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平凉市建设“养生平凉·宜居之地”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平凉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最早的“养生文化”发祥地之一。面对养生休闲正成为新时期大众旅游需求的产业发展新态势,积极发展养生产业,平凉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以此为基础,通过合理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大力提升平凉城市形象、大胆创新休闲项目、打造品牌、发展老年养生产业等措施,把平凉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养生之地·宜居之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平凉;养生文化;养生之地;宜居之地
  “养生”一词,始见于道家的《庄子》内篇。简单地说,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综合其意,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1]。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都市的喧嚣和高度工业化的消费环境,使得人们在自然生态和人文情感上需要得到慰藉,“休闲”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养生”更成为人们调理身心、保持健康、求得长寿的途径。平凉交通便利,气候宜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是发展养生产业的理想之地。本文笔者针对当前平凉发展养生产业的优势条件,提出建设“养生平凉·宜居之地”的主要对策措施,以求抛砖引玉,共同打造“养生平凉”这张新名片。
  一、平凉市建设“养生平凉·宜居之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一)气候舒适温和
  平凉市的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在全省气候区划中,属于泾渭河冷温带亚湿润区。在农业气候区划中,属于陇东温和半湿润农业气候区,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年均气温7.4——0.1℃,年降水量420—600毫米之间,平均日照总时数2144—2380小时,无霜期156—188天[2]。特别是崆峒山、太统山、十万大峡谷、关山、田家沟等林区是发展避暑休闲养生产业的理想之地。
  (二)植被覆盖率高
  平凉市境内天然林面积3.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2.3%,现有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5个,植物种类共51科84属254种,野生动物31种[3]。这些森林植被对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具有重要作用,也为建设“养生平凉”提供了的物质基础和生态空间。
  (三)温泉水量优质丰沛
  平凉是西北早期的温泉胜地,泾川温泉享誉陇上。据国家水质鉴定权威部门测定,泾川温泉水层海拔为506.9—342.9米,水自井下上喷自流,日出水量1920立方米,四季恒温38.2℃。水中含有13种有益于人体的活性微量元素,属氟离子重碳酸钠型医用矿泉水[4]。水质优良,藏量丰富。
  (四)养生文化源远流长
  平凉是最早的“养生文化”发祥地之一。轩辕黄帝曾临崆峒山向广成子求教养生之道,奠定了养生文化的“根”在平凉。经过几千年的演进和发展,形成的崆峒山道教养生文化、西王母养生文化、皇甫谧针灸医学文化、古成纪伏羲养生与和谐文化已渗透到医药饮食、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各个方面,养生观念也随之深入人心[5]。
  (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平凉作为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之重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现已发现各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址465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5处。其中“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崆峒区)、王母宫--西王母降生处的回中山(泾川县)、人文第一祖——伏羲氏诞生地古成纪(静宁县)、西周第一台——古灵台(灵台县)等历史遗址和西周青铜器(灵台县)、南宋银本位货币银合子、佛舍利金银棺(泾川县),被誉为“中华之最”。崆峒山道教文化、西王母文化、大云寺佛教文化、皇甫谧文化独具魅力 [6]。这里风景名胜、文物古迹星罗棋布,都是寻根访古、观光旅游、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二、平凉市建设“养生平凉·宜居之地”的对策
  (一)依托优势资源,做好整体规划
  在创建“养生平凉·宜居之地”之初,平凉市可面向全球招标,寻求平凉当前旅游整体发展规划,接着,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论证,最后制定出“养生平凉·宜居之地”的科学规划。并遵循“城乡一体绿化美化,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整体推进,将市区、市郊和农村纳入统一的大系统中一起谋划,共同建设”[7],做好“养生平凉”工作的长远规划。
  (二)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养生产业的配套设施
  在道路建设、公共交通、通讯信息、购物街区、金融业务、宾馆饭店、度假区、文化设施、等方面,按国际标准进行大力投资和改造。创建市内养生旅游精品路线,完善线路产品、景点产品和接待产品[8]。为此,平凉市可通过政府支持、乡镇合力等措施完成对养生文化景点的复建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对崆峒古镇进行全面的绿化、美化、亮化和净化。同时,以道教养生文化为中心,以西王母养生文化、皇甫谧针灸医学文化为两翼,进一步挖掘、创新地方特色饮食文化,完善区内养生产业的配套设施。
  (三)扩大宣传力度,提升城市形象
  扩大对外宣传力度,合理进行城市建设是提升城市形象的有效途径。为此,平凉市可通过绿化、美化城市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通过组建以提高城市公众自身素质为目的的宣讲团深入社区帮助社区居民改善自身不良言行;也可定期举办以“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为主题的知识讲座完善城区居民精神文明建设,亦可定期播放富有教育意义的影片不断丰富城区居民的精神世界,从而提升城区居民的自身建设。与此同时要利用每年一度的崆峒文化旅游节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使外界了解平凉、向往平凉。从而提升城市形象,为建设“养生平凉·宜居之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因地制宜,创新旅游休闲养生项目
  根据平凉市各县区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底蕴,各县区要精心打造富有本县当地特色的养生产品,不可千篇一律,照抄照搬。在此,崆峒区可在大力发展广成养生宴和崆峒 素斋宴的同时,打造“运动养生”名片,推进养生与武术运动融合,使游客充分体验“运动养生”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内涵;静宁县可发展伏羲养生宴等;泾川县可推出王母蟠桃宴、瑶池宴等地方特色养生名宴,打造“温泉养生”名片,推进养生与温泉旅游的融合;灵台县可依托皇甫谧针灸医学文化资源,继续研发诸如药枕、膏药等皇甫谧系列保健商品;庄浪县应继续完善集养生、医疗、康复、健身于一体的中医养生馆的建设工作;崇信县应将为全力打造五龙山中药理疗养生名片而制定的“绿色崇信?生态养生”方案尽快实施。在旅游商品开发上,可编辑整理出版诸如《崆峒养生学》、《平凉养生宝典》等养生相关书籍,同时促进美食品、饮料、保健品类商品的升级换代,着力研发推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鲜明地域特色的养生产品。
  (五)完善养生休闲旅游发展机制
  平凉市在新时期建设“养生平凉·宜居之地”,必须立足本区,着眼全国,整合全市旅游资源,组建以资源为纽带,以产品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跨区域养生旅游企业集团,加强养生旅游产业的品牌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同时可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引进资金和管理经验,特别是养生服务、养生产品开发、市场培育等方面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培育专业化人才,组建平凉市养生旅游企业集团,最终使平凉养生旅游产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李抱朴.中国养生术[M].北京:南海出版公司,2010.4.
  [2][3]平凉概况[EB/OL].平凉市人民政府网,http://www.pingliang.gov.cn/structure/xxgk/zwzjpl.htm.
  [4]王燕.西王母浴苑全力做大“温泉养生”名片[EB/OL].养生平凉网,http://yspl.cn/Item/Show.asp?m=1&d=7286.2012-4-25.
  [5]惠程华.甘肃省平凉市以“养生”为主题助现代旅游业发展[N].甘肃日报,2011-7-26.
  [6]甘肃统计年鉴·地县概况[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242.
  [7]柴金祥.加快森林城市建设步伐 打造西部最佳宜居城市[J].甘肃林业,2009,(01):13-15.
  [8]王林.建设“养生之地,休闲之都”,提升酉阳城市魅力[J]新重庆,2009,(12):22-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700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