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习作,为谁辛苦为谁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海燕

  最近,本人参加中年级调研试卷中习作试题的批阅。本次的习作试题,要求学生用一段话写一个喜欢的地方。习作要求没做更多的提示。在阅卷之前,教研员展示了三篇习作,大家共同批阅,以便敲定后面同类习作的分数。接下来大家埋头批阅起来。没过一会儿,一位老师对其中的一篇孩子的习作不知该如何给分,请教研员定夺。教研员把这篇习作展示给大家讨论。孩子是这样写的:
  暑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到北京游玩。第一天我参观了北京的故宫,故宫很美丽,听导游介绍,这是古代皇帝生活、工作的地方,今天我来到这里,也当了一回皇帝,我很自豪。第二天早上来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升旗仪式很庄重,我想到我是中国人,我很自豪。第三天我和爸爸妈妈去爬长城,长城很高很长,累得我不想爬了,但我想到“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又咬牙坚持了下来。站在长城上,我很自豪。
  大家对习作纷纷谈自己的看法,有的老师说,这篇习作应该分三段,该生没有分段,虽然试卷要求是写一段话,但如果孩子真的只写一段话的话扣分要多一点。有的老师说,习作要求写一个地方,孩子写了三个地方,跑题了。有的老师说,看出来孩子想说的是他喜欢北京,但又写了故宫、天安门和长城,说的地方好像太大了,照这样说,中国也算是一个地方了。应该对文中提到的其中一个地方详写,这样才显得详略得当。教研员思考了一会儿,对大家说:“请我们老师站在孩子的立场,以孩子的视角来看待儿童的习作。”教研员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想到本人多年来习作教学的辛苦历程,也时常听到周围同事的感叹:一篇习作教下来很辛苦,要指导,又要修改。学生把习作当做是一件痛苦的事,纳闷为什么我写出来的的文章老师总不满意?为什么老师总觉得孩子的文章没有新意?思来想去,得出以下三点感受:
  一、关注儿童生活,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现
  小学生作文实际上就是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小学生往往忽略身边的事情,难以挖掘身边的题材,这需要教师恰当地引导。
  记得本人在教五年级时候,有一天午自习,学生们在座位上静静地看书,我在讲台上批改学生们的作业,批着批着,我“扑哧”一声笑出声来。学生们抬起头来,惊讶地望着我,我仍然“哧哧”地笑。学生们看我笑成那样,都忍不住了,好奇地问:“老师,您笑什么呢?说给我们听听吧。”我边笑边说:“你们听好了,有个同学写‘微不足道’的意思是‘鞋很小,脚根本插不进去’……”我话音未落,全班学生大笑起来,有的学生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学生笑得东倒西歪。好不容易止住了笑声,有个学生问:“老师,谁这么有才呀?快告诉我们。”我止住笑,说:“你们看看我们教室里谁没有笑。”话音刚落,学生们好奇地东张西望。很快,一个眼尖的同学大叫:“李和伟,是李和伟”。只见李和伟不好意思地低着头,脸涨得通红。我怕他难受,就笑着对他说:“谢谢你给同学和老师带来这么开心的笑,大家没有嘲笑你的意思。”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学生们又安静地看起书来。这时,我灵机一动,对学生们说:“今天轮到写循环日记的同学不用愁了。”第二天的循环日记本上,好多学生都记叙了前一天中午发生的趣事,文章题目也很新奇,有《歪解“微不足道”》;有《老师“疯了”》,有《教室里飞出的笑声》,有《笑痛肚子》等等,题目五花八门,内容精彩而又传神,简直就是前一天现场情景的再现。讲评日记时,我说:“这是大家近期写得最精彩的日记,其实你们写作文只要用心关注身边的生活,就有话可写了。”从那以后,学生们就会经常在日记上写一些发生在课间、课堂上的有意思的事,例如《三师争霸》,描述的是临近期末考试,语、数、外三位老师争着要课的趣事;《孙老师镇“妖”》讲的是孙老师不在教室的一会儿工夫,调皮学生在教室捣乱的故事;又如《“娘”同学二、三事》,记录的是发生在我班一个比较像女孩子的男生身上的搞笑的事。总之,学生的日记丰富多彩,再也不为写作文而犯愁。可见,儿童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二、关注儿童情趣,守住儿童的那份童真
  儿童习作的目的,在于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因此,学生习作时,要鼓励学生尽情地表达对生活的新感受和新发现。也许,充满童趣,成人无法体会或感受到的童真、童心、童乐、童语才是学生情感的真实反映,是其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如果教师毫无顾忌地横加指责,设下许多条条框框,必然会伤害学生的自尊、自信,从而导致学生怕写作文。儿童的习作就是用笔说话。比如三年级学生写“爸爸一天一天地读书,一点一点地进步”,写出了爸爸爱读书、爱学习的情景,很有韵味,正是体现儿童用笔说话的特点,很口语化,简洁而明白;又如二年级学生离开公园时,“树啊、花儿啊,再见了”表达了儿童内心真实的情感,富有童趣。有的学生写:“天哪,太莫名其妙了,人哪有第三只眼睛,只有传说中的二郎神是三只眼。可传说常常不是真的呀。难道这第三只眼是我们的肚脐眼?”这样的语言才是充满童趣的语言。
