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立足校内资源,创建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新华

  [摘 要] 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主义、简单化、精英化使其实效性的目标难以实现。燕山大学通过开展“红色旋律”活动和实施“四个一”工程,努力构建“立足校内、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复合设计、个性选择、全员受益”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提升了教学的实效性,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动力。
  [关键词] 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学改革;“红色旋律”;“四个一”工程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4-0032-04
  1 问题的提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知行合一”的情感教育课程,教师在教学环节设计过程中,除了基本理论必须讲准、讲清、讲透之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切身的情感体验以及直接参与的道德实践过程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明确规定:本科生要有不低于2学分的实践教学。然而,面对着学生人数众多,可提供给学生的实践资源相对匮乏,“走出去”的社会实践面临着资金、交通住宿、场地限制、教师不足、安全保障等诸多困难,在实施过程中,各校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着“一只鼠标、一个晚上、一篇论文”的形式主义、简单化,以及“一个小队、一次参观、一份总结”的精英化、小圈子化、学生参与机会不均等突出问题。这种状况不仅有悖于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初衷,使教学实效性难以体现,在一定层面还可能助长学生中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之风,与思政课的教学宗旨南辕北辙。同时,由于学生参与机会的不平等,有违教育公平原则,在学生中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因此,在教材、大纲都有教育部刚性规定的情况下,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否抓出成效,能否在现有条件下立足校内资源,建立学生全员参与、全体覆盖、全部受益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
  2 理念
  2011年以来,燕山大学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旋律”特色活动为平台,构建立体格局,通过讲坛、读书会、影院、报刊、网络等为学生提供校内实践资源,在本科教学中实施“一本好书,一次讲坛,一部经典,一次公益活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四个一”工程,探索了一条融理论教学、情感体验与实践参与为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模式。构建这种模式的基本理念如下。
  2.1 立足校内,为同学提供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
  笔者认为,走出校门、直接进行感性接触的思政课社会实践固然重要,但由于经费、场地、交通、住宿、安全条件等等限制,学生走出去的机会毕竟有限。如果能够在校内找寻相应的资源,让学生“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就能够得到同样的情感体验,更具有现实可行性。因此,探索立足校内,通过校内资源的有效利用而达到情感体验、道德实践的效果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2.2 全员参与,全体受益,营造全体同学公平享受教育资源的氛围
  传递正能量,以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向上向善的积极的正面的教育与引导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目标。面对当今一些领域存在的社会不公、正义缺失,教师不仅要从理论上去唾弃和鞭挞,更要用教育实施过程本身去纠偏,让教育过程本身成为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典范。因此,避免教育资源占有的精英化、小圈子化,让每一个学生公平享受教育资源,是进行改革的目的与初衷。
  2.3 以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创新为改革重点
  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命。教育教学的改革归根到底还是教育思想的转变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解决的是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问题,教师能否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真正回答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为此,只有与学生“心贴心”、“面对面”、甚至“硬碰硬”地进行交流,才能真正为学生释疑解惑,才能真正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正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改革的灵魂。
  2.4 将学生培养与教师队伍奉献精神的培育相结 合
  教改的问题,关键还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态度、精神风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最生动、最直观的课堂。因此,教学改革不仅要解决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的问题,更要把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学生教育结合起来,让教师不仅以自己的学识、观点影响、打动学生,更以自己的奉献精神、敬业态度、奋发有为的职业状态感动学生。改革不仅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而且立足于教师队伍奉献精神的培养和业务素质的提升。
  3 举措
  3.1 构建“红色旋律”立体格局
  “红色旋律”从2010年春季学期启动,现已形成以讲坛为中心,以读书会、网络、影院为主要支撑的立体发展格局,参与的学生达到4万人次。讲坛以经典、热点为主要内容,以和学生“心贴心、面对面、硬碰硬”的方式进行交流,教师主导,学生参与,师生互动。读书会强调师生共读经典,共同品味人生哲理,平等讨论问题。网络为同学们提供了在虚拟世界中倾吐心声的空间。
  3.2 实施“四个一”工程
  为了搭建课堂教学与“红色旋律”的桥梁,同时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实施“一次讲坛,一本好书、一部经典,一次公益活动”的“四个一”工程,现在已有5万多人次参与。学生参与活动后,在每门课程结课之时要完成“四个一”工程总结报告,报告中学生要以个性化的方式回答相关问题。如,关于讲坛,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你参加本次讲坛的原因是什么?你最欣赏的教师语录是什么?你最欣赏的学生提问是什么?你的收获与感想是什么?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等等。关于主旋律题材的“好书”阅读,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问题:你的书籍来源是什么?(开放式选择:图书馆借阅、“红色旋律”书屋、网络下载、自购、其它)你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什么?你的阅读方式是什么?你最欣赏的人物及特点是什么?你印象最深的话语是什么?你的收获与感想有哪些?你如何评价该书?等等。关于参加公益活动,笔者更是设计了服务方式、主要经过、活动效果、活动对象评价(需签名及留下联系方式)、收获与体会等,让同学们在感性的接触中获得思想的升华。   3.3 搭建教学资源供给的网络平台
  教学资源供给不足始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建设了“红色旋律”网站,及时向学生提供讲坛、读书会、影院、公益活动的相关信息,而且将讲坛、读书会视频全程上网,将影院播映的影片进行视频链接。同时,建设包括两个超级群、五个一般群,可以容纳2500人的红色旋律QQ群,每晚10点~12点安排值班教师,为学生答疑释惑。除QQ群,网站设立的师生互动平台还包括主讲教师微博、主讲教师信箱,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与主讲教师进行沟通。网站还实现了与马克思主义研究网、求是理论网、人民网以及环球视野网的链接。
