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体育教师素质与能力发展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栋

  教育部颁发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汲取了课程改革十年以来的经验和教训,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进行了修改,使其更加具体、更加完善,更具有指导性。新课标的贯彻和落实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增添了新的内涵。
  一、制约体育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发展的因素分析
  1.文化基础薄弱,理论水平偏低
  虽然一些人对体育教师存在“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偏见,但是,从其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体育教师在人文素质上偏低的事实。在教师的培训中,我们也发现这个问题,一些教师由于对自身要求低,不注重文化基础的培养,造成了理论水平相对较低,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文化专业知识结构单一、陈旧的现象。这种文化基础薄弱、理论水平低的状况,在一定的区域中不是个别现象,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自身。调查表明:经常看书的体育教师只占调查人数的8.3%,偶尔看书的占44.6%,而没有看书习惯的占到48.5%。
  2.教改思想浅薄,专业知识面窄
  研究发现,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改思想上表现出浅薄,在专业知识覆盖面上比较狭窄等现象。这些问题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重要的阻碍。其具体表现为体育教师主观上由于受自身文化水平的局限,体育理论知识匮乏,对体育教学发展动态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新课程标准是依据新的教育形势、学生的身心特点而制定的,因此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我们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工作依据,提高自身的教改思想,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高我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业务水平停滞,教学方法陈旧
  运动技术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载体和基础,体育教师只有具有健美的体魄与扎实的专业功底,才能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由于常年不运动而大腹便便的体育教师随处可见。而且由于对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认识不足,导致其观念陈旧、知识老化、学科专业化水平不高、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这些现象,从学生课堂参与度上就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如果我们教师的业务水平高,必定会在学生心里树立起相应的威信。恰恰相反的是,一些老师吃老本,不能与时俱进,教法陈旧。最终,导致了学生不喜欢自己的课堂,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状态。
  4.科研意识淡薄,缺乏创新精神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于科研不是很重视,其科研意识很淡薄,缺乏创新精神。主要体现为多数体育教师文化功底比较薄弱、不善于从体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科研能力较低。调查表明,有64%的教师认为,上好体育课是体育教师的本职工作,很多教师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搞科研就是为了晋升职称。这些教师科研意识淡薄,认为体育科研是科研人员的事,与己无关。因此,我们说教师的认识上的误区严重制约了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发展的内涵解读
  1.专业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决定一个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广度和深度,反映出其学识水平,更直接体现出其人格魅力、教学艺术、创新意识等多方面的风格和水准。不少教师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堡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新课程要求体育教师重视体育基础理论和科研方法的学习,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不断扩大本学科知识面,获取与扩充新知识,调整与优化知识结构和体系。同时,加强体育边缘学科知识的学习,在精通本专业基础之上,博学、“统揽”相关学科,做到“一专多能”。强调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要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各种知识,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与发展体能的同时,逐步形成健康、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使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
  2.课程开发能力
  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各地区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教育资源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改变了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赋予了体育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和责任,要求体育教师不断更新和补充知识,拓宽知识面,为课程的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因而,对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更新知识结构,补充知识范围
  目前,绝大多数体育教师职前教育接受的几乎都是传统教育思想和单一学科的教育,且根深蒂固,形成了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不宽的现状。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的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
  (2)强化课程意识,转变课程观念
  2002年实施《课程标准》以来,体育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受传统的指令性课程计划的影响,形成了对国家体育课程的权威性和科学性的依赖,只有教学概念,没有课程概念;只有教学论,而没有课程论,导致体育教师课程意识淡薄、观念陈旧。大部分教师认为课程的开发是教育管理部门和领导的事,对自身的定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不是课程的开发者。随着2011版《课程标准》的推进,体育教师要提高对自身角色的认识,逐步加深对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特点和性质的理解,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从而形成新的知识观、教学观、课程观。
  (3)依托课程标准,自主开发提高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也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体育教师可根据自身的专长开发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如体育老师自身在武术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和水平,就可以把武术、跆拳道等作为体育校本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形成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教学方式,展现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也不断地提高了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   3.教学设计能力
  体育教学设计是体育教师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等。因此,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从以下几方面培养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
  (1)有效选择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学习内容的范围是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在安排上留给教师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处理好继承与更新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延伸、拓展和重组。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实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例如,男性学生的活动欲望比较强,尤其是对于球类项目比较偏爱。那么,我们教师就可以在球类项目安排上给以关注。通过球类内容的设置,提高其课堂参与度,并通过此制约其课堂不良行为的发生。同理,根据女生的特点可以选择一些技巧类的项目或者小球类,如羽毛球教学内容的设置等。