  记得我的学生曾经写过这样一篇半命题的文章:
  怀念我的奶瓶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不知不觉,我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书包一点点地变大,一点点地变重,直直的腰杆也一点点地弯下去了……每当我看到我家楼下阿姨的宝宝躺在摇篮车里,快活地吮吸着他的奶嘴,我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多么想回到他这个年龄啊。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为了能再次体验这无忧的日子,我不惜代价,花了19.5元的巨资,买回了一个小小的奶瓶。
  回到家,我就开始清洗我的奶嘴,用消毒液泡,用抹布擦,把奶嘴洗得比新买的还新。爸爸看到了,说我“作怪”,妈妈看到了说我“浪费”,我听见了,不以为然地回敬:“一个土包子,一个小气鬼,山人自有妙用。”随后走进我的小房间,“嘭”地关上门,把一盒学生奶倒进奶瓶里,躺在床上,像小毛娃一样,用力地吮吸着奶嘴,“真快活呀!”我很享受地自得其乐。
  这一天,只要一喝水,我就离不开奶嘴。
  这篇文章文字背后透露出多么可爱的童真呀,有哪个大人又会像她这么做?这就是童心使然,率真而为。谁又能舍得对这样的童心设下许多的条条框框呢?这就是儿童世界真实自然的生活情景。自由表达,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说话,学生才能享受到作文的快乐,才会有属于自己的言语个性的发展,我们才能看到一篇篇极具个性的儿童习作。回到前文,在孩子的眼中,北京就是一个地方,在孩子眼中,故宫、天安门和长城和北京是一体的,孩子写参观故宫、看天安门升旗仪式和爬长城都是在表明他很喜欢北京。细细想来,孩子的表达方式非常独特,他每写完一个地方都以“我很自豪”来结束,这不就是排比式的一唱三叹吗?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篇好文章。张化万老师曾说过:“许多老师常常希望把孩子训练成老练的、成熟的、会使用大量成语和成人语言的人,我最担心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把孩子灵动的语言给消灭掉了,还把儿童的天真稚气给抛弃了。假如我们的习作评价关注的不是学生的真情实感,不在乎学生灵动的语言,而一门心思只在规范的、程式的、修饰的语言水准上做文章,那一定会约束学生习作个性的表达。早熟不是成熟,催熟常常带来品质的下降,丢失的却常常是儿童的本真。”
  三、降低习作要求,增强儿童的习作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习作目标中要求:中年级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习作主要写片段。就是高年级的习作也取消了字数的要求。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往往会无形中拔高习作的学段要求和尺度,甚至有老师要求二年级的孩子写周记字数达到500字。500字的周记,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恐怕还没有这样的概念。孩子回家写不出来,家长只好代劳。不写,怕孩子挨老师批评;写了,不是孩子自己的水平,家长也很苦恼。经常这样布置周记,这哪是给孩子布置作文,这分明就是在给家长布置作文。有的家长说,自打他家的孩子读书以来,他这个做家长的感觉很累。家长能不累吗?当老师看到孩子交上来的周记,是不是孩子自己写的,老师难道看不出来吗?大人说话的语气和小孩子是不一样的。这样的周记起到练笔作用了吗?老师还在费心费力地改,简直就是自欺欺人。我想孩子作文水平提高不快,原因不言自明了。让我们回到开头看孩子的这篇文章,从文章要求来看,用一段话写自己喜欢的地方,并没有要求孩子分段,也没有要求做到详略得当。这篇习作文从字顺,意思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了。我想,对儿童的习作要降低要求,增强孩子习作的信心。至于要表达什么,应该是随意的,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只要表达清楚,让人能看明白,对于刚升入中年级的学生来说,习作就已经达到要求了。要求过高,容易让孩子产生畏难情绪,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对作文失掉兴趣,变得怕写作文。让我们蹲下身来,用儿童的目光审视儿童的习作。学生所写的内容可能还很幼稚,描述的语言也可能较为平淡,但它却是学生创作的火花,教师要精心呵护,切不可粗暴地否定。
  如果我们教师能对以上三点多加以思考,或许就能避免习作教学中的盲目,真正达到作文教学的低耗高效,作文教学才不会那么辛苦,儿童就会品尝到作文的甜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9068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