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积累、模仿、化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舒早霞

  【摘要】 针对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的现象,分析如何借助课本这个巨大的素材库,通过积累、模仿、化用课文精彩词句篇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积累课文资源,模仿课文写法,化用课文内容,提高写作能力,使课本成为学生写作时取之不尽的源泉。
  【关健词】积累 模仿 穿插 化用
  很多老师遇到过的窘况:一写作文,学生抓耳挠腮,挖空心思,痛苦了半天,交上来的,要么语言贫乏,要么空话、套话,要么素材平凡,人云亦云。看学生作文,尽是:我敬佩的一个人,一件难忘的事,我喜爱的玩具……之类的文题。确也难怪,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生活本身就是那么简单,除了学习外就是吃、睡、游戏,无忧无虑是他们的天性,他们不必担忧生计,无需追求名利,同学间天真纯朴的交往,他们认为是自然。而作文非得让其从生活中挖掘或光辉灿烂的人物,或多姿多彩、甜酸苦辣的人生。不得已,他们只得苦思冥想、无病呻吟,尽量在题材的意义、事件的复杂上下工夫,所以作文还常有雷同现象。此类所谓生活体验的作文,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一点用处。我觉得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走入了一个误区,有舍本逐末之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老师往往一味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一味指导写作技巧、文字表达、文意提炼、点题,纯粹为作文而作文,而不能在语言和思维上使学生获得发展的空间,那么,对这些阅历浅的学生来说,还是一提作文就犯晕。当我在埋怨的同时,我曾想:学生写作文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怎样让单纯的学生们有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呢?《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认真吸取以往的成功经验,在学习语文的各种环节中,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结合自己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认真分析:语文老师如何利用教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积累课本里的精彩词句和篇章
  如何积累呢?首先,对课文进行分类,形成素材网络。课文分类的方法有好几种,如:把六册书按名言警句类型分,按中考作文涉及的题材分,按人物分……
  按课本中的文学形象:诸葛亮、邹忌、海伦、孔乙己、陈胜、屈原……
  按课本中的名人名家:陶渊明、李白、杜甫、陆游、苏轼、李清照、范仲淹、奥斯特洛夫斯基、鲁迅、司马迁……
  按中考作文涉及的话题分1.成长篇:《孤独之旅》《心声》《再塑生命》《丑小鸭》
  2.风俗民情篇:《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吆喝》《春酒》
  3.追求篇:《日》《月》《海燕》《行道树》《人生寓言》《我的信念》
  4.磨难篇:《孤独之旅》《热爱生命》《荒岛余生》《伟大的悲剧》
  5.自然篇《春》《济南的冬天》《雪》《秋天》
  6.环境篇:《敬畏自然》《罗布泊,消失的仙湖》《大雁归来》《旅鼠之谜》《喂——出来》
  7.爱好篇《谈读书》《心声》《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8.生命篇:《谈生命》《人生》《地下森林断想》《热爱生命》《那树》《紫藤萝瀑布》
  9.战争篇:《新闻两则》《芦花荡》
  10.沟通篇《傅雷家书》《致女儿的信》
  其次,朗读、背诵、摘抄。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篇佳作,在上课时,老师都会指导学生去欣赏它的美。从内容,表现手法,语言,修辞,艺术效果等方面带领学生去领悟。并且还会让学生把好的词语、句子、段落摘抄在笔记本上,经常的看一看,读一读,对于好的句子,段落,还会让学生背诵、默写。我们要充分积累课本里的精彩内容,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充实文章内容。
  二、模仿课文的写作技法进行作文
  语文教材里选的课文,大多数都是名家名篇,他们的写作技法如大海之水,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只需攫取其中一瓢,就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记叙中穿插议论这种写作技法,是记叙文最为常见的写作技法之一,在本文中我将以这种技法为例,简单分析:如何模仿?这种技法的难点是,怎样在记叙中穿插议论。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第一,我们先应了解为什么要在记叙中穿插议论。
  一般来讲,记叙中的议论主要有如下作用:1.表达作者的观点 ;2.抒发作者的情感;3.表现人物形象;4.画龙点睛,深化文章的主题;5.严密文章的结构;6.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有的时候议论用得好,可以对上述这几种作用进行综合的表现。如《列夫?托尔斯泰》,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思想进行大段的议论,如“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些议论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情感,突现了人物在人们心中的影响,有着强烈的的感染力。
  第二,何时何处在记叙之中穿插议论;(1)要着重对最典型的事例进行议论,例如《阿长与<山海经>》;(2)要着重在最动人之处进行议论;(3)要着重在作者感情最激动的时候进行议论,例如《伟大的悲剧》;(4)要着重在点示全文的意义时进行议论,例如《散步》;(5)要着重在对文章的结构起重要作用时进行议论,例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我们在对作文进行构思时,就应该考虑到要不要穿插议论,就要考虑到这议论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从而有的放矢地安排记叙中的议论。
  第三,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应掌握哪些方法
