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离开生活的数学是枯燥的数学,不可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却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究竟有哪些联系,学生根本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一、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探索的习惯
  (一)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围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养成随时加以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的良好习惯。
  (二)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以多种途径去寻求问题的情景,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讨论和解决。
  二、创设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情境,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我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经历“生活——数学——生活”这样一个数学学习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是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具体做法是:
  (一)创设直观性情境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运用学生最为熟悉、常见的、手边上的事物处理突发事件,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效果。在教学活动课“一亿有多大”时,课件首先出示中国人口数的资料,学生对这么大的数字概念很模糊,当我拿出一千张纸时,由于学生已经知道今天要学习数学“一亿有多大”,让他们猜猜,全班竟然不约而同的说有一万或一亿张。这时,一动,数数你的练习本,再和老师手中的纸比一比,这时,学生大部分都猜出了是多少,当算出大约一亿张纸有多高时,就告诉他们所在教学楼的高度,让他们对照比一比等,让他们从对身边熟悉的眼前常见的事物作对比,感知了生活中的大数,了解了大数的实际意义。
  (二)创设描述性情境
  所谓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教学《合理安排时间》时,通过“家中来客人”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展开教学,通过学生自己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教学问题,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主动参加学习过程。以“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和“怎样才能让大家最快的吃上烙饼?”这两个问题冲突为线索,引起学生思维碰撞,真正的做到拔出萝卜带出“泥”,而这“泥”恰恰是本课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探究最优方案。教师的谈话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自觉地开始了学习。
  (三)结合生活经验,在创设活动中学数学
  在教“垂直与平行”一课的一个片断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体育课上,老师给同学们测量跳远成绩时,小红跳时,老师从跳板的一个顶点测量,小明跳时,老师从跳板与小明做垂线段量,这时小明不高兴了。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你想用哪种方法替你量?于是,激烈的讨论展开了。到最后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直线外一点到直线可画无数条线段,但只能画一条垂直线段并且垂线段最短。所以采取做垂线段量法最合理也很公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也使他们知道了不管做什么都有一定的规则,渗透了一定的思品教育。
  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挖掘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自我拓展的意识及提升学习品质
  根据学生所处的社会、家庭、学校的现实生活环境,有效地挖掘与学生的数学学习密切相关的生活资源,通过对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合理地加以开发、提炼、加工和整合,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资源。通过对知识经验的积累、验证、巩固、应用,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使学生不断地自觉地自我拓展、自我完善其数学素养和学习品质,最终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
  [2]《生活教育》2011年02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1114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