  4 特点
  4.1 复合设计,个性选择
  讲坛、读书会、影院、报纸、歌曲、网络……,聆听、观赏、讨论、读书、办报……,课堂内外、现实社会、虚拟空间……,多种形式、多个场合、多种元素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自觉参与、自主接受的个性化受教育方式 。“红色旋律”为崇尚个性的大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满足了他们求新、求异的追求,这是它能够得到热捧的重要原因。
  4.2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永远不可替代。他们的信仰、追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储备、沟通方式,始终会对学生产生长久性的影响。而教学改革的最终效果,又直接取决于学生对于改革的认同程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他们不仅是改革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是改革的直接动力,是改革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只有这样的改革才能得到学生认同,才不致于成为少数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一厢情愿”。“红色旋律”以及“四个一”工程搭建不同板块的师生交流平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是改革取得实效性的根本。
  4.3 全员参与、人人受益
  从教育公平的角度,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只有让学生有全员参与的机会,教师才能为每一名学生进行考核。只有每一名学生都享受教育的过程,才能确保学生人人受益。“红色旋律”以及“四个一”工程活动通过现场参与、网络供给,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避免了大学社会实践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只有学生干部等少数人才有机会参加活动的“精英化”的弊端,在一定层面上推动了教育公平。
  4.4 知行合一、科学考评
  思想政治教育是情感体验过程,知识的掌握只是教育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情感的激荡,真正在内心深入产生对理论知识、人物事件的情感,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选择,使其能够主动的弃恶从善、追求美好,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将知识内化到情感体验中,让情感在知识的渗入中得到培育,让美好的道德情操在实践中得到升华。通过“红色旋律”和“四个一”工程,笔者建立了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体系和个性化的考评体系,促进了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4.5 三维扩张,持续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三者从根本上说应该都服务于大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这一目标。但具体讲,三者的目标与实现路径又不尽相同。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是多样化的教育主体(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则是大学生在思政课教师指导下,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对实际生活的直接参与和体验(实践教学),使学生主观世界得到提升,主体能力得到优化的过程。校园文化则是依托于特定载体,包括学校观念、行为、制度、环境在内的系统,对生活在其中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践中,笔者通过“红色旋律”和“四个一”工程实践活动,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程教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三者功能融为一体,实现三维扩展。“四个一”工程所搭建的硬性平台,更为活动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4.6 七个结合,提升实效
  在“红色旋律”和“四个一”工程的实践中,笔者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课程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课程教学与网络供给、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马克思主义社团发展“七个结合”,提升了教育的实效性,基本实现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目标。
  5 创新
  5.1 初步构建了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点、以培养学生情感为目标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新体系
  3年来,学生用“脚”投票的“红色旋律”讲坛的座无虚席,读书会学生争先恐后发言的火热场面,以及QQ群里师生之间的无障碍交流,都让笔者看到思政课改革并非“无路可走”,关键是如何开辟“新路”。“红色旋律”教学活动和“四个一”工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情感体验为基础,以实践教学的改革为突破点,为思政课走出困境,培育新的教学理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思路。
  5.2 探索出了“立足校内、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复合设计、个性选择、全员受益”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
  作为教学经验与理论之间一种可操作的知识系统,教学模式可以看作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架和程序,应该由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要素构成。“红色旋律”以“参与”“平等”“创新”为基本理念,以提升教学实效性为目标,通过校内资源供给,制定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复合设计、个性选择的操作程序,探索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模式。
  5.3 构建了以实践教学改革为抓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奉献精神、职业素养、教学能力多维度提升的教师队伍建设新机制
  职业与事业的结合,知识与信仰的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职业要求。思政课教师之所以实行“准入”制度,对其学历(硕士以上学位)与政治信仰(新教师应为中共党员)同时提出要求,正是基于这一点。思政课教师的言与行,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仰程度,他们的德行与善举,本身就是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改革实践中,笔者特别强调教师发扬奉献精神,讲坛、读书会、影院、网络值班,占用的都是教师的业余时间,没有任何报酬,但老师们能够以奉献为乐,主动参与,不计回报。同时,每一次讲坛,都是一次集体备课的过程,从题目的确定,到内容的编排,课件的制作,到讲课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是集体备课的内容。大家在相互学习中提高,既提升了自己的业务能力,又培育了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教师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向学生展示着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
  5.4 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动力
  实践教学的开展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有持久支撑的动力。立足校内资源,提供网络资源供给,本身就是立足长远的举措。通过“四个一”考核,让学生真正重视,真心参与,真切感悟,学生的认同与参与是活动开展的基础。而教师奉献精神的培育,优秀的团队氛围是活动得以持续多年的基本动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3665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