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地理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鲁爱华

  一、试题特点评析
  1.平实中有见地。
  今年的高考试题给学生的感觉是似曾相识,因为许多考点都练过,但命题角度有新的变化,彰显出平易近人的特质。试题不是通过难度来提高区分度的,而是注重思维的起点和终点,入题容易出题难,在朴实的考查中显得非常高明。例如:第一组题以鲜切花的生产与销售为背景,考查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从该组题在全卷的位置来看,命题者有意识地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给学生答题的信心,让学生平稳入题。尽管如此,在解题时需要突出位置影响分析,即抓住纬度位置,突出热量优势;抓住相对位置,突出距离优势。
  2.主干中有细节。
  地理试题常常围绕具有典型学科特征的如气候、地形、河流、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环境等主干知识命题,以知识为载体,能力立意特点鲜明。虽然围绕地理主干知识命题,但在具体知识的考查上却非常细化,甚至体现在思维细节上。在答题中,无论学生在哪一个知识点上认识模糊,都会造成判断失误。例如考查气候知识的题目有第1、4题和第36题第(1)小题,考查纬度位置影响下的热量差异、地形影响下的降水差异及气温较高的原因分析。试题一方面在细化考查主干知识,另一方面考查的思维能力也更为细化。如第36题第(1)小题,有很多学生答不出“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等要点,究其原因是学生不能关注“山高谷深”的细节及其带来的影响,即“山顶气温较低,气流下沉并沿山体滑至谷底,随着高度的降低,气温升高,使位于河谷的攀枝花气温相对较高”。又如第10题与第36题第(2)小题同样是对天气的考查,但前者强调天气系统运动变化之后的天气特征,后者则要求通过位置、地形进行推断和描述特征,二者能力立意的着眼点也大不相同。
  3.推断中讲证据。
  地理学科更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要求解题过程注重前后联系,得出结论要有理有据,保持思维的连贯性,推断强调提供有力的证据。例如第5题,在确定该区域的位置时,既要考虑第4题降水差异的信息,又要思考题干所给的“45°N附近”和“距海约180千米”数值信息的价值,通过对同一纬线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得出海陆位置所体现的东西经度差约为2.3°,继而推断出该地区为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同样,第10题,因该天气系统向东移动,甲点与L的中心正好处于同一纬线上,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正是L的中心到达甲地之时。根据线段式比例尺,可估测L与甲地的距离约为110千米。根据该天气系统的移动速度为每天200千米,可计算出其移动到甲地的时间约为13.2小时,故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19小时。这两道题都是通过地理计算建立的判断依据。
  4.图像中有答案。
  图像、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眼睛”,命题者通过这双“眼睛”进行人才选拔,学生通过这双“眼睛”发现新知。命题者依托图像命题,立求让图像有用,即将图像中显性与隐性信息作为学生答题过程判断推理的依据,考查主干知识的同时又无时不在体现高考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试题注重学生对图像的分析,答案就隐藏在图像中。例如第7题,学生可直接从图中获取信息,第8题则需要在第7题的基础上进行判断、解读。选修题的第43、44题,都是通过等高线给出信息的,其中有一点信息非常相似,那就是两区域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且集中。洪灾、水污染都与气候有直接关系。解题时要抓住居民点或矿碴库相对于河流的位置进行思考,这是思维的起点,更是得分点。做题时,只要将思维集中在图像上,围绕问题进行思考,一定会有所发现,因为答案就在图像中。
  5.综合题地理味浓厚。
  地理综合题能够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答题思路是否清晰、表达是否到位、要点是否全面都反映在试卷上,能够将高考四项能力的要求落实到纸笔测试中,立足区域去考查,全方位呈现信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往往更到位。其中,第37题是一线教师公认的一道好题,具有浓厚的地理味。该试题围绕尼罗河鲈鱼进行主题式探究,逐层深入,使学生的认识不断向前推进,材料与问题、问题与答案、前后问题之间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由于尼罗河鲈鱼不能自然进入维多利亚湖,则采用人为引进的方式。人为引进后,鲈鱼在湖泊中大量繁殖,从而对湖泊原有鱼类产生影响,更大大刺激了原有捕捞业,带动了相关产业。在思维的节点上设置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命题者的意图,促进学生的思考,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对接。
  二、试题解析
  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花生产国。读图1,完成1~3题。
  1.每年情人节(2月14日),在美国销售的鲜切玫瑰花多来自哥伦比亚。与美国相比,在此期间,哥伦比亚生产鲜切玫瑰花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
  A.地形较平 B.降水较丰沛
  C.气温较高 D.土壤较肥沃
  2.哥伦比亚向美国运送鲜切玫瑰花宜采用 ( )
  A.公路运输 B.铁路运输 C.航空运输 D.海洋运输
  3.目前,墨西哥已成为哥伦比亚在美国鲜切花市场的竞争对手。与哥伦比亚相比,墨西哥开拓美国鲜切花市场的优势在于 ( )
  A.运费低 B.热量足 C.技术高 D.品种全
  参考答案:1.C 2.C 3.A
