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学习兴趣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烈,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只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就能使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语文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本文对如何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作出了一些思考与探究,期望能为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兴趣 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064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等多方面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再加上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肩负了巨大的重任。而语文课往往被认为是耗费时间较长,成绩提高较慢的科目,所以常常被当做学生的辅助课程来教授,这也诱发了学生对语文课程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缺乏学习兴趣的学习必然收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本文将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期望能对语文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供些许借鉴之处。
  一、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教学手段走入了我们的课堂,尤其是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小学阶段的教师应当正确地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帮助学生通过这一学习手段拓展视野,从而培养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面对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往往不能做出恰当的取舍,而且丰富多彩的网络内容极易使学生对传统枯燥无味的课堂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教师应当经常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小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
  (一)有感情地导入教材内容
  优秀的教材内容导入就好比磁铁,可以将小学生紧紧的吸引到课本内容的学习中来。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好能提前模拟导入环节,在课上将课堂所要讲授的内容用最生动、最有激情的方式传达给学生,感染学生的课堂情绪,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课堂上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营造出和谐的、互动的课堂学习氛围。这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更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佳途径。
  (二)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联系
  语文课程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工具性课程,囊括了天文、地理、历史、国内与国外的人文风光等,这里我们可以夸张一点的形容语文课程:语文就是我们现实生活的表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将课文内容与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诱发学生的情感认同,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激情一旦被调动起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学习语文知识,不必拘泥于教师的思路,允许不同思想的存在。这样的教学,既保证了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采用有区别的教学方式,又使得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丰富多彩的,是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历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的,是最宝贵的思维财富。
  (三)多样化的教学成果验收方式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单调的活动状态下,人们极易产生疲劳,从而降低工作效率。传统的语文教学成果验收主要是通过课后作业、考试等比较枯燥无味的方式进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甚至会成为阻碍学生学习的因素。这就告诫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后作业或者考试的验收过程中,要寓教于乐,为作业和考试试题加入多种元素,如绘画、编写故事、演出等,从多方面考查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教师不仅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设计作业及试题,还要结合所教授学生的特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验收方式,使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作业或者试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融洽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每个人的外在行为表现都是受到不同的动力激发而产生的,有的行为持续时间比较长,而有的行为持续时间比较短。但是,兴趣作为人的行为的内在动力,对行为的影响力却是比较持久的。因此,语文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要对自身的教学风格有准确的把握以外,还要从了解所教授学生的群体与个体的共性与个性入手,包括学生的认识水平、生活经历、情感经历等等。《学记》云:“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可见,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不仅仅只是进行知识传递,还有情感上的交流。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才是影响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喜爱程度及掌握程度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放下教师的架子,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或者自己的小朋友,平等的与他们交流,尊重他们的思想及情感,与他们真诚的沟通与了解。让学生明白教师也有缺点,也有不足,师生之间是可以相互学习的。这样,教师与学生才能互相真正地认识彼此,才能逐步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使二者能够敞开心扉地进行知识与情感的交流,从而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的新课改要求教师根据语文教学目标,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活动可以是外显性活动,可以是内隐性活动,还可以是模仿性活动或者创造性活动。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语文课是一门包罗万象的课程,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如果仅仅通过课堂讲解传授给学生,必然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知程度,或者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理解障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学生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为了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应当多鼓励教师组织开展以课文为背景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文章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者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地体验文章所提到情境,从而增强学生对于作者的情感认同,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不一定仅仅在课堂上开展,还可以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安排给学生。有效的课后实践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将语文教学引入更高的层面。
  我们认为,最成功的教学方式不是灌输式,也不是强制式或者命令式,而是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培养。教师着力创建一个既平等又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获得相类似的情感体验或者对作者的观点获得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充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促进自身语文能力的提高。这就实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184571.htm