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赣东北地区年俗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江西东北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人文背景等诸方面因素,年俗具有自身的特色。文章介绍了赣东北地区的年俗情况,记录了随历史发展进程,年俗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荟萃了大量原始而鲜活的珍贵资料,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进行相关研究有着特殊意义。
  【关键词】年俗 春节 赣东北地区 江西
  年俗作为一种复杂奇特的传统文化现象,在几千年文化心理轨迹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文化积淀,隐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有着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民俗学和艺术学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同时,在现今的社会背景下研究相关课题,对传承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春节,俗称“过年”。从狭义上讲,是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一般是从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开始,然后有祭灶、小年、吃团圆饭、熬年守岁、祭祖、拜年、灯彩等,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其中又以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为三大高潮。因此,春节以农历岁首为界,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多月,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而江西人过春节总共要经过五个阶段:腊月二十九之前是春节的第一阶段,包括过小年、办年货、祭灶、扫尘、贴春联;腊月三十是第二阶段,包括吃年夜饭、除夕、守岁;大年初一是第三阶段,包括燃爆竹、拜年、压岁钱等;大年初二至正月十四是第四阶段,包括回娘家、迎财神等;正月十五元宵节是第五阶段。
  一、赣东北地区概况
  赣东北地区主要包括5个地级市及其管辖的周边县市、乡村等;5个地级市分别是鹰潭市、抚州市、上饶市、九江市、景德镇市。
  鹰潭市位于信江中下游。长期生活在鹰潭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人们,形成和保持着独特的传统习俗,蕴涵着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春节时,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玩龙灯、舞狮子、划旱船、踩高跷、演大戏等,为传统的节日增添了吉祥与热闹。
  抚州市东邻福建,南接赣州,西近京九铁路,北濒鄱阳湖。古为临川郡。荆楚、吴越文化交汇于此,中原、闽粤文化滋润其中。秀美的风光、发达的农业、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优越的地理位置,孕育出灿烂的“临川文化”。魏晋以来,特别是两宋以后,名人辈出,文事昌盛,素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誉称。
  上饶市东邻浙江衢州,南连福建武夷山,西濒鄱阳湖,北连安徽黄山,是闽、浙、皖、赣四省结合部。该地区过年的准备工作往往从农历腊月十五日起就着手进行,此间,要杀猪、宰鸡、腌鱼、制糕点、做新衣、购置敬神祭祖物品和其他节日用品,还要通阴沟,扫屋宇,擦家具,洗衣被,里里外外彻底清洗打扫一遍,然后挂年画、贴春联,将住房内外布置一新。
  九江市位于万里长江、千里京九和五百里鄱阳湖的交汇点上。辖浔阳、庐山两个区;九江县、武宁县、修水县、永修县、德安县、星子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9县;代管瑞昌市(共青城市)和庐山风景名胜管理局。
  景德镇位于赣、浙、皖三省交界处,它群山环抱,河流纵横,美丽而又富庶。昌江横贯市区入鄱湖、越长江、通大海,千百年来把名扬中外的陶瓷运抵世界各地。总面积5200平方公里,人口140万。历史上,景德镇市是典型的陶瓷经济区,城区的绝大部分人均以陶瓷生产或相关的行业为生,繁荣昌盛的陶瓷业引来大量的移民,移民主要来自鄱阳、乐平等人口众多的邻近县区,因而过年习俗各异。①