  解析:该组试题以鲜切花的生产与销售为背景,考查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分析时主要侧重位置的影响,以此为突破口可以比较优势。
  第1题,美国与哥伦比亚具有明显的位置差异。情人节期间,与哥伦比亚相比,美国因纬度位置高而热量不足。
  第2题,哥伦比亚与美国距离遥远,鲜切花受温度、撞击、挤压等外部因素影响较大,易腐烂、凋谢、变质;鲜切花的价值还受特定时间(情人节)的影响,过了这个时间,价格就会受影响。因此,向美国运送鲜切玫瑰花宜选择方便、快捷的航空运输。
  第3题,与哥伦比亚相比,墨西哥在位置上离美国更近,由于航空运输的成本较高,因此墨西哥开拓美国鲜切花市场的优势在于运费相对较低。   图2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 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2,完成4~6题。
  4.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
  A.大气环流 B.地形 C.纬度位置 D.洋流
  5.该区域位于 ( )
  A.亚欧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 B.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
  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 D.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6.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 )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 D.草原
  参考答案:4.B 5.D 6.C
  解析:该组试题以遥感影像为依托,围绕主干知识探讨问题:从地形出发,探讨山脉两侧植被的差异;从植被出发,探讨降水对植被的影响;从海陆位置出发,探讨区域空间分布。
  第4题,山脉东西两侧植被覆盖存在差异,东侧是高原荒漠、西侧是植被,这说明西侧降水较多,为迎风坡。从图示区域的位置来看,该地位于45°N附近,因此山脉西侧是中纬西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山脉东侧是背风坡,降水少。故地形是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
  第5题,主要从“45°N附近”和“距海约180千米”等信息入手,通过对同一纬线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可知,东西经度差约是2.3°,这说明山脉西侧距海洋非常近。再根据山脉走向及植被与荒漠的分布,可判断该区域位于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第6题,因为山脉西侧降水较多,故多为森林,不能是草原,排除D。因图示区域纬度较高,属于北温带,不会出现亚热带植被,据此排除A、B(都是常绿林)。因此,山脉西坡山麓可能是针阔叶混交林。
  图3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 300万。据此完成7~8题。
  7.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 )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8.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 )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
  参考答案:7.D 8.A
  解析:该组试题以统计图为信息源,再现人口主干知识,探讨人口自然增长与总人口增长的关系,关注“量”与“率”的差异,考查学生直接获取题图信息的能力。
  第7题,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总人口增长的年变化率由3%降为1.8%,说明总人口增长速度减慢,但仍然是正增长,因此总人口在数量上仍然在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5%增长为2%,说明该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在提高,但据图可知总人口增长率却在下降,说明人口净迁入量在减少。
  第8题,该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并且对国外移民有较大的吸引力,应该在美国。俄罗斯、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甚至是负增长;日本国内人口迁移率较小。
  图4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读图4,完成9~11题。
  9.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 ( )
  A.偏东风 B.偏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10.气象部门发布了暴雨预报,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 ( )
  A.14日14时 B.14日19时 C.15日4时 D.15日11时
  11.该地区及图示气压形势出现的月份可能为 ( )
  A.华北平原,3、4月份 B.四川盆地,1、2月份
  C.黄土高原,10、11月份 D.东南丘陵,4、5月份
  参考答案:9.B 10.B 11.D
  解析:该组试题以等压线图为背景,呈现某一天气系统的空间分布,探讨该天气系统的运动变化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第9题,根据题图可确定14日6~9时低压中心L仍位于甲地西侧。等压线图中任意一点的风向,可通过作图法确定: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然后根据近地面相对于力的方向向右偏,即可确定风向为西南风。
