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差异及融合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春山 尚蕾

  摘 要: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教育目标、理论基础、基本内容、工作方法以及工作主体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同时,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问题往往是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相互交织。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的对策主要包括: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有机结合;综合利用教育资源,形成立体教育网络模式;培养高校辅导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加强思想政治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建立心理档案,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依据与技术支持;不同社会文化的冲击下,健全完善学生人格。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差异;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374-02
  目前,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错误理解:一种是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把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乃至政治观念上的问题,都归因于心理健康教育范畴,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万能的;另一种是将大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统统视为思想道德问题,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能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事实证明,二者存在多方面的差异,在大学生教育上各自起到不同的作用。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其德、智、体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纵观二者的概念不难看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但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显著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或互相替代。二者在教育目标、理论基础、基本内容、工作方法以及工作主体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一)教育目标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把学生看作一个“个性化”的人,强调“内省”,关注人与外界的协调,体现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着重把学生当作“社会人”,使学生树立顺应社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被社会所认同,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利益要求,强调“社会外化”。
  (二)理论基础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如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及认知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原理具体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三)基本内容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更好地融入社会,关注人的内心感受,看重学生心理健康与否,不分好坏美丑,强调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力争提高内心幸福感;思想政治教育是按照社会的需要培养塑造人才,重在改造人的观念,评判标准是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的要求,强调规范个人行为以保障、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四)工作方法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自愿,运用心理咨询相关技术,辅助以数据分析,甚至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注重“助人自助”,注意保密;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以理服人,运用政治原理通过分析形势进行说服,教育工作中有明确的价值导向,通常具有透明性、公开性。
  (五)工作主体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者需要经过心理咨询专业培训,具有心理咨询专业技能和水平。思想政治工作者须经过政治理论培训,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理论、能力和方法。
  所以,既不能想当然地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以心理健康教育取代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应该看到,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问题往往是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的相互交织,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都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应该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各司其责,并能相互借鉴与提高,互为补充,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非常必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对策
  (一)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而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与心理障碍问题往往同时存在,要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很重要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借助思想品德教育途径,重视在意识层次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实现二者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的有机结合。例如,针对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步入社会的信心不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讲清社会形势、介绍国家政策、引导学生积极就业,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可以利用心理测量,团体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信心,提高挫折承受力,正确面对就业。
  (二)综合利用教育资源,形成立体教育网络模式
  我国高校一直非常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在高校建立了比较成熟全面的网络系统,且都有较完善、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机构和人员配置。目前,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主要有班主任、辅导员、专职干部、德育专业教师等。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系统,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心理知识,增加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保健的同时也学会借助心理咨询等外力支持系统。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还应加强与辅导员以及班级心理委员的联系,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干预。
  (三)培养高校辅导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
  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群体为我国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做出巨大贡献,同时在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工作,使其掌握一些心理咨询的技巧,提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艺术性和有效性,例如借鉴心理咨询中的“关注”“同感”等技巧, 体现教育人性化,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双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增进其工作成功率。思想政治辅导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技能,可以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鉴别能力,敏锐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因此可以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心理咨询资格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
  思想政治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除了具备合格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能力素质以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随时掌控学生的心理动态,又能够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去审视和观察教育对象,从而在解决纷繁复杂的大学生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时从容面对。因此,培养一支既懂得思想政治教育又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建立心理档案,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依据与技术支持
  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智力发展,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提供了依据。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可以借助于心理测评工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进行全面了解,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对那些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或者有明显缺陷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进行行为矫正。并可以进行定期的跟踪调查,及时收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信息,在不违反保密原则前提下及时和辅导员进行沟通和联系,使辅导员能明确地把握学生各个阶段的心理状况,特别是测评数值明显超出正常范围的学生,以便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成效。
  (六)不同社会文化冲击下,健全完善学生人格
  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理论的核心——社会建构论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社会建构的,通过社会过程获得它们的意义,而这些意义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存在超越社会群体之上的普遍性。把心理疾病和问题都看作是一种文化的建构而不是独立的现实,所谓的“功能障碍”、“焦虑”、“压抑”、“痛苦”等都被看作是社会的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按照这种标准,只有符合社会主流文化趋向的是“常态”的表现,而不符合主流文化的则是“非常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非主流文化”的巨大挑战,因此应该敞开胸怀,以包容的姿态,摆脱“主流文化”影响下的单一真理,允许主流和非主流并存,真正把人看作是社会历史的存在物,帮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学习,重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感,主动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发展完善个性和人格,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赋予生活崭新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济川.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J].宁德师专学报,2003,(2):55.
  [2]陈耕春,刘翠娟,王琦.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差异及融合的分析与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6):130.
  [3]刘小红.试论高校心理咨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J].今日南国,2009,(1):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9732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