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理念下中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健娟

  摘要: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作为研究指导,旨在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推动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在中职学校树立教育服务新理念,即教育服务观、教育顾客观、全面质量观和过程控制观,构建以评价多元化和监控立体化为主体的中职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职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161-03
  《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是我校2008年承担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经过两年半的研究,该课题于2011年1月经过专家评议评审结题。
  课题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一,将全面质量管理(TQM)理论、ISO9000族标准与质量管理认证体系等企业质量管理理念与方法引入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中去。
  第二,改革过去监控主体单一的局面,加强教学管理中“盲点” 的监控,特别是对监控结果的有效处置,建立适应中职教育发展的多元化、全方位监控网络。
  第三,建立适应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以满足学校、企业、学生和家长多元化主体需求的评价制度,使教学质量、毕业生质量达到多方满意。
  第四,建立畅通、真实、有效的中职学校教学质量信息收集、分析和反馈系统,实现P-D-C-A(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良性循环,达到教学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目标。
  第五,通过管理体系的运行实践,不断检验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适宜性,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和改进,从而完善中职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策略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作为研究指导,课题研究的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作为主要研究方式,采取边实践、边研究的思路。研究中广泛收集国内外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的相关资料,深入分析中职教学质量现状和问题,在本校建立和运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检验其有效性和适宜性,提出构建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评价及教学信息系统的可行性建议,研究的成果力求做到服务于中职学校的内涵建设,也为同类学校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策略
  查阅资料,积累知识 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教学质量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中等职业教学管理的文件,为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体系的建立需要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因此,我们从政策研究到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逐步深入推进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质量监控的研究。
  加强指导,协调关系 邀请专家现场指导,作全面质量管理和教学管理专题学术报告,使课题组成员掌握全面质量管理和教学管理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定期召开课题组协调会议,处理好总课题、子课题之间的衔接关系。
  联系实际,注重实效 本课题的研究涉及面广,对问题的认识与解决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我们将课题研究任务分步骤完成,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在我校教学管理过程中进行实践检验,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和提高。
  课题研究的实践举措
  本课题结合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际,对原有体系进行全面修订和重构,新的管理体系于2008年9月运行,解决了旧体系中部门间接口的矛盾。
  本课题的实践创新之举主要有四条:(1)课题组研究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学校进行了实践尝试,在运行中树立教育服务新理念,即教育服务观、教育顾客观、全面质量观和过程控制观,将学生的需求和满意度作为开展工作和谋求发展的出发点。(2)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网络。构建的监控体系中,学校、企业、家长、用人单位等形成全员监控,在监控过程中覆盖了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顶岗实习环节等全过程、全方位监控。(3)解决了顶岗实习中“盲点”的监控。通过对顶岗实习阶段实践性教学的监控,消除管理中的漏洞和死角,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管理无缝对接。同时,加强对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控制,使监控结果得到有效处置。(4)建立了教师、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等多元化主体的评价标准体系;依据多元化主体的实际需求确定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依据教学质量的属性确定评价标准的内涵;依据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确定教学评价指标。
  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一)课题研究成果
  新型模式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了有效保障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改革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以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岗位实践能力、专业技能的要求,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将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方面纳入质量目标中,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制定可资考量的质量标准,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而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国家政策有效地推动了中职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1)国家对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一系列职教政策相继出台,确立了职业教育发展目标、改进措施和投入渠道,给职业教育事业带来新的生机和极大的发展空间,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一系列政策法规趋于具体化,进一步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2)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经验,我国出台的一系列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推动了学校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建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关系积极推动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转变和内涵建设。(3)据2008年统计:中央财政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30多亿元,重点支持了32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700多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组织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累计完成骨干专业教师国家级培训1.8万人,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能力和条件。   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评价标准 本课题确立了以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为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评价主体为主线,以评价多元化为重点的评价体系及有效实施方法。1.构建以评价多元化为主体的评价体系。本课题依托我市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现有评价标准体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确立了评价标准体系设计思路:(1)根据评价目的,确立了教师、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等多元化主体的评价标准体系;(2)根据多元化主体的实际需求,确定对教学质量的要求;(3)根据教学质量的属性,确定评价标准的内涵;(4)根据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确定教学评价的指标。2.建立具有中等职业学校特色的评价标准。按照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职业学校培养目标,根据不同评价主体、不同评价目的,编制易于评价主体理解和可操作的评价标准表,通过案例检验不断总结完善、修正,使获得的信息资料能更有效地反映教学质量。