  第10题,因该天气系统向东移动,甲点与L的中心正好处于同一纬线上,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正是L的中心到达甲地之时。根据线段式比例尺,可估测L与甲地的距离约为110千米。根据该天气系统的移动速度为每天200千米,可计算出其移动到甲地的时间约为13.2小时,故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19时。
  第11题,此时该地气压较低,应为夏半年,据此排除A、B。10、11月份黄土高原气温开始降低,气压应该升高。故本题选D。
  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7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7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8分)
  (2)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6分)
  (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供论据。(8分)
  参考答案:(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
  (3)论据: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宜度假。)   解析:试题围绕学生的课外研究“寻找最佳避寒地”展开,落脚于对攀枝花这个城市――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相关内容的考查。试题主要从宜居的角度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探讨攀枝花冬季气温高的原因、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和分析攀枝花的空气质量,考查学生回归主干知识“天气和气候”的能力,关注思维的节点,链接自然与人文要素,体现综合性。试题难度不大,但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能细化答案,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答题片面。
  第(1)题,直接探讨气候的要素,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从纬度位置来看,攀枝花纬度较低,气温较高。从地形对气流的阻挡作用来看,攀枝花北部有高大地形对寒流的阻挡,使其基本不受寒潮影响。从攀枝花周边地形图来看,该城市处于河谷地区,海拔为1 000米,地势相对较低,气温较高;河面较开阔,气温同时也受水温调节。因山高谷深,山顶气温较低,气流下沉并沿山体滑至谷底,随着高度的降低,气温升高,使位于河谷的攀枝花气温相对较高。
  第(2)题,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既然是推测,就要找根据。首先要明确天气特征描述的方法,一般从气温、湿度、风力和风向、气压、阴晴等方面进行描述。其次可从攀枝花的位置和地形入手进行分析:该城市位于金沙江河谷地区,地势低,气温较高;受河流水域调节影响,气温变化较小(较稳定);受山高谷深影响,盛行下沉气流,气压较高,多晴天、少云雨;由于地形较封闭,水平方向上的外界气流难以进入,风力弱。注意答题时不用呈现推测的思维过程,只需列出天气特征即可。
  第(3)题,试题构建了一对矛盾,即“避寒”与“空气质量”的矛盾,要求说明空气质量不好的原因。空气质量的好坏反映了空气污染的程度,主要受地形地貌、气象、城市的发展密度,以及来自固定和流动污染源的人为污染物排放大小的影响。该城市是一典型的钢铁城市,肯定有大气污染,其他工业和城市交通等也排放大量的废气。从地形来看,山高谷深,相对封闭,不利于污染物在水平方向的扩散;下沉气流,易出现逆温,空气稳定,不利于污染物在垂直方向扩散。
  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 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图8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6分)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6分)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6分)
  (4)说明尼罗河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6分)
  参考答案:(1)(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2)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
  (3)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
  (4)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发展,扩大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解析:本题属于“围绕某一农产品进行主题式探究”的考查内容。该农产品为尼罗河鲈鱼,其生存环境为尼罗河,但通过人为引进的方式将其引入尼罗河的源头湖泊――维多利亚湖,从而给湖区及周边自然与人文环境带来影响,要求学生探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1)题,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解题时需要先从问题本身入手进行分析:尼罗河的鲈鱼要游入维多利亚湖,必须有河湖通道,而这个通道是否有利于鲈鱼进入由其水流速度、流量、落差等因素决定。维多利亚湖湖面海拔为1 134米,为一高原湖泊,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与尼罗河具有一定的落差,而且尼罗河上游有瀑布,直接阻挡了尼罗河鲈鱼进入湖泊。从图中可看出,维多利亚湖只有一条水道与尼罗河相连,且落差大、水流急,鲈鱼自下而上逆游非常困难。
  第(2)题,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淡水渔业的发展离不开两大条件:一是水域空间环境。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生存空间。二是饵料丰富。鲈鱼属肉食性鱼,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丰富,湖中的鱼类成了尼罗河鲈鱼的饵料。