  二、赣东北地区年俗情况
  赣东北地区除了过春节五个阶段外,每个地市还具有自己的年俗特色。
  1.鹰潭地区年俗
  鹰潭市较有特色的年俗活动有造果子、初一闹春跳灯、上谱。
  鹰潭地区的农村在农历的腊月有十二场事的说法。即归亲、嫁女、乔迁、收账、还钱、买年货、做糖、酿酒、造果子、杀猪、除尘、看立春。农村的造果子,包括印饼崽、打麻片、炒花生、炒大豆、炒米花、做米糖等,尤其是印饼崽,需要人手多,左邻右舍妇女自带小锤,把饼崽印里的米粉敲紧,叮叮哐哐热闹非凡。
  初一天刚蒙蒙亮,家家户户放鞭炮,图“开门大吉”,早在外面守候的“龙灯”立马动了起来。龙用稻草扎成,七人一伙,儿童五人跳灯,一人敲锣,一人收礼。跳灯至乡民家厅堂,由龙头喝彩,其余应彩。房东看见跳灯的儿童活泼可爱,开年又得了好彩头,自然要打爆竹欢送,并用果子或钞票打发。龙灯、狮子灯、“旱船灯”、马灯、罗汉灯、高跷灯等到来之前,都由下帖子的人先到各家各户散发,是亲戚的下“全帖”,还要招待吃喝,但灯不能年年出,中间须间隔数年。
  吃过早饭后,祠堂大门之内早已云集了同宗的男女老少,等待同族内年纪大、辈分高、有文化的执笔人,将过去一年里出生的男丁的姓名、生辰八字记录在族谱上,谓之“上谱”。上谱后还得送谱,即将上了谱的男丁姓名、生辰写在红纸上,敲锣打鼓送到男丁家中,名曰“送喜”。
  2.抚州市年俗
  抚州市最具特色的年俗活动是“玩灯”。正月“玩灯”为南方民间常见的节庆活动之一。乐安县流坑村的灯彩独具特色,一是其规模盛大,二是表现了浓郁的文化气氛。流坑桥西房的三义庙年年初八出灯,文晃公房的太子庙正月十二出灯。文肇公房“七甲”的仰山庙,正月十一出灯,唯有此庙连续出灯三夜。而出灯和游神又是同一天开始的,白天游神,晚上出灯。仰山庙人多势众,游神也最有声势。庙里菩萨一出,共有20多尊,并全副銮驾。旌旗招展,管弦弹奏,锣鼓喧天,神铳、鞭炮震耳欲聋。神像出行,必定游遍全村8条大巷,前后要用七八个小时。是时,围观者人山人海,连周围村庄的人也赶来看热闹。到元宵夜,出灯达到高潮。为灯彩队开道的,是4人抬的两个火盆,盆中炭火炽旺不熄。一对锣鼓,两把神铳,紧随其后,鼓铳不断,声势威武。尾随鼓铳队后的是一位年高辈长的老者,头戴礼帽,身着长袍,一手执蜡烛,另一手执文明棍。紧跟其后的是一个纸扎大坊牌灯。这是第一个露面的灯,是个门面,十分为人们看重。大坊牌灯前后均写有楹联,均系描写当夜景象的赞语佳句。
  坊牌灯后,是神轿、罗伞、锣鼓、花灯等。菩萨随灯出游,有“押灯”之含意,一正压百邪,以防鬼魅邪神作怪。神轿后,便是各种各样的灯彩了。灯内皆点着蜡烛,大的穿在竹杠上,两人抬一个。小的皆由孩子们手提,每人一个,多达数百甚至可逾千。灯名有“八纱宫灯”“龙头灯”“狮子灯”“凤灯”“小桃红灯”等,以及依照马、猴、兔、鱼等动物造型,以及鼓形、六角、八角等几何图形的各色花灯,灯火通明,争奇斗艳,鼓乐喧天,热闹非常。灯队殿后者是龙灯,一般也有八九条之多。元宵之夜,乐安县流坑村八巷之间是各式花灯,而各家各户也都张灯点烛,门前檐下灯火达旦,四处通明。   3.上饶市年俗
  余干的年糕和婺源的四角粽子是必不可少的年货。“爆竹声中年糕香,稻香村里庆丰年”。春节期间,余干家家户户做年糕,寓意“年年高”,形状为砖头。而婺源的粽子(“四角开”)包有四角,吃粽子要打开四角,寓意四处都吃得开。
  元宵节前后,玉山、婺源、上饶、广丰等县市的农村,皆有舞板龙灯等习俗,即用竹骨彩纸扎成龙头龙尾,龙身由各户自扎,每户各置一长条形板凳,上扎2至5个花灯为龙身,内点蜡烛,长达2米,由一人手持,一条龙灯由上百节板凳连接而成,穿行于村镇小道,灯光映天,如巨龙游走,引来万人围观,场面非常壮观。
  而婺源最具文艺气息,一到过年,龙灯、地戏、抬阁、豆腐架、旱船、傩舞等各式各样的地方文艺纷纷登台,歌舞升平,热闹非凡。在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过大年,能最大程度享受地方文艺的视觉盛宴。
  4.九江市年俗
  九江市的年俗特色最多,除了过春节的五个阶段,还有其特色活动:灯节、出天方、叫花子年、杀年猪、还年福等。
  其中以元宵的灯节最为热闹,各县的灯节形式不一。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做灯粑。鄱阳湖地区很多地方都有正月十五做灯粑的风俗,炒些米磨成粉,做成猪、牛、鸡、鸭等造型,熟后供奉祖先,作为新年伊始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好兆头。灯粑中的猪承福(猪头)、牛、猪、鱼、孵鸡窝、禾秆堆等几样大件为供奉祖宗的祭品。猪承福(猪头),做得越大就象征这年养的猪越大,一般要做男人的拳头那么大。孵鸡窝在灯粑中的地位很重要,既象征着一年鸡多蛋多,还象征着这一家人丁兴旺,其中5个鸡蛋和5只小鸡又都是五子登科的意思。
  九江县龙灯表演开始先要打歌,谓之灯歌。歌词内容多寄托龙灵保佑天下太平、人寿年丰。旋律欢快、热烈、跳跃、爽朗,演唱形式有独唱和一领众和,并用锣鼓过门。玩龙灯的同时,还有赏灯彩的习俗。如舞狮子、采莲船、耍蚌壳精、推二姐等,他们结队而行,载歌载舞。