  ①泼墨法。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在文章的结尾处集中一大段语言文字进行议论,给人以“泼墨如雨”的感觉。如《藤野先生》,专门安排了课文的第37段进行尽情的议论,以抒发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深化文章主题。
  ②点示法。即用很少、很精粹、很关键的文句,或在文章的开头,或在文章的结尾,或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在文章的结尾)“点”一下,人们往往称这一“点”为“画龙点睛之笔”。如《紫藤萝瀑布》的结尾“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又如《狼》的结句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前者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感悟,后者表现了一种嘲讽,都蕴含着理趣。   ③穿插法。也就是以叙为主,边叙边议的方法,其笔法是在文章的一个一个的层次之中安排议论的内容。例《我的母亲》就是这样。在中间、结尾,反复出现对母亲进行抒情、议论的句子,不仅使全文的结构分外地严密,而且也不断地强化了对主题的渲染。
  第四,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应避免滥发议论
  在记叙中穿插适当的议论,往往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但如果使用不当,不知道记叙文是以记叙这种表达方式为主的,不知道文中的议论,应是在充分记叙的基础之上有感而发,于是随意点缀,勉强凑合,或者大发议论而又空洞无物,那么这就是滥发议论。我们要避免滥发议论,就要注意在穿插上下功夫,做到紧扣内容,衔接自然,灵活、简洁、适度地进行记叙中的议论。
  三、化用课文中的一些精彩句子和材料
  1.在写作时可以引用、化用课文中优美的语词文句,这样可以使文章文采飞扬。但要注意的是,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时,不能为了引用而引用,务必根据文章主题的表达或展开思路的需要,进行有效的引用和化用,否则便是无效的表达。
  2.借用课文中的人物、故事情节进行演绎新编。在吻合原文人物言行、性格及语言风格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或把故事拼接于现实生活,或放大与课文密切相关的细节,或合乎事理发展地节外生枝,引入原文没有的人物,或者表达出与原文不同的新的旨意。有些文章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补写开头和结尾。如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已》让学生再叙写一个结尾,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创作激情很高,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并把他们的作品在课常上交流,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举用课文典型事例,用第三人称的视角讲故事,或用第一人称自述经历,使作文内容充实,主题深刻,并且多态多姿。
  4.把有限的材料变为无限的资源,即变“一”材为“多材”。比如,我们学过《曹刿论战》后,就可以将这则材料变为二则:从曹刿的角度,那就是他具有远见卓识,知己知彼,抓住战机,热爱国家。而从他身上又可见人才的重要性,懂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从鲁庄公的角度看:他在战场上鲁莽冒进,目光短浅,在用人上又虚怀若谷,唯才是用,可见“寸有所长”的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多角度思考,举一反三。还要用发散思维对素材进行不同角度的联想,找到素材与作文题目之间的契合点,向主题拉一拉,靠一靠。
  在历年的中考中,许多考场佳作都联系了语文课本内容,或模仿课文句子,或学习课文的写作技法,而且不只是用一篇课文的素材,而是将几篇课文的材料综合起来使用。并且用的时候会变通,使材料和作文题十分切合。如下面几篇:
  第一则材料:“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徐志摩先生的那首诗《再别康桥》,引发了我们对告别的思考。在古今诗人的笔下,告别往往是一种不舍,一种愁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是一种多么惆怅的告别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又是一种多么失落的告别呀!然而我并不喜欢这种依依不舍的告别,我更喜欢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种豁达的心胸开阔的告别。因为告别其实是人生又一个新的开始。(2006年常州市中考满分作文《告别=新的开始》)
  第二则材料:欣赏《论语》,我慢慢地去咀嚼它,用它规范我的言行,指导我的学习。印象最深的那一次:步入初三,我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对概念、定理的理解,这使我学得极不扎实,各种教辅书上的方法更使我眼花缭乱……后来,我反复咀嚼《论语》,其中“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话语使我受益匪浅。《论语》倡导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这比任何一种学习法都行之有效。反复咀嚼,如同在苍绿的橄榄中嚼出丝丝清凉,……(2007年满分作文江苏扬州《吃透〈论语〉》)
  第三则材料:李白选择了飘逸,刘邦成为了英雄,毛泽东虽不会弯弓射大雕,却仍选择了“枪杆子里出政权”,人生难得的百抚平自己的心态,心态平了,路自然平,也就清晰了。……青鬃转白, 是美人心事,尚能饭否,是良将块垒。为何不选择做一个青衫垂立的逸士,在田间草地漫步?或者做一个至死无悔的骑士,在仓皇的尘世中扬鞭,你若问我姓名,白石、雪暮、秋夕任你称呼。……(2008年湖南省益阳市满分作文《那岗上沉甸甸的麦子》)
  我们的课本确实是一座写作素材的宝库,学生拥有了它,就可以冲开作文的团团迷雾,种种束缚,在写作时游刃有余。当然,课本不是写作的唯一素材来源。我们平时要善于广撷博采,重视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提高写作水平。 世界是无穷的,生活的魅力也没有止境,只有让学生们用自己年轻、热情、充满生命活力的目光去热烈地感受,大胆地发现——整个世界都是属于他们的舞台。
  (作者单位:东莞市沙田广荣中学)编辑/张俊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3353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