  完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监控网络 1.确立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主、客体。改革过去传统的主体单一监控体系,确立多元化的主客体监控网络:(1)在监控主体上,构建以学校—系部—教研室为主的教学质量监控常规主体;以教学督导、视导为主的教学质量监控专家主体;以一线教师为主的教学质量监控教师主体;以学生信息员为主的教学质量监控学生主体;以企业、用人单位、家长为主的教学质量监控社会主体。(2)在监控客体上,建立理实并重的监控客体、课内课外并重的监控客体、教与学并重的监控客体、教学水平与综合能力并重的监控客体等。2.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监控网络。在监控主体上,关注了学校、企业、家长、用人单位,形成全员监控;在监控过程中,关注了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顶岗实习环节,形成全过程监控;在监控环节上,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中校企之间“结合点”的监控,形成全方位监控。在监控中将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教学评价三者结合,着手建构全方位、立体化教学质量监控网络。3.加强对教学管理中的“盲点”的监控。目前,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已进入“深水区”,在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监控体系过程中,强化了对教学管理中“盲点”的监控,特别是加强对实践性教学期间的监控,消除管理中的漏洞和死角,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管理无缝对接;加强对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控制,使监控结果得到有效处置,确保了质量保障体系更加程序化、系统化、规范化。
  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信息系统 根据教学质量监控的不同主体、不同内容、不同时段及信息采集的不同方法,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初步建构了三个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基础数据模块、控制图模块,开发了四个系统:教育管理策划系统、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教学服务实现管理系统、教育质量信息反馈和改进管理系统,为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和持续改进提供技术平台。(1)构建信息化系统模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立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信息管理系统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平台,其运行对提高监控与评价的工作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建立数字化业务档案。本系统将专业、科目、教学班次、教学人员、学生情况等项目进行细化作为信息采集点,并逐项登记录入,确保每个数据的真实有效,为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监控提供依据。通过收集、分类、汇总各部门的分散信息,将所有的数据集成为一体;利用网络实现数据共享,减少大量的简单重复劳动,加快了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为领导作出相应决策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信息,为构建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奠定了基础。(3)规范高效的管理模式。本系统在设计上采用了先进的管理系统与网络技术,对教学管理信息进行实时、快速处理,实现信息共享与综合利用,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提高了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实现了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4)补充和完善了监控、评价体系。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教师管理平台和学生服务平台,使教师和学生可随时随地查看各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及时了解教学状况及对教学的反馈意见,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和及时改进,加强了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有两项主要成果:《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各一项。辅件12项,其中有文献综述研究一项;课题研究相关报告9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一套;课题研究相关论文15篇(已发表10篇)。
  课题研究产生的影响
  (一)对中职学校引入质量管理体系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当前,对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方面的关注较多,而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甚少,且大多侧重于高职高专类学校方面。本课题研究是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相结合,首次提出依托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中职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中职学校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及创新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对规范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有一定参考价值
  由于本课题主要以本市中职学校为实验对象,研究切合职业学校实际的教学管理,因此,本课题研究的成果不仅对规范我校教学管理,而且对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管理体系中四级文件的建立也为中职学校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管理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依据,对中职学校的规范管理、创新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全面推动了学校各项教学工作
  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1)本课题遵循着边工作、边实践、边研究的原则,整个研究过程围绕着教学管理的形成过程及教学质量生成过程,不断探索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内在规律,提取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作为研究内容,将教学管理中的难题提炼为研究对象,使得研究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广泛性。运行后的管理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2008年以来,学校有3个专业通过省级示范专业验收,2个专业通过省级课改实验点验收。学生参加省、市级技能大赛和创新大赛取得佳绩,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度逐年上升。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和有效运行,实现了学校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和提高。(2)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在本课题的引领下,学校逐步确立了科研的先导地位,建立健全了由校长到教师全员参与的集约化、网络化科研体系,用科研手段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践行了工作即是教研、问题即是课题的准则。通过课题研究突破了阻碍学校发展的“瓶颈”,在校内形成了浓郁的教育科研氛围和全员参与的良好格局。通过组织子课题研究、项目研究、案例研究,推动了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提高了学校教育科研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艾兵.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简明教程(第2版)[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2]杨天平,沈培健.学校质量管理新概念[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3]王健娟.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
  作者简介:
  王健娟(1963—),女,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教授级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本栏责任编辑:申小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3632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