  第(3)题,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叫“生物入侵”。尼罗河鲈鱼对维多利亚湖造成的影响要从鲈鱼本身的特点入手分析。材料指出,鲈鱼属肉食性鱼,即以其他鱼类为食;因其体型大,故食量大,这必然会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因鲈鱼体型大,原有的捕捞技术与方法已不再适应,必然会刺激原有捕捞业改进和更新技术,出现专门捕捞鲈鱼的捕捞业。
  第(4)题,说明尼罗河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渔业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渔业本身的发展,如产量大、价格高、能出口创汇。二是能带动相关产业,如捕捞业、加工业、运输业等。同时,会吸引更多的人从事相关产业,可以扩大居民就业。
  42.(10分)旅游地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21日,我国正式公布在海南省设立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三沙市岛屿面积约13平方千米,是我国人口最少、海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三沙市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强烈地吸引着游客。图11示意三沙市的地理位置。   说明三沙市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及当前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答案:独特性:热带海域风光;岛礁(珊瑚礁)景观。应注意的问题:做好旅游规划;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适当配置旅游服务设施,保障生活用品供给;处理好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规模的关系。
  解析:试题以海岛旅游开发为背景,主要考查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三沙市下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因其位于海洋上且纬度位置低,故热带海域风光独特。就其岛屿类型来说,属于珊瑚岛,所以具有独特的岛礁景观。在当前旅游开发中,因为是新设的三沙市,所以要做好旅游规划、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谨防海洋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由于岛屿面积小,环境承载力小,因此要处理好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规模的关系。
  三、2014年高考备考建议
  1.师生共研互换体验,沿着正确方向行走。
  每年的高考试题都会给下一年的备考带来启示,因为考查是知识抽样,所以我们要多看几年的试题,只要是高考题,就值得我们去研究。对待同一考点的高考试题,我们要思考能力考查是如何呈现的、新情境的支撑作用是什么等。只有研究还不够,还要互换体验,同学之间有交流,师生之间有对话,只要方向是正确的,结果一定是有效的。
  2.在学科主干知识复习上下足工夫,夯实基础。
  高考不讲究知识的覆盖面,而是注视知识抽样,因此一轮复习要按照考点逐一“过筛子”,但难免会出现枯燥无味、偏离方向、均衡着力、在不重要的问题上耽搁时间等问题。因此,师生要在研究高考试题的基础上,明确哪些知识点必须过关、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有哪些、如何突破等。整合对比研究近三年的新课标卷可以发现,命题都是围绕核心考点即地理学科的特色主干知识来考查的,如气候、地形、河流、植被、人口、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环境问题等。对自然地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气候、地形、河流方面;对人文地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人口、工业和农业方面,特别是农业,常围绕某一农产品进行主题式探究。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的理解,就没有能力的发展。
  3.在平时学习中经常翻图,培养读图的信心。
  有些同学地理学不好的原因就是惧怕地图,而这些同学平时往往不喜欢看图。学习地理首先要战胜自己,特别是要改变原有的学习认识,有了信心,就会有方法。地图,既是考试的载体,又是学习的工具,只有在平时学习中经常翻阅,才能构建“脑图”。一方面要不断培养图感和读图意识,另一方面要掌握各类图像的判读方法。我们不主张将图像、图表作为一个大专题来研究,而建议将各类图像的突破分散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力应该逐步培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4.跟紧学科主体复习,不断更新原有认知结构。
  现在高三正在进行一轮复习,同学们要充分认识其意义。原有的知识可能是模棱两可的,甚至是错误的,一定要借此机会及时更新、纠正,深化理解。特别是要关注一些细节,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来看,试题越来越注重对细节的考查了。一轮复习的目标是熟练掌握主干知识,通过练习巩固新知。另外,还可以根据考点选做部分高考题,在一些重要的分析类问题上建立模型思路,力求做一道题通一类题。同样,二轮复习也不可大意,要充分相信老师的整体安排,切忌另起炉灶单打独斗,一定要跟住班级训练,保证质量。只有这样,自己存在的问题才会充分暴露,才能更好地推进复习,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0858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