受,就是“读出来”。在这一进一出中,学生越过文章浅表,进入了“文心”,从课文中走了出来,由课文获得了对自我、对人生的感悟,使课文、老师、学生及作者之间的和谐交流对话得以实现。
  读悟一体
  有效的语文课堂必须依靠最朴素的语文学习方式——读和悟。整堂课上我们看到的就是单纯的读书、感悟和交流。读书是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重要途径,读书也是学生表达感悟和见解的有效载体。本节课上学生们围绕“哪些语句能体现夹竹桃的韧性”这个主要问题引领学生默读思考和动笔圈画,崔老师给学生留出了大量的读书时间,为学生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见解提供了有效的保证。崔老师让学生经历了自由读、理解读、感情读这样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可谓做到了读有目的,读有层次,读有提高。正是有了读的基础,有了崔老师的点拨,才有了学生的感悟,感悟文本的语言、感悟蕴涵的人生哲理。教学中对于重点词语“韧性”的理解和认识是循序渐进的,是立体的,是扎实的,从关键词语的品味到课文的理解,到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学生充分揣摩了课文的语言魅力,领悟到作者遣词造句的智慧。
  情思并重
  本课教学,学生的思考无处不在,表现为对词语的理解、对画面的想象、对语言的品味,还有对作者表达思路、表达方法的领悟等。例如:在学习幻想这一段时,让学生交流是什么原因使作者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在此基础上理解“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是作者产生幻想的原因所在,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那次幻想反复朗读。从而使学生对作者为什么喜欢夹竹桃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激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调动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将画面转化为文字,这样一个过程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文字表面所蕴涵的奇妙之处,还引导学生悟出妙处之所在。正是有了情与思的交织,学生的读书感悟才有了真实的意义,才有了持久的动力和张力。情只有在思的推动下,才能动心魄;思,只有在情的推动下,才能更深刻。学生把读书的过程当做品味的过程,把读书的过程变成思考的过程,即情思并重。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经历了真实的学习过程,他们通过触摸语言,加深了对季羡林先生所要表达的夹竹桃的形象美与精神美的理解与感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使人文性突显出来。而学生通过触摸语言,这种人文的东西,也都具体化了,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再是灌输注入,而是一种自然的熏陶感染了。
  商哲浩老师用她独创的教学设计把学生带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巧妙地将大胆想象、语言训练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综观整节课我们看到的是师与生的和谐,人与文的共融,想象与品味的交织,训练与感悟的贯通。
  让语言训练与朗读感悟融为一体
  以情境为载体,将语言训练与朗读感悟融为一体,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一次超越。商老师充分运用了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意境的层层渲染中进行语言训练。如果说夹竹桃的花色学生还仅仅只是看到了季老的“笔功”的话,那么教师在教学夹竹桃的韧性一节时,学生的的确确是一步步地走近了季老先生,甚至是触摸到了季老的思绪和脉动。在教学渐入高潮的时候,这一环节的处理让人难忘。教师首先用引读的方式引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个反问句,而后通过教师质疑、小组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季老先生用反衬的手法突出夹竹桃的韧性这一写作特点的精妙之处。
  商老师此处的朗读训练和语言训练堪称一大教学特色。教师引读道“春天,迎春花、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花都开得花团锦簇,但很快就凋谢了,而——”,孩子们自然而然地齐读 “夹竹桃却在那里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教师借此机会让孩子们也像老师这样引读,在老师的示范下,一个孩子准确无误地引读道:“夏天,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四色梅、江西腊、夜来香等花开得是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可是不久就黯然失色了,而——”随后全体学生齐读:“夹竹桃却在那里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教师的一句“无论从春到夏,还是从 ——”学生随即道“从夏到秋”教师的一句“无论是艳阳高照,还是——”学生马上脱口而出“还是暴雨倾盆”这一系列的语言训练无不体现着教师的良苦用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看来教师只要抓住语言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进行语言训练,并把语言训练和朗读感悟有机地结合,学生就会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找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享受到祖国语言音韵美,意蕴美和修辞美。
  让大胆想象和文字品味融为一体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商老师执教的《夹竹桃》一课让孩子们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在学习“月光下的夹竹桃”一节时,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以及想象能力,进而来品味语言。
  商老师一句“夹竹桃花色奇妙,韧性可贵让季老和我们无不喜爱。可是那迷离的花影也着实让人魂牵梦萦啊!”巧妙地过渡到“月光下的夹竹桃”这一小节。那如何让学生品味到此段的精妙呢?商老师煞费苦心,借助视频、音频、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闭眼想象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想象:此时你还可以幻想到什么?孩子们在音乐的渲染、对文本的理解和教师的启发下想象也是令人震惊的:“我幻想它是一匹骏马,它居然就是一匹骏马了。微风吹过,这匹马就在那广阔无垠的草原上奔跑了起来。”“我幻想它是田野,它居然就是田野了。这一堆影子是麦子,那一堆影子是高粱。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田里捕虫的青蛙。”“我幻想它是天空中的云朵,它居然就是云朵了。这一团影子是棉花糖,那一团影子是小兔,碰巧飞过了几只小鸟,这就是小朋友的手了。”教师随即借助学生此时的情感指导朗读,这样学生的读书热情被瞬间调动起来,读的是有滋有味,入情入境。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边品读边想象,让学生走进文字所描绘的那个充满梦幻的美好、神奇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意识、审美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老师巧妙地让学生置身于文本中进行想象,并从中引发主体的言语生成、情感体验、审美体味。由于学生“入境始于亲”,介入到深切的体验过程中,察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引起认知的共识、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共振,学生的丰富情感在个性化的言语实践中尽情地抒发出来。
  编辑/黄耀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5945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