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的“盲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德育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规范日常生活行为。然而,在我们对学生的德育教学中,往往较重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理想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公益性和公德性行为教育,以及一般的规范性行为教育,而实际上我们的德育教育还存在许多被忽视的“盲点”。

针对中职学校德育课开设以来,在教学中发现的盲点分析如下:

1、缺乏对协作精神的养成教育

在对学生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注重简单的友爱教育,而缺乏一定层次的协作精神的养成教育。协作精神除了“友爱”之外,这其中还包括与校园文化、知识和风纪建设的协作;对生活空间中的法则、法规和道德规范建设的协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传播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等活动的协作。所以,我们要突出对他们的协作精神的养成教育,要把协作精神的养成教育提高到一定的高度,绝不可以仅满足于表象的、仅仅的参与性行为,更不可以受应试教育影响而滋长和鼓励过度追求高等文凭的个人奋斗意识。

2、缺乏对批判能力培养的教育

我们在对学生施行德育教育的方式往往呈封闭状态,过多的采取说教形式,从而使学生产生了一系列的逆反性和猎奇性心理,一些精神文明之外的东西也难免侵入学生的心灵。有关教育者对于一些是非问题往往只满足于简单的说教,缺乏对学生自身免疫能力的提高,缺乏对他们的批判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些污染人们精神的东西不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辨别。

3、缺乏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育

虽然全社会现在都在喊:“创造性思维”!但在我们的实际教育中却是一个“盲点”,现在的学生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一代,入学后一直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初中又基本是在教师的束缚性调教下进行学习,因此对有关课程的思维形成了一种惯性,而对有关制作、发明、创造、设计、和不同学科之间灵活的渗透性应用等显得力不从心,有时迫于课程的压力和时间的原因,往往兴趣不浓,介入很少。

4、缺乏对社会现象正确全面透视的引导

中职生们对社会现象虽然具有一定的观察透视能力,但是由于经历、阅历、知识和接触角度等方面的限制,他们对社会现象的透视往往又比较肤浅,常常出现一些错位现象。如商品质量问题、有关行风问题等,他们有时则被一些枝枝叶叶遮住了自己的视野,看不到精神文明的主流,辨别不出精神文明的主旋律。教育者针对学生不能正确判断的社会敏感问题总感到棘手、棘口,对其透视社会的方法不能够雄辩地解释和指导,而是畏畏缩缩,甚至持默认态度,从而使学生透视社会的有关现象越发感到模糊或迷茫,心中似乎总有千千结,有的甚至在走上社会后,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逐渐产生对学校德育内容的怀疑。

5、缺乏平凡就业的思想教育

一个人的追求必须高尚,从事的职业必须服从于社会的需要,要善于乐意做平凡的事,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示出自己的才智,对于新世纪的人才更需要如此。可是,我们的一些中职生们对此却表现得比较淡漠。奋斗,只是为了自己所需要的一纸文凭,只是为了自己想从事安逸、舒适的职业,有时甚至连自己的家庭状况,父母的就业状况都不愿主动关心、了解一下。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中,对这类问题注意得也比较少,只看到学生在认真读书,文化成绩优异,只看到学生表象的守纪现象,对其他并不在意,也没有针对性的去透视一下。

6、缺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深化教育

尽管“青年志愿者”和“手拉手”等活动在一定范围内搞得轰轰烈烈,比较扎实,但在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中对此并不在意,他们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往往理解为一种比较幼稚的思想,认为是陈旧过时的思想,与市场经济不够吻合的思想。有些中职生虽然为别人做了一点好事,但心理上却比较的勉强,缺乏深层的激情和意愿,表现欲时常占上风,有时甚至把为别人做好事视为一种任务,是一种一次性的活动,缺乏持久性和主动性。同时,我们的教育者对学生为人民服务思想也缺乏严格的督导,有时呈敷衍状态。究其原因:其一,学生的课外时间和社会实践机会较少,学生为人民服务思想缺乏足够的展示机会。其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为人民服务思想教育时,往往备课不充分,内容比较清淡,通常采用比较肤浅的泛泛说教的方法来应付“门面”,教育缺乏感染力。

7、缺乏对学生诚实行为的教育

一些学生受到有关的所谓的行风的影响,公关意识的影响,办事说话诚实不足,不够守信,“圆滑”失度,“老练”而“世故”,淳朴中又夹杂着一股浊气。如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考风问题,日常行为规范问题,社会实践中的参与意识问题,面对违纪现的象态度问题,待人接物导向性问题等,常常给人一种浮躁感,正直欠缺感,有的教师则看不到学生中的这种现象,只满足于一般的说教,忽视了对学生行为的动态性监督,忽视了对一些学生存有的“圆滑”的畸形性应变能力的矫正,缺乏对这些不够诚实守信行为根源的揭露和批判,同时也缺乏对正面典型的树立和对照。

8、缺乏对德育氛围营造的主动性意识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但我们的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学生德育教育,而忽视或忘记了学生渗透于社会细胞中的积极作用;忽视和忘记了利用德育对象来营造德育教育氛围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德育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在主动促进家庭文明的过程中去教育自己、提高自己的认识。如家长们的行为道德、择业思想、行风意识、致富途径、睦邻关系等等,都需要学生们去参与净化,以促进一定生活空间的“空间净化”。

总之,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的广泛性和时效性,丰富教学手段,努力探索出一条科学的德育之路,提高广大中职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出一批时代的栋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8365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