  (2)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以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在规定的时间内达成相应阶段的学习水平目标。因此,教师要具有合理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从而提升教学设计的针对性。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依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教师自身能力等进行,不能随意设置。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体现其目的性,也要体现其教学的服务性。实践中,有些教师为了能体现对体育课程标准的推崇,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将5个目标都加以设计,这样的做法,笔者不赞成。笔者更加偏向于有针对性地突出2~3个目标的做法,这样教师精力才可以更好地集中于一点,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3)活用教法,科学评价
  评价,这个教学研究领域中的敏感问题,向来被教育学者们所重视。新课程标准对其给予了详细的解读。过程性评价就是课程标准中比较关注的一个评价方式,也在实践中得到了有效性的验证。目前,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一些新观点下的教学方法不断呈现。但同时也导致一些教师不知所措。因此,如何运用好现有的教学方法,对于当下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来说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师要掌握选择教学方法的几个原则:实用性、科学性、针对性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特点、教师驾驭能力等去选择教法。俗话讲:“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教师要在实践中去摸索,去探究,从失败中认真总结,最终实现教法的灵活运用。
  4.教学调控能力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有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体验、探索、交流等方式达到学习目标。可以说,新型的体育课堂应是开放的课堂,强调非模式化。体育教师要想使自己的课堂真正做到“管而不死,放而不乱”,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调控能力,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1)课堂氛围调控
  教师主动参与学生的活动,把学生的学习情感导向最佳的状态;善于用风趣和幽默的语言引导和教育学生,表扬和批评适宜、准确、有力度。
  (2)教法应变调控
  在教学中,教师要综合考虑教学环境、教材内容、学生差异,运用巧妙的方法组织教学,及时协调和处理偶发事件。
  (3)课堂收放调控
  体育教师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展示和表现自我,享受运动的快乐;另一方面,要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与开放的生动活泼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做到活而不乱,松而不散,收放有度。
  5.教学反思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华东师大叶澜教授也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不善于总结,好的经验得不到升华和推广,教学品位和质量难以提高。随着新课标的推进,反思将逐步成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通过反思,以思促教,引导自己在反思中不断成长,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重新认识,是一种高层次、高水平的思考。它是体育教师从经验型走向专家型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措施。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6.多媒体技术能力
  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不愿接受新鲜事物,认为搞多媒体教学是哗众取宠;对计算机和多媒体知识只了解一些,对其深远意义的理解比较肤浅;还有的教师受专业知识的限制,对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信心不足,怀有畏惧心理。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学会网上搜寻信息、查找资料与储存材料,了解和掌握体育教育信息、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进行网上交流互动,以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其次,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制作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可以克服体育教师技能衰退的缺陷。
  7.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理念需要更多的科研型教师。通过科研,一方面有助于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或者选择性地借鉴和吸收他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造性地指导自己的体育教学和训练,另一方面,可以把自身的观念、感悟、体验、经验和成果与同行交流,并升华到理论层次。科研意识的形成,需要体育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现代体育运动在高速发展,新技术、新理论不断出现,经常阅读学术期刊,才能把握体育发展的方向、体育科研和体育教学的动态,并将它们运用到体育教学和训练之中,促进教学质量和训练水平的提高。加强与高校及体育科研机构的联系,定期邀请高校及体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学术讲座及科研方法的培训和指导,使体育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体育科研与学校体育发展动态,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8.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培养能力
  为了促进体育教师充分地理解与有效地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新版《课程标准》将原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学习领域合二为一,但重视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没有变,它是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要求体育教师能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通过身体锻炼,战胜与超越自我,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二是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鼓励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运动潜能,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三是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在课堂上营造竞争的氛围,创设竞争的情境,鼓励公平竞争。
  体育教师掌握培养学生与社会和谐相处能力的方法也是不可缺少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两个“主义”的有效渗透。重视对学生的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二是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培养。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是当今社会的显著特征,公平竞争与团结协作是重要的体育精神。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竞争和协作特点强的练习项目,如接力跑、拔河等,重点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协作能力。三是尊重、理解与宽容品质的培养。发挥教师引导者的作用,提倡相互尊重、理解与宽容,让学生在与他人交流互助中体会人际交往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胡沛永.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构成及发展.教学与管理,2010(6).
  [2] 郑淑红.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专业素质及专业能力的认识.教学与管理,2011(2).
  (责任编辑 付一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8121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