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探化学教学中观察能力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观察是有益知觉的高级形式,是思维的起点,只有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化学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我们的学生在观察能力上存在着随机性观察多,确定性观察少;笼统模糊的观察多,仔细区分的观察少;杂乱无章的观察多,程序计划的观察少;明显主题的观察多,隐蔽背景的观察少;直观感知的观察多,间接认识的观察少的现象。从而造成观察能力整体水平较低的局面。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有层次的,它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由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递进过程。在观察的方法上可具体分为:
  1.兴趣观察
  许多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直觉兴趣,他们为客体事物的新奇性所吸引,喜好观察那些鲜明、生动、不平常的现象,年级越低这种情况就越明显。初中同学看到镁条燃烧,听到氢、氧混合后点燃的爆鸣声,可以高兴得欢呼起来,这种观察与感受是自发的,无需培养。他们容易仅仅满足于感知客观事物,并不一定有了解这些现象产生原因的兴趣。因而,这种兴趣观察是不稳定和不持久的,这是属于低层次的自发观察,停留在这一阶段无助于观察能力的发展。
  2.目的性观察
  观察是思维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从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出发,是有计划、比较持久的认识某种现象的知觉过程。实验离不开观察现象,但观察实验不同于观察自然。观察实验是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借助某些仪器、设备和试剂使某些化学事实和现象,在人为的特定条件下,排除干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在中学化学实验中要观察的主要内容是: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其中实验现象的观察一般是观察能力培养的重点和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必须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中学生普遍观察能力不高的现状。从教学实际出发常见的观察方法有以下几种:
  2.1 全面观察
  全面观察是指多方位、多角度的,要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在化学实验中,全面观察主要包括:物质的的颜色、气味、状态;有无气体或固体物质的生成、溶解;有无发光、发热、发声、变色现象;反应速度快慢、激烈程度等。实验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生成物的颜色、状态,并与反应前进行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必要时需立即作好记录。
  全面观察是观察者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完整的观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一般学生往往容易抓住强刺激性现象,而忽略那些一瞬即逝的细微变化。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引导得法,绝大多数学生是能够进行全面的观察的,即能够完整、正确地描述实验现象和理解实验的反应原理。通过全面观察,就可以对某一化学物质或反应有一个全面性的了解,可避免片面性。
  2.2 重点观察
  为了说明某一化学概念或物质的某些特性,只需对实验中的有关现象进行集中观察即可。如:在铜锌原电池的实验中,为了证实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则仅需重点观察灯泡是否发光,在分析化学原理时,则重点观察铜片上是否有气泡逸出,其他方面就不一定要求学生面面具到地进行观察。
  2.3 对比观察
  即同时观察多个相似或相近,甚至相反的现象。找出异同点。如:氯化银、溴化银、碘化银三种沉淀的颜色只有在对比中才易鉴别。再如中和滴定时指示剂颜色的变化就需要做空白实验予以对比才能分清。
  2.4 反复观察
  某些重点实验或现象、比较复杂的实验则应当进行反复观察,重做几次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视,演示一次我们误认为学生已经看清楚了,实则不然。铁在氧气里燃烧有没有火焰,铜在氯气中燃烧的产物是什么颜色,焰色反应又如何善于捕捉那稍纵即逝的现象等等,只有经过反复观察才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2.5 选择观察
  选择观察的内容不一定是实验的重点,它只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选择。如指导学生专门观察实验中教师怎样使用滴管,或是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或错误观察等。
  2.6 有序观察
  在同一实验中当我们所观察的现象较多时,一下子难以全面观察到,就要按各现象的特点,有序观察,如先观察那些稍纵即逝,后观察消失比较缓慢的现象,有的还可由外向里观察,由上向下观察,这样就不至于手忙脚乱,挂一漏万。
  2.7 发现观察
  探索性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不一定在实验前全能估计到。因此,这种观察往往无确定性目的,有的只能是估计,但它仍属于确定性观察。对于那些不在预料范围内出现的现象,需要学生具有细微而敏锐的捕捉能力,这是一种要求较高的观察能力。
  一般来说,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和选择观察属于较低层次的观察,是为了培养初步的实验观察能力,目的比较单一。在验证性实验中教师应有计划地把这种观察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学生对每一个实验的观察过程中。培养这种观察能力要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的大轮廓,再逐渐观察实验的细节;先观察实验中出现的显著变化,再观察那些不够显著和微小的变化;先观察单一现象的变化,再观察复杂现象的变化;先讲究观察的质量,再逐步提高观察的速度。
  对比观察和反复观察既属于低层次的观察亦属于高层次观察,它是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的强化过程,也是发现探究观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氯气可以置换KI溶液中的I-离子而析出I2,I2可以使淀粉溶液变蓝,但当氯气过量时,这一现象又发生了变化,溶液中的蓝色会迅速消失,如不经对比和仔细地反复观察,则这一现象未必被学生发现,那么I2使淀粉溶液变蓝的性质或氯气氧化I2的反应就会从观察中消失。
  观察能力的培养要做到:教有方、学有法、练有序、思有理。
  教有方是指教师要有标准的示范和引导,做到目的明确、准备充分、操作规范、效果显著,一步步地指引学生学会观察什么和怎么观察。
  学有法、练有序则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练习并掌握观察的要领,不断地向教师、向实验,特别是向自已提出"为什么"。
  思有理是要把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使思路清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种继观察而产生的抽象与概括,开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这样,学生不仅模仿了教师的观察,同时也模仿了教师的思维序列,从而掌握了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思路。由模仿到独立,由独立到创新,还有一段十分艰难的历程,模仿是手段,独立与创新才是目的。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除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外,还应该注意"及时强化",对观察的结果"及时评价"。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兴趣,有利于培养正确的观察态度和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利于及时纠正观察中的错误和遗漏。指导学生观察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后,及时评价结果,指令每一个学生记录或叙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发现有的学生会误认为铁燃烧时的火星为火焰,通过评价便可以得到及时的纠正。经过反复观察以强化纠正这一错误可以克服学生观察中粗枝大叶的毛病。
  观察能力的培养比掌握某些知识或技能更需要有一个较长的练习过程。因此,观察能力培养的第三步就是要"持之以恒",只有勤于观察才能善于观察。如:经常观察沉淀不仅可以区分沉淀的颜色,而且还可以区别出什么是絮状沉淀,什么是胶状沉淀,甚至还可以从沉淀的色、态上判断不同物质是否同时沉淀。可以说,不持之以恒地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的发展是有限的。
  总之,化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有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正确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促进其他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1730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