  彭泽县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城乡四境彩灯辉煌。主要种类有草龙、布龙、板龙、纸龙、狮灯、鱼虾灯、蚌壳灯、车(船)灯等。灯彩中,以板龙最为壮观。舞龙时,配以鼓乐,龙前有大锣大鼓开道,龙后配有细吹细打的十番,夜间龙头龙身龙尾均点上蜡烛,穿街过巷,绕村串乡,光耀夺目。接灯时,各村鸣放鞭炮,摆上茶点,男女老幼竞相观看。
  永修县春节、元宵期间,举办龙灯、狮子灯、蚌壳灯、船灯灯彩活动。船灯由艄公、艄婆、姑娘三人表演。龙灯有滚龙、撑龙等形式。表演时一人持彩球,引出分别有7、9、11节组成的彩龙,表演舞蹈性节目,龙灯有到群众家喝喜彩的习俗,接灯者则燃放鞭炮、摆设香烛迎接,表演结束时赠给“红包”。
  5.景德镇市年俗
  景德镇市主要包括浮梁县和乐平县。腊八为农历腊月初八,景德镇旧俗过年有的从这一天算起。所谓“腊八腊八,抓鸡杀鸭”,即是为过年做好准备。
  浮梁县在农历年的腊月初一开始涤尘;初二斋馔洁身;初三杀鸡送德、辟邪辟凶;初四撒谷祭鸟雁(天神的信使);初五杀猪、做酒、打年糕;初六试新衣,迎接外出的亲人返回;初七族会;初八腊祭,跳大傩(小狂欢);初九赛歌、赛诗;初十比牛马(体育盛会);从十六到十八唱社戏,情人聚会;十九吃家家,有点烹饪比赛的味道;腊月二十四辞社,二十六迎春接福,二十八到三十,迎神(灶神)接年(除夕)。
  乐平县民间称春节为“大年”。年前家家准备年货,多数人家宰“年猪”,腌制咸鱼腊肉。腊月二十八以后杀“年鸡”。除夕上午做“年饭”,午后蒸“年饭”,一般都是梭尖打冒一甑,其意为“吃剩有余”。甑下用大砂锅装鸡、肉、豆泡、片笋清炖,俗称“年”,为过年主菜。厅堂正上方置一个装满谷米的桶,外糊红纸写“黄金万两”连体字,桶内插一支很大的红烛,称为“通宵烛”。待春联、年画贴妥后,男女老幼洗脸净手,将饭菜搬至堂前,燃放鞭炮,随后用餐,俗称“团年”。如果一屋数家,则等家家饭菜都备齐,再鸣爆团年。除夕晚上妇女打果仂、包饺仂,准备初一食品。男人则带着小孩给农具、家具、果木等物贴红纸条,俗称“披红”。诸事办妥后,时近半夜,再鸣炮“封门”。正月初一凌晨,男人起床鸣炮“开门”。这一天,男女老幼都换上新衣,庆祝一年之始。
  结语
  赣东北地区年俗属于长江流域民俗圈,具有长江流域的大部分特点,浪漫、温情、灵活、凝重、质朴,但由于地理环境、人文背景等原因,又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在古代,由于部分地区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颇少,因此有一定的封闭性,这就使得赣东北地区的年俗更加古朴,因而更具有原生态和独特性。年俗作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戏剧发生学等学科提供了丰富、珍贵的资料,如目前仍然活跃在赣东北地区的傩戏、傩舞、傩俗等节目,大都具有奇异、神秘的色彩,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巨大的学术研究价值,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发现。
  另一方面,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今天,研究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民俗民风,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展示地方风采,扩大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挖掘和利用世界各国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对促进人类文化资源的共享和保护,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对提升区域经济、文化对外开放度、扩大对江西区域的宣传、促进江西地方经济的繁荣及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同样重要意义。
  注释:
  ①梅联华.江西年俗[M]. 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147—153.
  作者系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2010级MFA(艺术硕士)
  (责任编辑:贺秀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8622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