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析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儿童文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之间关系问题,历来是小学语文所关注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有着“一体两面”的关系。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我国儿童文学研究基本上都站在儿童文学创作者的角度,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研究之间尚未形成很好的结合,二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未能形成系统的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研究。
  关键词:儿童文学 小学语文教育 教学
  中国的儿童文学自诞生之日便与语文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儿童文学的教育性在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界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在中国儿童文学的百年实践中,小学语文教材是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关注的焦点,也是他们实践自己儿童文学主张的重要阵地。在中国现代教育的诞生期,儿童文学曾是一支改变中国教育性质的生力军。小学语文教育本着与欧美接轨、与国际接轨的思路,呈现出与儿童文学充分融合的局面。但是随着政治运动以及科学、理性思想的冲击,儿童文学逐渐淡出小学语文教育的视野。新世纪以来,随着新课程改革方案的推出,“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理念再一次被业界“发现”和“强调”,小学语文“儿童文学化的趋势成为一种必然趋势”[1],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被选入到新编教材和必读书目中,与此同时,儿童文学作为课外阅读或延伸读物正被大量应用、出版。
  步入21世纪以来,一直以来有着诸多垢病的语文教育开始酝酿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2001年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由此拉开的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序幕,成为当时语文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下,小学语文与儿童文学的融合也被放在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上。
  一、新课标语文课程“人文性”性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
  新课程标准的“新”更在于它强调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何为人文性?语文课程如何体现人文性。“人文”在字典里有两个义项,其一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其二是指“一种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从人文的第一个定义来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该指语文承担的文化传承的重任。同心出版社出版的一套《美国语文》,选编了美国中学的语文课文。从这部书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这些课文以美国历史的发展为线索,以不同时代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及文学代表意义的文章为依据,孙郁就曾说过这本书既是美国语文书,也是一本美国历史书,更是一本美国文化书。从人文的第二个定义来看,所谓的人文性,最终的落脚点在“人”,完整的人,自由的人,也就是说,语文教育要以人为本,落实到小学阶段即以儿童为本,用儿童文学的说法来讲就是“儿童本位”。
  二、增强学生的“桥梁”意识
  儿童文学的根本意义在于帮助儿童健康成长,从本质上讲,它是“成年作家与儿童读者在审美领域的生命交流”,它表现为形象性、知识性、趣味性、指导性,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食粮。日本儿童文学理论家上笙一郎说:“儿童文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身体、精神、社会方面均未成熟的儿童培养引导为健全的社会的人。”事实上,儿童文学以它强大的教育感染力量,对儿童发生着深刻的影响。高尔基说:“每一本书就象阶梯的一小级,每攀登一级,我就愈脱离动物走向人—走到更美好的生活理想,达到对于这种生活的渴望。”“我愈读得多,书就使我和世界愈接近,生活对我变得更加光辉、更加美丽。”儿童文学推动人的成长和进步,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教育素质亟待提高
  小学语文教师只有熟悉儿童文学方才懂得儿童文学。他们身负着向少年儿童输送儿童文学、指导学生阅读欣赏儿童文学的使命。他们对儿童文学的系统学习应在大学阶段完成。而在师范院校中,儿童文学基本处于一个选修课的位置,甚至就没开设相关课程。因而,就直接导致了师范院校毕业的师范生,对儿童文学的理解还停留在安徒生、格林童话的层面上,对入选的儿童文学作品只能停留在就其某一篇目的分析理解之上。除此之外,在职教师鲜有机会参加教学培训,其中关于儿童文学教学指导的培训更是少之又少,这都造成了小学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不足。
  相当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儿童视角,根本没有站在儿童立场,从儿童真正的需要出发。虽然有些老师已经开始注意向学生推荐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但面对这些作品,怎么样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又如何指导孩子们进行阅读,老师们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许多教师把选入教材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更多地当作语言教学的材料,注重的只是知识层面的教育,而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开发严重不足;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怎样在实践中进行有效结合,才能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老师们尚未进行过进一步思考。师范生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相当有限,未受到良好的儿童文学甚至文学的熏陶,缺少儿童文学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导致小学教师在儿童文学教育方面明显先天不足。
  四、小结
  综上所述,三者互为表里,又相互联系,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此三者“三位一体”,要想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有积极探寻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把握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两次良性互动,从而洞悉中国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结合的新的动向:儿童文学分化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考察新世纪小学语文教材的面貌,认识到新课程改革之后儿童文学日益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资源,甚至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方法。无论从中国儿童文学史的发展趋向来看,或者从当前儿童文学自身的发展现状来看,抑或从儿童文学化的教材这一现象来看,我们都有理由相信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是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参考文献:
  [1]兰文杰. 中学教育心理学[M]. 重庆: 重庆出版社,2008: 26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9505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